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游纵览》2013,(6):7-10
<正>欲访名茶,需向高处寻。我国的历代贡茶、传统名茶以及当代的新茶,大多出自高山。明代陈襄诗曰:"雾芽吸尽香龙脂",说的是高山茶之所以品质佳,是因在云雾中吸收了"龙脂"(罕见而珍贵的物质)的缘故。  相似文献   

2.
都匀毛尖又名“毛尖茶”、“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是贵州三大名茶之首,中国十大名茶第二。产于贵州黔南州的布衣族、苗族、水族地区。都匀市位于贵州省的南部,市区东南东山屹立,西面龙(莽)山对峙。都匀毛尖主要产地在都匀的团山、哨脚、大槽、  相似文献   

3.
从文字学角度看"龙岩",追本溯源,研究"龙"、"岩"二字的字形演变,探讨其本义并阐释其得名之缘由。通过解字说文,揭示"龙岩"这一地名和"龙文化"的密切关系——"龙"字地名是"龙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南晨 《湖南文史》2010,(11):34-34
中国茶叶历史悠久,而名茶就是诸多花色品种茶叶中的珍品。名茶,有传统名茶和历史名茶之分,所以中国的"十大名茶"在过去也有多种说法:  相似文献   

5.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却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  相似文献   

6.
孙海云 《神州》2012,(1X):1-1
<正>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将中华文化称为"龙的文化"。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延续时间最长、生命力最强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龙文化对中国人和中国社会影响深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纽带、情感联系的桥梁。无论朝代怎样更迭,龙文化的传承却始终如一,海内外华人均  相似文献   

7.
叶梅 《敦煌学辑刊》2017,(3):168-177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龙形象可分为:蛇形龙、人物形象的龙王、作为瑞兽而出现的龙三大类。蛇形龙及人物形象的龙王应来自印度,瑞兽形龙的来源较复杂,吸收了犍陀罗雕刻、中原文化以及游牧文化的因素。通过分析佛经文献与图像,可知"蛇""龙"在龟兹语境中处于一种"混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蒲润洲 《文史精华》2012,(Z1):42-45
全国人大原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段苏权少将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是"龙延怀"培养的,《董存瑞》那本书,没有把他在"龙延怀"成长的这一段写进去,至少是反映得不够。段将军在抗日战争时期曾担任平北地委书记和军分区政委,在这个地区坚持抗战达6年之久。"龙延怀"是平北地委、专署领导下的一个抗日联合县,段将军的话无疑具有相当的权威性。笔者以段将军的话为线索,对董存瑞与龙关县的渊源及其在"龙延怀"的成长过程作了较深入的调查  相似文献   

9.
林亦修 《民俗研究》2007,(4):208-226
一、划太平龙习俗中的神灵与祖灵浙江省东南端的苍南县是一个滨海大县,其自然地理区域江南垟有面积300多平方公里,人口60来万。江南垟的西北部云岩乡鲸头村有一座信众广布浙南闽东的杨府庙,该庙附近乡村每年春节至元宵之间都要举行划太平龙仪式,信众也习惯将大量的竹扎纸船烧给杨府庙的神灵杨府爷,称为"还愿"。太平龙即"太平龙船"的简称,所以用"划",整个活动是为了祈祷地方太平,称"吉庆太平龙"。  相似文献   

10.
炮龙节是广西宾阳县的传统节日。炮龙节中原来在开光仪式中占有神圣地位的炮龙,在舞龙的过程中被当地人进行暴力的"虐待"。经过分析发现仪式中对炮龙前后态度行为转化有地位逆转仪式的阈限特性、情感的释放、当地人的价值观、龙的神格地位较低四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二月二     
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是又一个民族文化浓厚的节日。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内容极其丰富。经过冬眠的龙,到了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中国古历二月初二,又叫春龙节、龙头节、青龙节等。很多习俗都与龙有关。如吃饼叫吃"龙皮",吃小饺叫吃"龙耳",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儿童在这天剃头叫"剃龙头",妇女这天不做针线活计,说为避免伤了"龙眼",不许动剪刀,说是怕剪断了"龙脉"。明清时代还盛行家家户  相似文献   

12.
美玉赏析     
<正>碧玉大"C"形龙红山文化典型玉器中,最有名的就是"C"形龙(中华第一玉龙)。其"C"形龙头部具有猪首的明显特征,即"龙的吻部前伸,略略上翘,嘴紧闭,鼻端截平,有对称的一双圆鼻孔"。这种带有猪首特征的龙,只能说明龙是由猪的形象逐渐演变而来的。很可能在红山文化时期的社会形态中,猪的饲养已经开始,拥有一定数量的猪是部落兴旺和财富的标志。到目前为止,红山文化的玉  相似文献   

13.
《明故龙孺人杨氏墓志铭》是明成化年间过世的龙瑄妻、京庠生龙霓母杨妙福的墓志铭。这则墓志铭详细记述了龙孺人杨氏的家世、妇德和婚嫁情况,但并没有收入作者陈音的《愧斋集》而传世,幸而因志石出土而获其传。墓志铭展现了龙霓、蒋达、陈音、吴道弘、白昂等士人之间的交游关系,描绘了杨妙福家内"完人"的女性形象,并保存了对刻工等信息的记录,是还原明初"由武入文"的南京龙氏家族较为重要的一则资料。  相似文献   

14.
毛南族节日     
正分龙节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是毛南族特有的节日,在阴历的"分龙"日前两天开始举行,主要是祭祀神灵与祖先,全村男女以及外嫁的女子和远道的亲友都赶来参加,隆重而热烈。  相似文献   

15.
在清朝两江总督任职史上,有一位官员先后四任两江总督,他还在朋友圈博了个"懒龙"的绰号.此人名叫刘坤一."懒"而为"龙",为何称他是"人中之龙"?又为什么加一个"懒"字呢?  相似文献   

16.
古文物纹饰中龙的演变与断代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古代铜器、玉器、瓷器、漆器、壁画、绘画、碑碣、丝织、瓦当、石雕、藻井、影壁等文物的纹饰中常有龙的图象。另外,与龙有关的物件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如有幸至北京故宫一游,会发现此处"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简直是到了龙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大目龙(又称"C"字形龙)是"蜀"字的原型。"蜀"的本义为阳性生殖器,与器形非常吻合。"蜀"通"涿",蜀山氏、涿鹿,都指向农业之祖神农。有发达原始农业的红山文化应是炎帝神农氏传说的考古学背景。炎黄之战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文化对农耕文化的最早入侵以及二者的交融。  相似文献   

18.
得道成仙虽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但是道教却在青城山构建了一个"欲界之仙都"——道士可以称为青城山最早的开发者和保护者,他们营造宫观亭台,布置林木花草,设斋醮,配药膳,品名茶,调素琴,御剑术,在"仙界"与俗世间另成一天地,遗留给我们珍贵的文化与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19.
"非遗"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民间艺术的保护,"骆山大龙"的保护。我们中国目前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实践上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就是人传人,有传便有,无传便终;第二种就是极大可能得到学者和政府一致支持的文化空间整体保护。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最直接的传播方式就是信息与网络。我们大可以借助媒介,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让"骆山大龙"进行市场化运营,实现"骆山大龙"更大的艺术传承。  相似文献   

20.
欧阳 《文史博览》2010,(2):68-69
<正>无论欧洲和中国,自古都以为喝最凶猛的动物的血,对人十分有益。"屠龙"之说,由此而起。世界上本来没有龙,龙只是古代人崇拜的图腾。但因为龙是叱咤风云的动物,强者就想喝它的血来健身。在中国,早有屠龙的神话。《庄子·列御寇》中记道:有人花了千金,学会了屠龙之术,却从未杀过龙。这陡然给后世留下了一句意为学而无用的讽刺成语:"屠龙之技"。但欧洲人在传说中却是真正杀过龙的。古希腊力大无穷的巨人齐格非里特,就在恶战后杀死了一条很大的龙,不仅浑身浴血,而且将龙血全部喝下,不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