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据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在《一个京城旗人贫儿的辛亥经历》一文中讲,老舍先生在1949年以前,一直羞于承认自己是满族人,是因为他为清朝末年满族统治者的无能和腐败,以及对外的屈服和软弱而感到羞耻,不愿意承认和他们是同族。后来,溥仪对日本的投降和卖国更使他气愤和伤心,愈发不愿意说明自己的族籍,甚至不在自己的作品中明说哪一位主人公的身份是满人。  相似文献   

2.
田美丽 《满族研究》2006,(2):106-111
满族作家老舍创作中往往刻意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张扬爱国主义主题,与此同时,他运用多种方式为自己、为自己所属的民族进行辩护。主要采用的方式是:以阶级身份替代民族身份,达到与主流意识的和谐;从文化的角度来写国人,传递国家意识,稀释民族负罪感;借助描绘回民传达民族团结观念。老舍表达民族意识的独特方式与满族特定历史时期的公众形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略论老舍作品中的满族文化气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出的民族作家老舍,这是新时期老舍研究给老舍做出的一个最新最准确的定义,的确,作为满族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老舍的作品从来就没有脱离过自己的民族出身和化归属,鲜明地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所有问题的思索和民族化精神的找寻。特定的写作背景决定了老舍作品除了主题上和时代合拍以外,更形成了独特的。北京化 满族化(旗人化)”的“京味儿”学艺术样式。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老舍创作及作品时,"民族性"这一问题成为关纪新研究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关纪新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一方面关纪新通过对老舍民族出身及民族心理意识的论析,揭示了对老舍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关纪新对老舍文学作品中民族特质也进行了深入剖析。最后,对关纪新这一探究的意义进行了简要的概说。  相似文献   

5.
清代旗人以京师为最大聚居地,故旗籍商人亦以京师为多。旗人经商,具有如下特征:其一,旗籍商人由贵族高官、满洲亲贵家人、普通旗人三部分构成。身份地位不同,经营模式、业务范围、资金多寡亦有差异。其二,旗人经商,多为副业。贵族高官,往往兼营地产、房产,因此兼有官僚、地主、商人的多重身份。其三,旗人经商,因制度所限,具有一定隐蔽性。其四,旗人经商,拓宽了与民人交往的渠道。贵族官员开设商铺,多与民间商人合股经营。商铺的管理运作,亦依靠民人。旗人、民人在商业经营中的多种方式,对陶融旗民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老舍民族心理刍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纪新 《满族研究》2006,1(3):94-110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其负面作用之一,是将满族与清朝廷视为一体,从而否定了满民族。满族社会变迁对于作为文化人与文学家的老舍其民族心理的形成及走势,构成了既潜在又具有某些决定性的制约,它或明确或隐约地作用于作家的文学活动。他一生关注和书写着北京及各地满族同胞的命运,描写虽未标明民族身份却又明显带有满人特征的形象,来为自己的民族洗辱辩诬。老舍既非政治家亦非哲人,他很难跳出本民族正在遭难的小圈子去“放眼大局”,却选择了与本民族民众同呼吸、共进退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老舍民族心理备受折磨的,莫过于本民族被看成是个缺乏爱国精神、不乏卖国记录的民族,他用作品中的同胞形象更用自己爱国者的一贯行动,来显示本民族的爱国传统。满族文化人反感于民国时期的道德颠覆,将“洁身自好”确立为处世准则,老舍亦如此。为了让社会上重新认识满族,他在晚年创作中正大光明地状写满族。其笔下人物所述“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正是满族人带着自我临终关怀性质的“天问”。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所研究员关纪新著,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老舍与满族文化》于2008年3月出版,全书27万字,是一本旨在对老舍这位满族文学作家其作品中艺术性的民族因素做深层次挖掘的专著。该书从“京师旗族的家庭出身对老舍的人文模塑”、“20世纪满族社会变迁对老舍民族心理的制约”、“满族伦理观念赋予老舍的精神烙印”、“故土难离,相知不弃——老舍的京旗及北京情结”、“老舍赖以托足的满族文化艺术沃壤”、“满人的语言天分与老舍的烹炼琢磨”、“老舍文学艺术之中的满族文化调式”和“老舍对满族及中华文化的忧思与自省”等八个方面对老舍这位现当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满族作家的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特色进行了深入挖掘,并且将老舍及其作品价值放在了整个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大环境下,从独特的角度分析了他超越民族和国家超越历史的文学艺术特质。老舍作品中对满族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和开拓创新,作品包含的独特民族文化价值和多民族文化交流并存的反映等这些在过去没有深入系统探讨的问题都在本书中得以详尽阐述,是关纪新同志多年研究老舍及其作品的心血之著。《老舍与满族文化》出版@晓薇  相似文献   

8.
汤景泰 《满族研究》2006,(4):117-123
1994年以来,通过具体作品研究和整体研究相结合,在文化学大视野下,老舍研究在启蒙精神、地域、市民、旗人身份、女性主义等多个层面展开,老舍个性、心理及其文化内涵的复杂性日益凸现。关于老舍具体作品的研究在经典重读中获得了很多新颖的见解,散文、戏曲、文艺理论等研究较少的领域也逐渐被重视。而以心理学、语言学等视角切入和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促进了老舍研究不断深化。对于创见贫乏、论题重复等缺陷,需要研究者摆正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既能走近老舍营造的文本世界与老舍对话,又能以严肃的态度正视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由于民族歧视与偏见的存在,政府财政匮乏,旗人自身身无长技,外来移民大量涌入等原因,东北旗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东北旗人的这种生存状态是民国时期整个旗人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在中国由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弱势群体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作出的努力与挣扎。东北旗人在生存状态变迁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对民族国家的归属感,以及中国其他民族对统一国家的认同,对旗人的接纳,对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整合及民族关系的和谐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62年底,文艺界风声鹤唳,旗人作家老舍停下了《正红旗下》的创作。最终,这部关于家族史的小说,很遗憾地成为“半部红楼”。五十多年后,同为旗人的叶广芩继家族小说《采桑子》《状元媒》之后,又完成了描摹市井生活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合称“京味小说三部曲”。纯正的京腔京味,末代旗人跌落的命运,以及热闹中的悲凉,都与老舍小说一脉相承。因此,她被称为“老舍之后京味文学的旗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