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GIS-ESDA空间分析框架,探讨2000年以来泛长江三角洲FDI空间格局演化,结果表明:FDI分布总体呈弱集聚格局,热点区分布较稳定,呈现以上海、苏州为核心的圈层结构;FDI增长格局逐渐由随机性向规律性特征转变,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其热点区与次热区均呈现从南向北跃迁,由零星分布向团状集聚形态转变的态势;FDI总体差异逐渐减小,而且作用于整个空间尺度因随机因素引起的空间差异不断降低,空间连续性和自组织性较显著。从各方向发展趋势看,东南-西北方向差异最小,东-西方向差异最大,且南-北方向差异逐渐增大,而其他3个分方向差异不断减小。最后,将FDI空间格局演化的驱动力归结为集聚效应、技术势差、地缘关系、成本和市场容量5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基于街道尺度的南京市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南京市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数据,通过街道和圈层双尺度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差异、空间差异以及空间相关性,探讨南京市街道老年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热点区演化分析了街道老年人口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①近10年南京市街道老龄化系数总体上呈现"跨越式"圈层蔓延扩散的空间分布特征,处于老年人口成长阶段的街道由分布在中心城区和主城区的交界地带转变为向主城区蔓延的趋势,轻度老龄化的街道分布在中心城区,中度老龄化阶段的街道集中分布在主城区和郊区,重度老龄化阶段的街道以郊区为主。②街道老年人口密度类型为密集区,密度最高的区域位于中心城区,郊区次之,主城区内密度最低。③南京市街道人口老龄化率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街道人口老龄化在空间上的差异增大,集聚效应减弱,空间上的发展渐趋不均衡。热点区分布呈现"冷-次冷-次热-热"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④从历史因素、人口生命周期、城市变迁三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南京市老年人口分布和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与类型划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彬  马晓冬 《人文地理》2011,26(4):66-72
以苏北地区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运用RS和GIS技术,利用景观分析方法,选取空间韵律指数及聚类分析探讨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格局特征及类型划分,结果表明,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徐淮平原聚落规模大而稀疏;淮阴平原聚落规模相对大,较密集;盐城地区聚落规模小而密集。聚落被划分为盐宿地区聚落高密度分布区、徐连淮丘陵地区聚落中密度分布区、淮阴平原过渡性聚落均匀分布区及徐淮平原聚落稀疏分布区四种典型的类型区。  相似文献   

4.
基于乡镇单元人口普查数据以及相应年份的城乡建设用地数据,运用空间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尝试分析城镇-农村尺度江苏省流动人口分布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揭示驱动人口流动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①规模分布特征是具有较长大值右尾部的正偏分布,总体的集聚趋势增强,城镇和乡村集聚流动人口差距变大;②空间呈现高值集聚特征,热点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城镇,沿江地区流动人口高密度区域逐渐连绵化;③增长变化呈现长江以北地区城镇的流入人口增加、农村的输出人口减少,以及长江以南地区城镇的流入人口快速增加、农村的流入人口普遍增加的特征;④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乡镇企业繁荣、交通可达和政策导向是影响江苏省流动人口集聚的四大动力。  相似文献   

5.
刘孟阳  林爱文 《人文地理》2015,30(6):113-120
通过ArcGIS利用区位商、最近邻距离分析、核密度分析与定向分布分析等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武汉市创意产业空间集聚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创意产业总体呈集聚状态,依据发展水平差异可分为核心区、潜力区与待发展区,并主要集聚在汉口"核心圈"与武昌"潜力轴"上。城市内创意产业功能分布与集聚分布主要呈由内向外扩展的演变特征。但根据产业特征、发展基础与发展阶段的不同,不同创意产业部门在不同区域的集聚形态、集聚强度、空间演化过程及发展趋势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创意人才机构、文化传播设施以及创意交流空间集聚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李亚娟  罗雯婷  王靓  张祥  胡静 《人文地理》2021,36(1):183-192
城市旅游休闲热点区是城市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增长极.本研究以中国旅游休闲城市武汉市为例,依托POI数据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武汉市旅游休闲热点区的空间特征和业态集聚特征,进而探讨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①武汉市旅游休闲热点区呈现出由中心城区集聚向远城区蔓延、单核主导向多核引领的空间演变规律.②武汉市旅游休闲热点区规模与...  相似文献   

7.
覃小华  李星明  陈伟  张祥 《人文地理》2022,37(3):118-130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即是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阵地。基于长江经济带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数据,运用GIS技术及空间统计方法对三批次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域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分布形态,整体体现出以黔东南、滇西、湘西为核心的三足鼎立格局和“大集中、小分散”的分布特点;三批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重心向西方向迁移,分布总体走向呈现逆时针旋转变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由“多个高密度核心区”向“一核多点”结构形态再到多核驱动的“多地开花式”演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冷热极化现象显著;自然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条件、人口分布状况、文化服务环境等因素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地域空间格局影响显著,且影响程度存在空间差异。最后,提出长江经济带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空间格局优化及振兴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关天经济区为案例地,运用空间统计工具,将市、县、镇三个尺度的人口空间变化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探究不同尺度的人口时空格局及影响机制,分析尺度间差异。研究表明:①在人口空间格局上,市级层面西安市是经济区人口分布的核心;县级层面区域人口沿渭河呈带状分布格局;镇级层面人口以西安为中心沿交通轴线向外围递减;②经济区人口格局整体呈现空间集聚趋势,并在各尺度间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市级层面,区域人口加速向西安集中;在县级层面,人口主要向地级市市区集中;在镇级层面,出现两种人口集聚路径:一是地级市市区内,人口大量向近郊集聚,中心城区人口快速缩减,郊区化特征明显,二是在市区外围,人口明显向各县城集聚,绝大多数乡镇人口下降。  相似文献   

9.
关中中心聚落地域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荣 《人文地理》1995,10(1):56-64
本文论述了关中地区县级以上中心聚落体系的形成与地域结构的演变过程。指出:关中地区中心聚落体系的真正形成是以秦推行郡县制为标志,到秦统一已基本形成完整的首位城市与县级聚落二级制体系。从东汉开始,关中中心聚落的等级结构则由二级逐渐变为三级制;中心聚落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由沿渭河两岸的密集型向政治色彩较浓的区域均衡化转变,唐以后则向以经济为主的工商城市体系转变。此外,作为首位城市的西安(长安)城,在城市地域结构上也有变化,最显著的是政权中心区与市场区的区位空间发生了几乎完全相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对2000年、2005年及2010年的遥感影像图进行解译,得到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分类图,运用景观指数法和空间分析法等方法,对长株潭地区聚落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动因进行分析,并分析了聚落与耕地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聚落的面积、数量规模和分布密度加速扩大,集中分布在高程200 m以下;聚落空间演化的自然动因是低地平原指向,而社会动因是人口规模的变化;提出耕地与聚落面积比指数(K)概念,根据K值的大小可以将耕地与聚落的空间组合关系分为3类地区:耕地资源紧缺区、耕地资源平衡区、耕地资源盈余区;聚落与耕地的空间转移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持续稳定型和动态变化型;长沙市周边耕地转为聚落的趋势十分明显;聚落空间扩张对耕地的影响存在一个空间临界点,城市化速度越快,临界点的位置距离聚落越远。  相似文献   

11.
In order to simulate the evolution of a system of settlements with a dynamic model, many processes must be integrated: the spatial aggregation of population, the complexification of urban activities, and the increasing hierarchical differentiation of settlements. The model must also simulate the progressive structuration of the settlement system through a growing variety and enlarged range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its elements. “Multiagent systems” provides a flexible modeling method for dealing with the multiple spatial interactions of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nd relations that generate and regulate the evolution of a settlement system. Its principles are described and applied to building an evolutionary model, including a simulation tool. The model combines economic and spatial rules to produce birth, growth, decline, and functional diversification of the towns. The “urban transition” from an agrarian settlement system toward a hierarchical system of trade- and manufacturing-oriented towns and cities can be simulated.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滇池南缘的柴河三角洲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小尺度范围内复原明清以来柴河三角洲乡村聚落的发展、分布,并进一步揭示明清以降在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滇池流域的人地互动。研究发现,从明代中后期至清代,柴河三角洲在滇池水利开发、三角洲营田技术的运用以及南岸入滇河流自然沉积的共同作用下得以迅速沉积,最终形成于18世纪。聚落随着三角洲的沉积不断向滇池岸边拓展。受到土地开发过程和土壤肥力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聚落分布的密度则从三角洲上部到底端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13.
北京房地产中介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微观企业数据,采用泰森多边形、核密度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多尺度考察2001-2010年北京房地产中介门店空间格局演化特征,通过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究2010年房地产中介空间格局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房地产中介集中分布在城六区,数量增速最快功能区是城市发展新区。②空间格局不均衡性增大,空间集聚态势加强。③集聚主核心点出现由"东城"向"朝阳"方向的东推位移,集聚程度加深,主核心区团块面积扩大,次级核心点增多,"两轴、两带、多中心"基本版图形成。④空间集聚现象明显,热点区域扩张,但始终集中在区域中心。⑤驱动效应最大的因素为常住人口,多种驱动因素效应均比较强的街区(乡镇)基本上属于各区县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区域。此外,政府政策对其影响也较大。  相似文献   

14.
The authors survey settlement in suburban zones of major citie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spatial and socioeconomic planning of settlement systems. “Inner” and “outer” suburban zones are identified—the former on the fringes of the built-up area of 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latter comprising exurban sites in oblasts adjoining the agglomeration. The substantial desire for and widespread use of second homes by city dwellers, particularly near sites of collective gardening, is viewed as a key component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future planning as a tool for regulating the influx of urbanites into the countryside (translated by H. L. Haslett, Leamington Spa, UK).  相似文献   

15.
聚落格局是历史聚落地理研究较少关注的一个对象。山西灵石县静升村“九沟八堡十八巷”的聚落格局形成历经元末明初各沟巷的初步开发,明中后期至清初的边界拓展与内部扩建,以及清中后期内部格局的充盈及跨河“南侵”三个阶段。这其中地理环境、宗族势力、战乱匪患和国家政策等因素产生了重要影响。静升村的个案研究表明,聚落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变迁的历史过程,而聚落庙宇以及标志性建筑物的创建历史成为考察的重要指标。现今加强乡村聚落格局的研究仍将是中国乡村聚落形态研究继续深入拓展的趋势之一。  相似文献   

16.
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演变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勇  邓祥征  吴锋  陈彤 《人文地理》2019,34(2):116-124
基于遥感图像分类解译数据,利用位序-规模模型、洛伦兹曲线、景观指数,定量识别了2000-2015年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规模与形态演变特征,分析了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农村居民点南-北方向呈显著的空间分异与集聚特征,密度分布呈现南密北疏的态势,与面积规模分布存在局域负相关;农村居民点景观指数显示出密度增大、形状更加规则、斑块面积差异增大、斑块间邻近距离不断缩短的变化特征;总人口数量和乡村户数等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具有促进作用,乡村常住人口、乡村从业人员数量等的作用为负。  相似文献   

17.
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研究进展及近今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红波  张小林 《人文地理》2012,27(4):103-108
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是乡村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本文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系统梳理了国外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动态,将其研究历程划分为:萌芽起步、初步发展、拓展变革、转型重构四个阶段。对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内容体系进行归纳总结,主要集中在聚落布局、聚落形态与分类、聚落景观、聚落用地、聚落生态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近今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趋势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发现乡村聚落的人文社会化和乡村重构的研究趋势。以期能对国内乡村聚落地理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蔚县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与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蔚州志和蔚县地名资料汇编为数据源,借助GIS核密度估计方法研究了蔚县乡村聚落商周时期至清朝3000多年间的空间格局演化特点。总体演化过程呈现由集中分布趋向随机分布的特征;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四个不同阶段的区域空间格局:"缓慢增长的壶流河一侧‘一’字形‘双核’分布模式"、"普遍增长的壶流河下游‘多核’分布模式"、"快速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大范围增长带的空间扩展模式"、"稳定增长的壶流河两侧带状‘多核’空间分布模式"。根据演化特点和历史文化资料分析,总结了蔚县乡村聚落演化的自然条件、军事历史条件、人口迁移和经济贸易发展四个方面驱动因素。研究表明核密度估计法可以较好的表现聚落空间格局,方便历史聚落演化不同阶段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