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攀登》2016,(3)
城镇化是青海藏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力。本文从青海藏区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入手,结合实际分析了推进藏区城镇化应坚持以人为本、分类指导、遵循规律、文化传承的原则。提出了建设和壮大藏区区域性中心城镇、培育和发展新兴城镇、打造重点城镇的藏区城镇化发展的设想。并从搞好科学规划、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建立城乡一体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了推进青海藏区城镇化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桂荣 《攀登》2015,(3):138-141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经济、社会、政治等综合展示平台,是城市名片,是重要的社会教育与文化服务机构,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标志和必然要求。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具有加快城乡融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重要作用。青海省在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规划的同时,需要重视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重要作用,推进青海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促进青海城乡人口整体文化素质和水平的提高,以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提高青海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与社会和谐,缩短青海与其他省区发展的差距,提升青海城镇化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3.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促进青海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举措。认真研究 青海省城镇化的发展基础、发展思路,有利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使城镇化走上持续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马淑珍 《攀登》2003,22(4):67-69
青海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上,要用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理念来谋划农业,建设农村,富裕农民。主要是打好“一个基础”,稿好组织、制度、科技三个创新,抓好“五个推进”。  相似文献   

5.
李勇 《攀登》2011,30(4):74-79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两大主要力量。对青海这样一个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省份而言,以打造两河流域城市带为突破口,加速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对推动青海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板块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勇 《攀登》2012,(5):67-73
当前,青海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信息化、市场化快速推进时期,区域发展不协调已成为制约青海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对增强青海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构建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晓红 《攀登》2002,21(6):77-81
实施西部大开发 ,青海的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 ,各方面建设成就喜人 ,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 ,已基本接近建  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为了保持未来五年青海现代化建设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本文从进行体制创新和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王红宇 《攀登》2012,(3):74-80
本文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对青海人口城镇化状况进行分析,论述青海人口城镇化呈三种类型、出现波浪式上升态势、已步入加速阶段,但存在人口城镇化进程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不协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阻碍人口城镇化的发展等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青海城镇化进程中的劳动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在城镇化过程中 ,一个点线、线面结合的城镇网络已具雏形 ,以城带镇、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整体  协同的城镇发展格局正在形成。伴随着劳动就业渠道有所拓宽 ,在保持就业局势稳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 ,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 ,青海经济发展长期滞后 ,“三线”企业多 ,下岗职工比例高 ,失业人数逐年增加 ,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逐年增多 ,劳动就业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 ,要加快城镇化进程 ,发展城镇经济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 ,不断拓展就业空间 ,努力开创全省经济更快发展 ,社会充分就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经济和社会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全国其它省份相比,总体差距 大,发展水平低。为此,今后青海的小康建设,必须抓住各种历史性发展机遇,突出发展经济这一工作重点,正确处理 好“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农村小康与城镇化、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等关系。  相似文献   

11.
青海传统村落代表了所在地域、民族及特定历史时期的典型特征,传承着青藏高原地域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全国传统村落中别具一格。分析青海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困境,探讨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村落传承、发展的途径和方式,为可以弘扬青海传统文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先行区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引。  相似文献   

12.
《攀登》2021,40(1)
新型城镇化是目前构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失地农民市民化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从青海东部地区的情况看,失地农民市民化中面临着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因素,推动失地农民市民化必须构建政治、文化、经济和制度等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3.
谢辉 《神州》2014,(17):197-197
本文以加快河北省城镇化进程为出发点,在研究我省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现实制度障碍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我省城镇化制度体系,探索了符合市场经济演进规律的城镇化法制环境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本课题组 《攀登》2013,(2):101-110
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青海实际,选用生态足迹法分别对东部地区、环湖地区、柴达木地区和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分阶段的评价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为制定青海全省城镇化发展规划提供基础与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关于加快“文化青海”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青山 《攀登》2008,27(1):5-8
该文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在深刻学习领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文化青海”这样一个全新的目标。文章论述了建设“文化青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推动“文化青海”建设的优势和条件,阐释了建设“文化青海”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内容,提出了建设“文化青海”所要做的八个方面的工作。这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动青海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当今中国城镇化的实际出发,在高度重视民生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的城镇观。其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思想、以民生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经济与政治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的基本特征,为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们应正确运用习近平城镇化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人的选择,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树立以民生为本的意识,破除制度障碍,同城同权,保障农村转移人口的权利;树立全面发展的意识,以城带乡,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快速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带动中国社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攀登》2017,(5)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源泉。一个地区的制度设定究竟产生了正向还是反向的影响则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来进行分析,旅游业作为青海省日渐成长起来的重要产业,对青海未来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因此,从青海旅游业发展与制度供给的关联切入,梳理青海旅游业的制度供给,分析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进而从制度层面提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攀登》2015,(1):87-90
坚持实施生态保护第一战略,是由青海生态的战略地位决定的。这一战略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要把这一战略落到实处,必须首先要解决对经济社会发展要有准确的认识、把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在实处、明确中央政府和青海政府在生态保护与建设过程中的职责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四个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跃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是中共青海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提出的,具有青海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本文在科学表述“四个发展”之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四个发展”的提出,对于探索欠发达地区实践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才吉卓玛 《攀登》2023,(5):121-128
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是伴随着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复杂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国家发展战略的演进、国情省情的客观发展需求以及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变化而逐步推进的。青海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地,是影响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生态要地。因此,保护好、建设好生态环境是青海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也是青海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和行动举措经历了起步、探索、初步发展和全面发展四个阶段的历程以及从“环境保护”向“可持续发展”再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转变,实现了点、线、面的重要转型,逐渐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青海省情,遵循生态、经济、社会规律的绿色发展之路。本文研究分析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和成效,在归纳提炼的基础上总结出有益经验启示,以期在深化对省情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础上,为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