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中国存世最早的家具是漆器。汉代以前,古人是席地而坐的,与其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家具,主要有几案、床榻和屏风。当时的几案都很矮小,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床,是河南信阳出土的战国彩漆木床,床面活铺屉板,四面装配围栏,前后各留一缺口,以便上下。有些像幼儿园的童  相似文献   

2.
李理  杨志强 《收藏家》2012,(7):39-48
插屏和座屏,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室内装饰用品,属于家具陈设类器物。它由古代居室中常见的屏风发展而来,尤其是受到枕屏、砚屏等小型专用屏风影响,在明清时期盛极一时,为宫廷贵族、官宦士绅甚至普遍百姓广泛使用,摆放于厅堂室内或几案桌张之上,成为装饰室内环境,美化人们生活的艺术品及实用器。  相似文献   

3.
榨汁机在中国古代称“榨床”,使用史可上溯到明代。南方地区主要用来榨甘蔗汁,王世襄先生在《明式家具珍赏》中称其为“甘蔗床”。  相似文献   

4.
椅凳类家具     
安小丽 《收藏家》2002,(5):24-31
椅凳类家具包括椅、杌、凳、墩,属坐具,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家具种类,但是椅凳类家具问世的时间要大大晚于床榻和几案。在椅凳类家具发明之前,最主要的坐具为床榻。床榻适应席地而坐的低位起居方式,兼任着卧具和坐具的职能。榻中较小的一种榻面呈正方形,仅供一人盘足趺坐,被称之为“匡床”,或称“独坐”,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5.
马未都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及其《〈静夜思〉新解》一文中称,李白《静夜思》诗中所描写的床是胡床,这只是一家之言。按照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历史与古人坐行姿势的变化来看,这一说法并不太符合历史的实际。  相似文献   

6.
千工床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床榻与人的关系十分密切。自古以来,床的形状、雕刻及工艺,也可以从一个方面折射出主人的社会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床不仅是实用家具,更是精美雅致的工艺制品。渗透着民俗雅韵的古床在中国木制品雕刻中,占有不可忽略的一席之地,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古床,更是令众多收藏家倾心。明式床的简洁洗练,清式床的奢华繁复,往往令人目不暇接。图片所示清代宁波红木骨木镶嵌床,长216厘米,宽236.5厘米,通高275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俗称“千工床”。此床装饰华丽,造型稳重,形体高大。采用红木做底板,床面左右及后面皆用围栏。正…  相似文献   

7.
几案类家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小丽 《收藏家》2002,(4):20-25
“几,案属,长五尺,高尺二寸,广一尺,两端赤,中央黑。古者坐必设几,所以依凭之具。然非尊者不之设,所以示优宠也。其来古矣。然人几在左,神几在右,不可以不辨。”——《器物丛谈》从上述资料不难看出,几案类家具为人们的依凭之物。它也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家具品种之一,起初只用于祭祀等较正式场合,是等级身份的象征,不是一般的平民阶层随便可以使用的。传说是轩辕氏即黄帝发明了几,它主要因“曲木附身,以自捧抱”而得名。《释名》云:“几,度也,其音轨,其义则阁也。”阁的原始含义为放置、停止和搁字相通。所以几本来就是用来凭依伏靠的家具。古代文献资料还记载着孙冯翊与一个看门的小吏关于几的争论。小吏伏在几  相似文献   

8.
楚式俎研究     
一俎的发展先秦时期为中国古代家具的萌芽时期,起居方式为席地而坐,家具非常简陋,或其他器皿兼有家具的功能,如俎就属这一类的器物。俎是切肉、盛肉的案子,为置物类家具。俎在先秦祭祀、宴享时使用,亦为礼器。从商周时期青铜俎的造型可以看到置物类家具的原始形态。考古资料表明,目前发现最早的俎为距今4000年前山西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遗存中的彩绘本俎,由于木器的胎骨已朽,只能据残存的彩绘层得以复原。  相似文献   

9.
正"床",按照现代人的定义是用来睡觉的家具。但在古代,床的概念非常宽泛,凡是上面有面板、下面有足撑的,不论置物、坐人,或用来睡卧,都称作床。最原始的时候,人们"以天为被,以地为铺"。后来,人们学会用树枝、草铺在地上当作床,再铺上兽皮就算是很高档了。终于有一天,心灵手巧的妇女学会了把草编成席子,古人便开始"席地而坐"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柜架类家具     
“楚人卖珠于郑,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瑰玉,缉以裴翠。郑人买其柜,还其珠。可谓善卖柜,不可谓善鬻珠也。”以上就是众所周知的“买柜(或作椟)还珠”的故事,载之于《韩非子》。在春秋战国时期,柜、椟、匮指的都是体积较小的匣子,供储存容纳物品之用,其中柜、橱、箱、笥以及奁、匣等类家具较注重于发挥存储功能,而架格以及一部分架几案则在存放东西的实用功能之外兼具美化居  相似文献   

11.
家具明器是明代墓葬的随葬品内容之一,种类主要包括床、桌、椅、架、盆、桶、凳、几、案、箱、柜等,材质有陶、木、石、锡之分。这些墓葬主要分布于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墓主人以宗室、品官及富裕平民为主。明代墓葬中家具明器的陈设主要仿照现实生活中的布局,组合起来象征卧室和书房这类日常居所中的两大功能区域。  相似文献   

12.
千年古榻     
《文物》1980年第8期报道了江苏邗江蔡庄的一座五代墓,出土器物中有木榻(原清理简报定名为木床)四件,引起了我们很大兴趣。它们虽然是随葬品,但都是1∶1的足尺实物;在地下埋葬千年,出土时有的还十分完整。对于了解五代时期南方地区床、榻一类家具的尺寸、造型、结构、用材、榫卯构造以及装饰风格、加工技艺等方面,这四件榻是前所未见的实物。它们在我国家具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收藏家》2016,(11)
正伍氏興隆明式家具伍氏兴隆家具·传承明韵清风[明式黄花梨浮雕双龙戏珠罗汉床]此床三围板式,锼挖做委角,高下相接略呈"山"字形。围板独板而成,而锼挖有如攒框装板,用料尤为豪奢。主屏板铲地高浮雕"双龙戏珠"为饰,但见其蜷身腾跃相向,身姿道劲矫健,龙首隆额凸睛,掀鼻敞口,须髯飞动,威风生动,龙尾则化为卷草,披展自然。床面席编,边抹素混面,下接束腰。牙板作壶门式,宽大厚实。四腿粗壮,磊然直落,如构四际。腿牙间缘边勾阳线为饰,延展波折,至牙板中间作双套交缠卷草纹,柔婉别致。此床  相似文献   

14.
砚山与砚屏     
扬之水 《收藏家》2006,(9):37-41
砚山与砚屏皆起于宋人的爱石,也可以说,此是由爱石而分出的文房二事。唐代已有士人的湖石之好,但到了两宋,案头山石才成为风气。二者又都是以其与砚相亲而得名,名称的出现,均在北宋。笔的搁置,早期有笔床和笔格。笔格使用的时间很长,其间变化不大,并且它的变化几乎没有受到家具发展的影响。而宋代笔格的增添新式,则与时代风气以及室内陈设相关。山东临朐北齐崔芬墓屏风画中的笔格,是目前所知最早的笔格形象①。此式直到隋唐、辽、西夏乃至宋元②(图1),都没有很大的变化。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笔格辨》:“象牙、乌木作小桉,面上穴四窍,下如…  相似文献   

15.
太师椅考     
我国古典家具多数是按使用功能或结构特征来命名的。家具以官阶命名并且与具体的历史人物相连系的并不多。"太师椅"是一个特例。 1979年出版的《辞海》"太师椅"条说:"一种有靠背和扶手的大圈椅。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今之校椅,古之胡床也,  相似文献   

16.
眼界     
《南方人物周刊》2012,(2):20-25
冰屋酒店在罗马尼亚法加拉斯山上的巴里亚拉克冰屋酒店,房子和家具几乎都是用冰制造的,每年都会吸引许多游客前来体验不同寻常的经历。工匠利用大冰块建造围墙,并用雪将冰块间的缝隙塞严。酒店里有冰酒吧和餐馆,台柱、桌子、椅子、酒杯甚至床都是用冰造的,室内温度大约为零下4摄氏度  相似文献   

17.
晚唐、五代、宋时期,敦煌文献《什物历》中的"踏床"不是当时敦煌民众对"榻床"的俗称,它应当是指垂足坐时供人们承足所用的脚踏或脚凳。隋唐时期,善跏趺坐成为敦煌石窟中弥勒造像的基本身姿,这一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出现的弥勒佛或菩萨垂足而坐、双足所踩的莲花踏的形象,和《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的"承足床"的功能一样,也可以被认为是脚踏。五代、宋时期,以方形或长方形较为常见的室内家具——脚踏在民间流行开来,并成为后世官吏、文人和皇家身份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8.
紫檀的诱惑     
顾永琦 《收藏家》2006,(5):40-41
紫檀是世界上最稀少、最名贵的木种之一。它产于南洋群岛的热带雨林之中,非千年不能成材。郑和七下西洋时,替明皇朝采回大量紫檀原材。通过明清两朝对紫檀的开发,经数百年无数艺人的努力,加上康、雍、乾三代皇帝及宫廷专职高级文人的参与,所制紫檀家具无不融入了人的思想、精神、个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以宫廷为代表的最高品位的家具文化。清中期以后,国力衰退,紫檀来源中断,紫檀家具制作从此进入了低谷和彻底消亡的阶段。经过数百年的沉寂,现今紫檀又飘洋过海,来到最早使用它、酷爱它、使它的生命得到升华和延续的中国。随着清皇朝的消亡,很…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家具制作历史悠久,且有不少传说。据说神农氏发明床、席和裀褥;轩辕氏发明帷帐和几;尧始作毯;夏禹作屏、案;少昊作箦;伊尹制承尘;吕望作梳匣和榻;后夔作衣架;周公作簟、帘和筵坫;召公作  相似文献   

20.
桑颖新 《收藏家》2010,(9):53-60
屏风是中国古代居室内重要的家具、装饰品,是古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由来已久。《物原》中有“禹作屏”之说,这种说法虽然最早,但没有确切证据。到春秋战国时期,《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的记载,可知屏风之名,早在战国时期已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