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略地说就是揣摩当权者的心思,说他想说而他自己不便于说的话;做他想做而他自己不便于亲自做的事。有的辞书注“承望”为“料到”,有点意思,但太简单,不足以概括古人说这个词的全意,故以“承望者现象”名之。  相似文献   

2.
夏玉润 《安徽史学》2010,(2):90-100
朱元璋的出生地,近年来出现了凤阳、盱眙二说。其实,早在朱元璋在世时,凤阳说是唯一一说。永乐以后,围绕朱元璋出生前后所发生的圣瑞之象,在社会上被炒作得越发神奇,在以讹传讹的过程中,泗州盱眙地方官员采用编纂地方志等方式,将这些圣瑞之象拉入盱眙县,从而产生盱眙说。盱眙说从产生之日起,一直是作为社会上流传的小道而存在,而凤阳说在明清两代一直是全社会及史学界的共识。近年来,盱眙说再次抬头,向凤阳说挑战。  相似文献   

3.
明末山西镇总兵周遇吉死于李自成攻取山西宁武关之役。传世文献记载周遇吉之死,主要有两种说法,即南明朝廷认可的"力战而死"说和山西宁武当地传诵的"缒城而亡"说。考核史料可知,后一种说法更接近历史事实。清代官方出于树立榜样、褒扬"忠烈"的目的,在《明史·周遇吉传》中选择了前一种说法,因为"力战而死"说可以将"忠烈"形象塑造得更为完美。《明史》颁布之后,"力战而死"说占据了主导地位,对"缒城而亡"说进行了覆盖,将之排斥于宁武地方文献之外。  相似文献   

4.
汲取圣贤文化精华促进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人”一词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老子》中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成。”《易·乾·文言》中说:“圣人作而万物睹。”《论语·述而》中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荀子·性恶》中说:“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司马迁在《资治通鉴》卷一中说:  相似文献   

5.
《三都赋》唐前旧注被李善收入《文选》之中,关于旧注的注者,历史上存在以下几种说法:张载注《魏都赋》而刘逵注《吴都赋》《蜀都赋》说,臧荣绪和李善等持此说;张载注《蜀都赋》而刘逵注《吴》《魏》二赋说,綦毋邃等持此说;左思自注说,见于《左思别传》;张载、刘逵并注《三都赋》完篇说,主要见于近代学者。左思自注说及并注三篇说于情理皆有不通处,应非史实。余下两种说法虽各有所据,然通过文本细读,可知臧荣绪和李善的说法更为可信,即张载注《魏都赋》而刘逵注《吴》《蜀》二赋。  相似文献   

6.
三形态说相对于五形态说虽然都属于历史发展阶段性理论,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历史层面反映了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阶段的观点,但是,三形态说是根据人的精神自由度对历史发展阶段所做的划分,而五形态说则是根据生产方式的变革对历史阶段所做的划分。由于两说的理论根据不同,因此,不能互相取代,更不能用三形态说取代五形态说。相反地,由于三形态说所根据的人的精神自由度,归根到底,是以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为转移的,因此,最终仍然必须以五形态说的理论根据为依归。正确的态度是坚持历史发展阶段的五形态说而把三形态说作为五形态说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关于东晋南朝时期“三吴”的地理范围,历来有三说,即《水经注》说、《通典》说和胡三省说。以往学者对此三说往往不加辨析而各执一说。本文通过对当时史料的详细考察与分析,认为《水经注》说为正确。  相似文献   

8.
周作人说废名文字平淡朴讷,如同树阴,而鲁迅的评价则很不相同,说他"顾影自怜","吞吞吐吐",朱光潜又是另一番评价,说废名的小说《桥》是"破天荒"的作品,"表面似有旧文章的气息,而中国以前实未有这种文章"。  相似文献   

9.
關於孔子名字之由来,世有三说:一说因其“生而首上圩顶”,即头顶凹陷;一说因其头似尼丘山;一说因其为祷於尼丘山而生,为了“识祷”。三说聚讼近二千年,迄今依然各有从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明确文字训诂,一是弄清尼丘山的实际形状。本文认为,“生而首上圩顶”之说於训诂没有道理;又据实际考察,发现尼丘山形状并非传统所谓“五睾连峙,中峯略低”,证明其头类似尼丘山之说不能成立;唯有“识祷”一说.可以信据。  相似文献   

10.
李雪英 《神州》2012,(13):60-60
在日益发展的信息社会中,社会实践必将越来越以“说”为主。而在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却忽视了这个问题,而是轻“说”,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写”而不能“说”,好“写”而不好“说”,课堂上学生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气氛沉闷不活跃,即使回答,也是词汇贫乏,语言空洞,而这恰好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相矛盾。这就告诫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口头表达能力。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既属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又有其理论的来源和基础;而绝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非无的放矢。但国内学术界过去对这个“知行合一”说,往往批判否定颇多,而肯定甚少,显然有欠公允。鉴于此,本文拟从主要是肯定的角度,探讨和发掘阳明“知行合一”说在社会实践与伦理道德领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锦鸿 《羊城今古》2001,(3):18-20
弁言 番禺是广州的古称,其由来长期困扰着研究岭南古史的学者们。历来有所谓人名说、族名说、二山说;又有贲隅即番禺说和非番禺说,以上诸说的依据均出自《山海经》。持人名说的学者指出二山说(此说认为是因番山、禺山而得名。)是一种附会;  相似文献   

13.
张虎林  伊尔 《旅游》2000,(7):44-46
欧洲学者说,这个庞大而完美的藏传佛教建筑体系.几乎能与闻名世界的法国凡尔赛宫媲美。美国人说.在这块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随便拣块陶瓷片都比美利坚的历史长。中国专家说.寺院内收藏着大量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这里简直是个超级“藏艺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孔子思想有两个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研究孔子多年,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时”,由“时”发展为“中”、“和”。另一个是“仁”,由“仁”发展为“义”、“礼”。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说“时”。《孟子·万章下》说:“孔子,圣之时者也。”《论语·微子》中,孔子自己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我看这都是“时”的证明。孟子说:“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这就是“时”。孔子离开齐国的时候,“接淅而行”。做饭,淘淘米未等煮就去了。去鲁的时候就…  相似文献   

15.
庞朴 《文物》1977,(10)
荀况在《非十二子》篇批判子思、孟轲学派说: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 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 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于后世。是则于思,孟轲之罪也。荀况这一段话的辞句很激烈,可是所批评的五行说究竟有些什么内容, 却只字未提。或许在他当时;因为思孟的原书具在,"受而传之"的"俗儒"又不少,并无说明的必要吧?他决不会料到,时过境迁,人言言殊,莫衷一是;尤其是所指的思孟五行说,对于后人,竟一直是个谜。  相似文献   

16.
马伟 《文史月刊》2007,(11):42-44
"旺财主"见好就收古人说:日盈而蚀,月满则亏,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说得都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经商做买卖,也同样不可能一直如日中天。见好就收,说起来容易,做起  相似文献   

17.
盘龙城之名的由来,民间祖传有三说,一说盘龙城靠近盘龙湖,因盘龙湖而得名。二说因盘龙城四周为江,河水系所盘旋而得名。三说曾有地方志和解放前的旧地图称盘龙城为“盘土城”,其意是因“城是土筑,其形为方盘”。我们可以从民间传说中且有字可依的资料来证明这一名称的来历:  相似文献   

18.
母亲的盲点     
新移民来到加拿大,第一关是语言关。到政府免费的语言学校去学习,效果不太好,因为老师注重语法,而中国人最要命的问题是听和说。听,可以听广播看电视;说就不好办了,你连听都听不懂,谁跟你说?但是有一个免费的机会,几乎每家都有的,有的父母能够妥善运用,而有的父母  相似文献   

19.
和任何一个民族一样,土族是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其间经过了不断的变迁和融合。关于土族的族源虽然众说纷纭,但是多数学者则依吐谷浑说。吐谷浑,按宋人释适之《金壶字考》说“音浴魂”。该说在学术界占有优势。土族是以吐谷浑人为主融合当地别的民族而形成的。唐高宗龙朔  相似文献   

20.
李白与秦淮     
李白与秦淮文/濮小南图/周黎明南京民间盛传诗仙李白因酒醉而跳入秦淮河捉月而死,船家因此而订下了不许在船头喝酒的船规。安徽也有人说李白是在当涂青山下河捉月而死;更有的人则说李白是因害腐肋病而在族叔李阳冰家里去世。孰是孰非,史书早有定说,但李白与秦淮有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