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45年8月28日,为了争取和平民主,避开全国性的内战爆发,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亲自率中共代表团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又签署了《国共双方关于停止冲突恢复交通的命令与声明》,约定1月13日午夜停战令生效后,双方军队在各自所在的位置上停止一切军事行动.国共双方和美国政府各派一名代表在北平设立军事调处执行部,负责监督停战协定的执行.执行部下设若干执行小组,分赴各军事冲突地点调处军事冲突.  相似文献   

2.
密谋策划“请愿”事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达成的“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协议”正式公布。随后在北平建立了由国、共、美三方代表郑介民、叶剑英、罗伯逊组建的军事调处执行部,以监督停战,调处冲突。但实际上,国民党方面对此毫无诚意,时时在寻机破坏“停战”。  相似文献   

3.
何理良 《百年潮》2022,(8):45-52
<正>中央工委在西柏坡1946年1月,经过协商,组成由国民党政府代表张群、中共代表周恩来和美国政府代表马歇尔三人小组,协商解决国共军事冲突及有关事宜。还成立了三人小组领导下的国共美三方代表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负责监督执行停战协定,总部设在北平。美方作为调停人,一贯站在国民党一边,尤其是1946年7月美军驻天津部队31人向我河北香河安平镇进行军事侵犯,完全失去了调停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马歇尔使华与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45年12月底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处国共冲突,到1947年初马歇尔调处失败离华,历时一年多。在调处的第一阶段(1945年12月下旬到1946年3月上旬),国共谈判曾取得一系列成果,张群、周恩来、马歇尔三人小组达成了《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协议》、关于军队整编及中共军队统编的方案,全国政协通过了《和平建  相似文献   

5.
1946年1月10日,中共和国民党签署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办法的协议》和《关于停止国共冲突的命令和声明》。为了监督和保证停战令的实行,国共双方商定在北平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军调部三委员分别是中国共产党的叶剑英、国民党政府的郑介民和美国的饶伯森。其主要任务是:调处国共军事冲突,保证恢复交通,解除敌伪武装,遣反日俘日侨归国,整编国共军队,处理与和平有关的问题。时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的宋时轮,遵照组织决定,由临沂去徐州转乘飞机赶赴北平参加军调部的工作。叶剑英在北京饭店2楼112房间接见了宋时轮。叶剑英告诉他,…  相似文献   

6.
1946年1月10日,国共双方在美国代表参加下,签订了停战协定。根据协定,由国民党政府,中国共产党代表和美国代表三方在北平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以监督实施停战协定。当时美方是以“调停人”的姿态出现的,表面上一切重大问题要三方协议才能办,实际上美方偏袒国民党,我方斗争任务很艰巨。但美方和国民党政府也存在矛盾。如何利用这个矛盾进行斗争,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彬 《纵横》1996,(11)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经过和平谈判,签订了《会谈纪要》,军事调处执行部随后在北平成立,由我党代表叶剑英、国民党代表郑介民和美国代表罗伯逊组成了三人小组。从此之后,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一些地区性的三人小组,开展停战谈判活动。1946年初,我在胶东军区任副司令员,曾经接待过三人小组成员,并代表胶东八路军去青岛与国民党驻军将领举行过谈判。  相似文献   

8.
抗战胜利后,经国共双方重庆会谈,于1945年10月10日签定了《停战协定》,并专门成立了由国、共、美三方组成的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以监督《停战协定》的执行。然而,《停战协定》仅仅是国民党蒋介石为准备大规模内战、单方面制约中共根据地向外扩展而设置的幛眼法,因此,在协定签订之初,国民党军队就屡屡进犯解放区,致使国共双方的边缘地带摩擦不断,而作为调停人的美方则借调处之名积极支持、帮助国民党对解放区的进攻,  相似文献   

9.
简论1946年的国共军事整编复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朝光 《民国档案》1999,(2):105-112
抗战胜利之后,在国共和谈进行过程中,军队问题始终是双方争执的重点之一。国民党企图以“军队国家化”的名义,将中共军队化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中共则坚持军队的独立性。为此,双方进行了反复交涉。1946年2月,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调停下,国共达成整军协定,规定了双方军队整编的原则和进行步骤。虽然这个协定由于整个政治环境的变化而未能实行,但国共双方仍据此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整军工作,本文即略述此一整军的过程。一、国民党的军事整编1946年2月25日,国、共、美三方代表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签署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  相似文献   

10.
1946年2月22日清晨,一张报头为毛泽东手迹的“解放”两个字的报纸,在北平街头出现。这是一张由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从各解放区调集干部、就近由北平任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的委员叶剑英领导的报纸,是继《新华日报》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第二张党报。它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百天,但在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年是这张报纸创办五十周年纪念。由于现在知道这一段历史的人不多了,我们作为这张报纸当时的工作人员,感到有责任向今天的读者介绍自己亲知的情况和切身感受。创刊创办这张报纸的决定,是1945年底由党…  相似文献   

11.
硝石 《纵横》2011,(4):22-27
荣高棠(1912-2006)1912年5月生于河北省霸县,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清华大学团支部书记,"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党支部书记.1938年到达延安.曾先后担任中共川东特委委员、青委书记,宣传部长兼南方局青委委员,南方局组织部秘书;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行政处副处长、处长;中共华北局城工委委员,中央团校第一任...  相似文献   

12.
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我国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原中央统战部部长徐冰同志被诬陷为“美国特务”,1972年3月被迫害致死。徐冰,原名邢西萍,河北省南宫县人。1923年赴德国勤工俭学,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回国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被捕,经营救出狱后,在北平、太原等地从事党的宣传工作。1937年任延安《解放周刊》编辑、党报委员会秘书长。1939年调往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周恩来领导下从事统战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曾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顾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相似文献   

13.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退守台湾,至1954年台美《共同防御条约》签订,海峡两岸军事、政治对峙格局形成。海峡两岸对峙格局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政策与“反攻大陆”战略的厘定。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和平与团结,而国民党将内战强加在中国共产党头上,因此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肃清国民党残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采取了种种措施,这在客观上也成为海峡两岸军事、政治对峙格局形成的被动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三方协商一致",是1946年初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提议、国共双方认可的调处国共冲突工作的一项核心原则。因此,任何对这一原则的重大修改必然会引起各方的激烈争论。自1946年3月底军调部美方委员提出准许给予执行小组美方成员以决定权,至同年6月底三人小组通过《解决执行小组交通小组北平军调部及长春军调分部中某些争执之条款》,国、共、美三方围绕赋予"美方决定权"的问题展开了两轮长达近3个月之久的争论。这场起初由军调部美方代表提出、继之由蒋介石挑起的重大原则争论,对于马歇尔赴华使命的成功与否、国共全面内战的缘起与结局以及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纪敏 《纵横》1999,(11)
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全面撕毁了国共双方于1月份达成的“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和政协决议,悍然向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三年内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相似文献   

16.
龚澎。原名龚维航,安徽合肥人,1914年出生于日本,燕京大学历史系毕业,1935年参加一二·九运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赴太行山.曾任八路军总司令部秘书、重庆《新华日报》记者、中共驻重庆代表团秘书、中共香港工委外事组副组长、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方面新闻组组长。龚澎在重庆时,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成为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  相似文献   

17.
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为了避免内战,争取和平,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从延安飞抵重庆。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国共双方于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十协定》签订的第二天,毛泽东从  相似文献   

18.
1949年初,随着国民党政治军事形势的急剧恶化,导致蒋介石的下野与李宗仁的上台。国民党“求和”,国共两党进行了举世瞩目的“北平和谈”。但是,由于两党力量对比已今非昔比,中共“不许讨价还价”,结果不肯“投降”的国民党最终被中共以武力“扫地出门”,从而宣告了其在大陆的政治出局。详情请阅《“不许讨价还价”的国共北平和谈》。  相似文献   

19.
“兄弟”反目,自然应该进行劝解。这是民主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对国共间军事冲突的一个基本认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每每“兄弟”间剑拔弩张时,各民主党派便会团结起来,象是一个大家庭中的小弟弟,怀着一颗“质朴”和“天真”的心奔走于两位“兄长”之间──抗战时,他们呼吁维护抗战大局;抗战后,他们呼吁建设和平大局。尽管在他们的呐喊中时常听到与被调停的兄长之一中国共产党相和之音,但是,那个本应该作“大哥”却丝毫没有兄长风度的国民党却不仅仅要扼杀中国共产党,而且连手无寸铁的“小弟弟”──各民主党派也不放过。屠刀之下…  相似文献   

20.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溃退台湾的蒋介石国民党势力,与新中国为敌,直到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调整对台政策,宣传和平统一祖国的漫长岁月里,海峡两岸始终处于紧张对峙状态。然而,由于国共两党在“一个中国”的立场上具有某种交集点,致使这紧张对峙的寒流之中又不时涌出一股股国共秘密商谈、谋求再次合作的温温泉水,从而使海峡两岸的这段关系史,成为一段既有战争硝烟又有和平呼声的历史。毛泽东点将,张治中受命作谋和试探50年代初期是两岸军事对抗的时期,启开国共和谈大门的是中国共产党人。1950年3月,中国人民革命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