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禹康 《文史天地》2005,(11):16-20
一个以歌德相许,一个以席勒自喻,但绝无狂妄的成份,他们确实都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著作。曾有一个时髦的说法:双子星座。本文叙说的,就是这对现当代文坛上的双子星座从相识到相知的感人经历。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初期,郭沫若与田汉一同在日本求学,两人惺惺相惜,以歌德和席勒期许,建立了近半个世纪的友谊。两位大文豪在诗歌、文学、戏剧方面都做出重大建树。南于新中国建设探索道路的艰难曲折,以及人生性格的不同.这两位文坛巨匠在“文化大革命”前后,遭遇着不同的坎坷和人生命运。  相似文献   

3.
田汉和聂耳是中国现代史上两个卓有影响的人物。又因他们两个是中国国歌的词曲作者而蜚声海内外。《我的父亲田汉与聂耳的战斗友情》一文是田汉的后人对两人革命情谊的回忆。  相似文献   

4.
5.
南国社曾于1929年一月间在南京举行大公演,演出盛况空前。位于远郊的晓庄师范学校的师生们也很想一睹南国社的演出风采,于是请校长陶行知先生写了邀请信。陶行知是20世纪初杰出的中国教育家,主张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普及乡村教育提高,提“倡教学做合一”“和小先生制”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澄清史实这个题目实在不是一个新鲜的题目了。此前 ,已有不少权威人士围绕这一话题撰文。文中在缅怀田汉先生对戏剧事业的杰出贡献 ,赞扬他襟怀坦白 ,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正确对待不同意见和爱惜人才的同时 ,大都列举了他和我父亲戴不凡之间的一件往事 :即 5 0年代初 ,田汉对批评自己作品《金钵记》的外地一名不见经传的青年戴不凡非但不嫉恨 ,反而将其调京工作 ,加以重用和培养。戴不凡也不负其厚望 ,调京后在田老领导下 ,发挥其所长 ,在戏曲研究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些文章以阳翰笙伯伯《深深地怀念田汉同志》一文 ① 影响最大。文…  相似文献   

7.
1944年的冬天,抗日战争进入第6个年头,当时日寇逼近桂林。田汉先生和很多文艺界作家、剧人日夜逃难、徒步跋涉千里,自桂林、柳州、宜山、独山、来到山城贵阳。1945年元月初旬,大雪纷飞,寒气袭人。田汉先生寄寓于贵阳市大十字附近的一座破败的大庙里,空敞的庙堂挂满了银色的蜘蛛网,地上的灰尘和垃圾发出霉味,蚂蚁到处爬。难友们自己动手打扫清洁,不到半天,庙堂就被打扫干净。再用芦席间隔成十几间小房,这才安顿下来。但这样的住所,上面通风,四壁透气,难蔽阵阵寒气。田汉先生所住小房内,仅有一方小桌,二方小凳,一张木架床铺的是竹篾席,一床薄…  相似文献   

8.
今天,我作为中国文联的一个工作人员,三十年代救亡歌咏运动中的一个青年,参加田汉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座谈会感到非常兴奋与激动。西方有个说不完的莎士比亚,我们中国则有个说不完的田汉、田老大。无论在戏剧、电影、音乐或文学界,提起田汉,就有说不完的话题(说...  相似文献   

9.
徐悲鸿和田汉, 是当代两位极有影响的艺术家, 一个是著名画家,一个是著名的剧作家兼诗人.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曾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校长,建国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主席. 田汉毕生从事文艺事业,创作了大量的话剧、歌剧、电影剧本、戏曲剧本、歌词和新旧体诗歌等作品.  相似文献   

10.
11.
四川大学建校一百多年了,在历年的校庆中,几乎没有人提及曾经是这所学校的学生——郭沫若。其实,郭沫若在成都求学的三年时间中,一直与这所学校有密切的联系,离蜀之前,还是这所学校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梅兰芳、俞振飞两位大师,在各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后人很难企及。俞老生前多次对笔者谈及梅兰芳大师与他的结识和交往,他们之间的真挚友情令人感动。  相似文献   

13.
田汉先生有不少令人景仰的头衔:国歌歌词作者,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表和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等。1954年3、4月,田汉先生参加了“全国人民慰问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团第三』总分团”,由北京来到西南边睡——昆明。当时,我奉西南行政委员会文艺处派遣,由山城重庆乘飞机赶赴昆明,到第三总分团报到,有幸在田汉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工作,这真是一件令我终身难忘的事。我的主要任务是,为一部1953年苏联新出影…  相似文献   

14.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走完了86岁的人生历程。6月18日,邓小平亲自为他致的悼词中称:“他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5.
1938年元月9日,郭沫若应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陈诚的邀请来到武汉。4月1日,政治部第三厅在汉口成立,负责宣传抗日工作。下设一室三处,即办公室、第五、六、七处。郭沫若任第三厅厅长,阳翰笙任三厅主任秘书,胡愈之任第五处处长,田汉任第六处处长,范寿康任第七处处长。第三厅是抗战初期国共第二次合作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虽是政治部所属的一个厅,但它实际由中共长江局和周恩来同志(任政治部副部长)直接领导。第三厅坚持党的统一战线政策,集中了当时国统区文化界的许多代表人物,使其成为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  相似文献   

16.
《百年潮》2017,(2)
正鲁迅和郭沫若都是新文化的风云人物。他们生前,也曾有过相交、相见的愿望,可惜却未谋一面。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郭沫若和鲁迅在文学上的主张和政治态度的不同,他们之间发生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1928年初,为了推行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创造  相似文献   

17.
无论政治取向是如何的对立,无论价值观念是如何的不同,无论人生遭际是如何的差异,20世纪的中国文化史,怎么也得书写上他们的名字——胡适与郭沫若。弄潮儿1915年9月,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他在一首长诗中说:神州文学久枯馁,百年未有健者起。新潮之来不可止  相似文献   

18.
郭沫若与毛泽东曾少祥广州初识由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和林伯渠进行筹划安排,广东大学决定聘郭沫若为广州大学文学院院长。接到聘书后,郭沫若便和创造社同人郁达夫、王独清一道,从上海搭上轮船,于1926年3月20日到达广州。成仿吾在码头迎接他们,并把他们领到一家...  相似文献   

19.
罗银胜 《纵横》2008,(10):36-39
一1982年9月,孙冶方抱病参加了中共十二大,并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1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他在病床上写的最后一篇文章《二十年翻两番不仅有政治保证而且有技术保证,兼论"基数大,速度低"不是规律》,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83年2月22日,孙冶方溘然长逝。  相似文献   

20.
抗战胜利后,我父亲田汉偕继母安娥在1946年5月由重庆回到阔别将近10年的上海。这里是他自1922年从日本回国后,创办“南国社”、“南国艺术学院”,致力于革命戏剧运动的场所,直至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才离开,因此上海也可以说是他的第二故乡。 他在抵达上海的当晚即去黄金大戏院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