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中朝两国1986年文化交流执行计划,以文化部文物局副局长庄敏同志为团长的中国文物工作者代表团一行四人,于1986年6月初赴朝鲜访问。在那里参观了各种博物馆和纪念性建筑,参观了古遗址、古墓葬和古建筑,所到之处给代表团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后,朝鲜人民在朝鲜劳动党的领导下,组成一支支游击武装打击敌人;有的还进入中国,开展抗日活动。旧38年到1939年初,进入鄂豫边区的朝鲜同志聚在一起,组成朝鲜义勇军,加入了鄂豫边区的抗战。他们或以团为单位,或以营、连为单位,只用了3个月时间就汇集了5000多官兵。他们会减日语口号,会书写日文标语,组织口号队和标语队,专门对敌人开展反战宣传。1939年3月间,《新华日报》有一个记者从随县出发向浙河火线前进,在隆隆炮声中遇到了朝鲜义勇军某部第二区队,区队长名叫李益星,计约20多人。谈话中,李益星告诉…  相似文献   

3.
漠河见闻     
2004年秋末冬初,我和几位政协委员到东北地区考察学习,有幸走上高高的大兴安岭,到了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县。虽然行色匆匆,走马观花,但壮美的北国风光,奇特的风土人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台湾见闻     
去年,在蝴蝶兰怒放的季节里,我来到了心仪已久的台湾。这次我是应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邀请,作为访问学人在那里工作、生活了近一个半月。我从北到南走了一遍,广泛地接触了台湾同胞,对祖国宝岛有了些真切的感受。在那里每天对我来讲都是新鲜的,许多事情令我久久无法忘怀。  相似文献   

5.
台湾见闻     
<正>应台湾湖北文献社汪大华社长的邀请,湖北省政协文史参访团于2013年秋冬时节对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访问与考察。现将台湾一周行的见闻略抒己见,与大家分享。1.话语。落地先开口。国语是台湾强制学习的语言,因而,大多数台湾人讲国语。由于台湾过去很长时间是荷兰、日本的殖民地,且与美国交往甚密,因此,新生代台湾人学习外语的自觉性较强。他们一般都会讲国语、闽南语、英语、日语。台湾人说话轻言细语,文明谦和,街上、景点、公共场所听不见民众的大声喧哗。  相似文献   

6.
旅美见闻     
<正>纽约曼哈顿之旅提起纽约(New York),人们就会想到高耸入云的摩天大厦,繁华热闹的百老汇(Broadway)和华尔街(Wall Street),还有手持火炬的自由女神(Statue of Liberty)。  相似文献   

7.
异域见闻     
《丝绸之路》2014,(3):78-78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见闻     
根据著名作家邓刚的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狂吻俄罗斯’一经面世,着实为日渐冷寂的影院招来了一批又一批‘回头客’。难怪,当初邓刚一头扎进俄罗斯整整3年。以独特的视角,幽默的笔锋,撰写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从这期开始,我们连续刊发作家采写的‘俄罗斯见闻’,相信定能带给广大读者愉悦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抗战见闻     
高言明 《广西文史》2005,(2):147-148
抗战伊始,我从贵州到四川投军,随103师由重庆出发,奉命开赴江阴前线,驻防长江边上小镇合兴街,该地距长江入海处不远,当时我在师部电台任报务员。日本海军在长江口外,整天不停发射炮弹,多数落到江边沙滩。一天我跟几位战友到江边观察,日军炮弹从我们头顶上呼啸而过。不久,我师撤防后移,行至江阴城郊,所有沟渠木桥板,已被日军泼上汽油燃烧,  相似文献   

10.
陪都见闻     
抗战8年,在陪都重庆主管军事(国防、防空……)通信业务的军官,都是黄埔军校12期先后的同学。他们在各人所服务的军政部门(军委会、军政部、侍从室、军统局、各部队驻渝办事处、中央银行……)可以通行无阻,与各重要人物(蒋介石、宋美龄、孔祥熙、何应钦……)公馆里的服侍人员都很熟识。俗话说:“奴仆眼里无圣人“。从这些重要部门和要人公馆里的服务人员中,往往听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消息。我所工作的重庆卫戍总司令部通信指挥部,是具体指挥重庆军事通信的机构,自然成了这些通信军官聚会之所。同学们相会在一块时,互相闲谈中不免把各人所听到一些新奇消息作为谈话资料。  相似文献   

11.
猎鹰见闻     
猎鹰见闻何志霖生活在甘肃临夏山区的回族群众,每逢深秋季节,有驯鹰狩猎的习俗。他们是怎样征服这一猛禽的呢?带着这一疑问,我们走访了位于积石山麓的临夏县韩集鹰市。接近鹰市,就听到猎鹰“啁啁啁”的尖叫和铜铃“当啷啷”的脆响。进入鹰市,只见鹰好家们汇集在一起...  相似文献   

12.
北极见闻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于1999年7月1日由上海正式启航至9月9日在上海新华码头靠岸整整历时71天。在考察过程中,我们三进冰区,二进北极圈,在冰站和利用小艇分别进行了大气、海洋、生物以及海冰等多学科的联合观测,取得了一系丰富的成果。这次考察使我增加了对北极、对大自新的认识。海豚、燕鸥风和日丽,万里无云,天气好极了。因为越来越向北。越来越接近国际变更线(180 ).所以白天的时间越来越多。现在时差与北京相差3个小时.晚饭后大家都到后甲板上散步.实际上北京才下午两点多。我抱着相机四处闲逛,兴致一起,…  相似文献   

13.
台湾见闻     
1992年9月初,我们兄弟四人和姑姑一道赴台参加父亲周书楷的丧礼。丧礼结束后,我们拜访了父亲生前友好以及我们在台的一些至亲好友。随即对台北社会作了番观察,在一些方面留下深刻印象。市容市貌:凡到过台北的人,都深切感受到街道狭窄。台北车辆如流,大街小巷两侧无不停满了各种小轿车、摩托车,显得街市很拥挤。台北市高层建筑不多,与想象中的现代化都市相差甚远。街道除机动车辆奔驰外,基本上看不到自行车,也没有无轨电车,更无地下火车。造成交通拥挤的原因是早期缺乏规划。有人形容台湾是突然“闯进”现代化之门,因闯劲过猛,…  相似文献   

14.
香港见闻     
1984年6月28日,我们全家四人怀着喜悦的心情踏上去香港探亲的旅途。列车在京广线和广深线上飞驰,一路上我们饱览南国秀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放声歌唱,歌唱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7月1日,我们抵达香港,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高楼大厦如林,车辆川流不息,马路清洁如洗。无论是乘坐大巴土、有轨电车、还是地铁,从未发现抢座位或不买车票的现象。在短短二个月探亲的日子里,我们几乎游遍了整个香港。耳闻目睹了一些事,留下深刻印象。到了香港的第三天,三妹莲香把我们带到北角英皇道侨辉大厦四姨家做客。在香港的四家亲戚都聚在这里见…  相似文献   

15.
旅美见闻     
2000年,因为儿子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学位,即将毕业,应学校邀请,我有幸到美国波士顿度过了近三个月的旅美生涯。这也可以说是一次自费考察,短期自费“留学”,尽管只是短暂的三个月,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雪顿节见闻     
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如果你的西藏之行正逢节日或喜事,那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和收获。201 4年夏末秋初,我再次寻访拉萨,正值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开始的雪顿节,5天时间里,和藏族同胞一起感受节日热烈欢腾的场面,体验西藏人最有活力的日子和幸福美好的生活。传统的宗教仪式——晒佛晒佛,是雪顿节的开幕式。  相似文献   

17.
旅美见闻     
<正>10日。到大西洋寻找滩头觅石的快乐。然后,去体味移民国家的生活方式。再站在关于自由的罗马长袍下,领略高擎火炬的女神。有很多人生的感情,会因长久生活在美国  相似文献   

18.
卢旺达见闻     
想不到我这个普通的工人会出国,在卢旺达工作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卢旺达虽然是非洲的一个小国,却因1994年的那一场种族大屠杀而令全世界震惊。我是湖北光化水泥厂的一名仪表工,此次到卢旺达是和一帮同事们去帮该国唯一的一座水泥厂恢复生产的。1971年中国和卢旺达建交前,卢旺达几乎没有工业,只有一点手工业和作坊而已,经济上主要是靠锌矿和牛羊皮出口,中卢建交后,中国曾先后帮该国建立了一座糖厂、饮料厂、啤酒厂;农业上中国也曾派了一个“荆州水稻组”帮该国开辟种植了一些水稻;另外中国还派了一个桥梁道路工程大队,帮该国建了一…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见闻     
一九八五年夏,再次去西欧,乘火车回国,从荷兰海牙出发,一路上经过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主人民共和国、波兰、苏联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等五个国家,途中历时十二天。中途在莫斯科停留三天,有机会参观了红场和克里姆林宫,拜谒了列宁墓。现将在苏所见所闻录下。辽阔的国土丰富的资源此行乘火车几乎横跨了欧亚两洲和苏联的全部国土,目睹  相似文献   

20.
伦敦见闻     
伦敦,这个古老神秘、历史悠久令人神往之地,终于出现眼前了。对于香港人来说,“英国”──具有特别的意义了。雨蒙蒙,从阿姆斯特丹乘飞机到伦敦只需四十分钟,伦敦时钟比中欧国家拨慢一小时,飞机于中午十二点起飞,到达伦敦市还是中午十二点。 原以为“香港人”过关不免多点麻烦。其实,只要办好签证,海关并不难“过”。 虽然伦敦的建筑和风景与中南欧许多国家大同小异,我仍想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它的特点。地铁也是和机场相连接的,但地铁车比香港、荷兰旧,坐位上的绒布差不多磨平了。在地下铁,看到与荷兰、法国、比利时等大城市普遍看到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