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从敦煌地区出土的汉、魏晋时期的不同类型的灰陶灶谈起,探讨了祭灶习俗的起源、目的,灶王爷在不同时期的称谓以及祭灶民俗反映出的古人实用性功利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2.
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汉代古纸以麻类植物纤维为主,其数量众多,产生时代跨越汉晋两个历史时期,时代最早的麻纸可追溯至西汉时期。这批古纸展现出我国古代造纸技术从早期浇纸法逐渐改良为抄纸法、从最初用于物品包装逐渐成为书写材料的发展趋势。同时,简牍作为当时的主要书写载体,其在尺寸形制上的规定也成为纸张等其他书写材料制作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敦煌、吐鲁番出土了一批东晋、南朝时期的文献,它们大多为佛经,也有道经,以及儒家典籍、书札,其中佛道写经的发愿文题记均有纪年,且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学术价值极高。从发愿文题记可知,这些东晋、南朝文献大多抄写于南方,通过当时东南与西北之间的交通渠道,最终流入到敦煌、吐鲁番等西北地区。这一情况证实:在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 相似文献
4.
古典小说《水浒传》在活画了梁山好汉群像同时,也塑造了一系列女性悲剧形象。造成小说中女性悲剧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渴慕英雄的历史渊源;其次是当时社会思潮;再次是英雄好汉现的女性禁忌,导致对女性的恐惧、仇视心理。 相似文献
5.
镇墓神物是意识形态的生动反映,文化传统的稳定性与因循性驱使它沿着既定的轨迹行进。20世纪40年代到21世纪初,敦煌博物馆发掘出土了一批镇墓神物,本文拟对这批镇墓神物的类型、作用、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作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1998年敦煌小方盘城出土的一批简牍中涉及到的玉门置、甘露二年将军起居簿、边塞挈令、举书等几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证实了玉门置的存在,补证了悬泉汉简中所记敦煌有九置而"总数缺一"之记录;甘露二年将军起居簿则是反应破羌将军辛武贤在敦煌玉门关一带活动时的重要证据;边塞挈令第六是为处理北方边塞上一些与军事相关的具体问题而使用的袖珍版的资料汇编;举书举荐的是一个名叫江君的张掖农都尉被举荐为礼乐长的事情.这些内容都是以前敦煌简牍中没出现的问题,对于填补敦煌汉代历史的空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敦煌写本P.3081《七曜日吉凶推法》是敦煌时日宜忌文书中颇具特色的一篇,以七曜日为纲进行占卜,内容切近民众生活,七曜名称皆用康居语音译:蜜日、莫日、云汉日、嘀日、鬱没斯日、那颉日、鸡缓日.文章在对文书进行录文的基础上,将其与P.2693《七曜历日》以及印度的《宿曜经》进行对比研究,并且结合其中涉及的“七曜占五月五日直”的占卜对唐代的“五月五日禁忌”进行初步考察,从而揭示该文书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9.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对敦煌进行了大规模移民,并进行了农田开垦和水利设施修建,使得当地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快速推动,为敦煌社会经济文化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至乾隆年间,敦煌地区的农业发展已蔚为可观。有清一代,敦煌一直是关西地区重要的产粮基地,不仅为封建国家上缴了田赋,也为当地驻军提供了兵粮,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围棋活动是供人们养身,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培养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项文体活动。本文对敦煌唐墓出土的围棋子及其发展历史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写经题记、经济及诉讼类文书,对中古时期敦煌百姓的婚变现象作了分析,并对以女性为中心的丧偶、守寡及再嫁问题进行了详细考察。中古时期的敦煌一般女性在亡夫之后,感情和生活大多陷于困顿;而在这之后不论选择独身还是再婚,她们的行为都能为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由此揭示出敦煌百姓的婚姻观念,在女性的守寡或改嫁问题上没有特别的要求和唯一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唐代以来,敦煌文献中有关"舞剑器"的内容进行阐释,以了解剑器舞的传承渊源和演变历史,以及其精神.从而进一步探索"舞剑器"与"武术"之内在联系和传承关系,这对我们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印证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敦煌地处丝绸之路要冲,是东西方文化交汇之地,也是汉民族与其他民族密切接触的地方,因此,敦煌文献中的外来词的使用显得较为丰富。本文就敦煌社会经济文献中出现的外来词的使用情况及其使用特点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本全面地介绍和分析了敦煌献中的白话禅诗。章认为,本用于演唱目的而创撰的通俗化佛教歌辞,实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搜求补充;敦煌佛教歌辞的语言、白掺杂,内容丰富,其中中国化特征最为明显的是歌咏父母恩德的诗偈和山歌性质的《山僧歌》等。敦煌佛教歌辞和其他形式的诗体中。有相当部分的白话诗体现出了禅宗南北两派意涵,以及一般意义上的禅的观念。而这些,都应该视为研究唐五代白话禅诗的庞大而宝贵的资料。纳入中国俗学、特别是中国佛教俗学的研究范围之中。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敦煌遗书的书法化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敦煌遗书书法作为敦煌艺术的一个类型 ,研究者从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及少量专著 ,大部分问题已形成了共识 ,对少数问题的论断却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比如 ,有的学者颇费心思地把敦煌书法界定为“民间书法” ,认为不应该用“文人书法”的审美标准去品评它们。这一看法显然出于这样的担心 :如果以“文人书法”的审美要求来作为衡量标准 ,敦煌卷子中的大部分显然够不上称做为“书法” ,它们也将不能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整个敦煌文化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岂非也要大打折扣 !本文即想就此问题发表自己的看… 相似文献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