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古代,轿子是身份的象征。 古代的轿子不是随便就能坐的。按明朝初年的规定,轿子分为大轿小轿:大轿是四人抬的官轿,四品以上官才能坐;小轿是两人抬的民轿,只许妇老病残坐。洪武年问有“五品京官亦美哉……有时街上骑驴过”的诗句,骑驴就很光荣啦。  相似文献   

2.
粤北始兴县的轿子,一般分为“花轿”和“侍轿”两大类。侍轿,当地人又习惯地称它“蓬哩轿”。它制作比较简单,一般用竹或木搭个架子,上面再盖上一层布,既能遮阴又能避雨。而且,冬暖夏凉,男女老幼皆适宦乘坐此轿,称“侍轿”。花轿,即金碧辉煌、雕刻精美的轿子,全部木质结构,并且精雕细刻成各种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因图案精美复杂,故当地称它“花轿”。  相似文献   

3.
号称“九省通衢”的汉口,清代已是“廿里长街八码头,陆多车轿水多舟”的大商业城镇.当时全镇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街巷纵横.尽管旧汉口商业繁华,但公共交通却极其落后.直到清末,汉口公共交通以人力、兽力的车轿为主.辛亥革命以前,汉口公共交通以轿子为主.除了官轿和有钱人家的私轿外,民间有出租轿,当时“轿码头”(轿子出租点)及轿行遍布街头、巷口及渡口附近.  相似文献   

4.
古轿春秋     
轿子是我国独有的交通工具,古往今来已有四千年的历史。远古的轿子称作“檋”。《史记·夏本纪》中曾提到:大禹治水时,行路翻山,渡河逾池,利用四种交通工具,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棒”。但这种远古传说中的轿子,究竟是什么样?还尚待继续考证。 商周时代的轿子虽末见于文献记载,但从考古发现看,至少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古轿的构造已趋于完备。1978年从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墓陪葬坑中,出土了三乘漆木质轿子,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古轿形象(图一,.1)。它是由底座、边框、立柱、栏杆、顶盖、轿  相似文献   

5.
“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安坐吃槟榔。”读清朝文人王渔洋的这旬诗。仿佛回到了那个闲适安逸的年代,文人雅士坐着轿子。在慢慢悠悠的路程中偶尔揭开帷子,瞧一瞧路边的风景,无车马劳顿之苦,有安稳舒适之乐。慢轿子,走得慢。做得也慢,在北京孙庆连老师的工作室里。  相似文献   

6.
说“轿”     
正轿子,古称肩舆、步辇、担舆等,由先秦时代的辇舆转变而来。汉朝,达官显贵习惯于乘坐车马,然途经山路车马不便行,有人便想出一个办法,在一块长方形木板上固定两根杠子,乘着盘坐其上,让人抬着走,形似现在的木板担架,此即为最原始的轿子。故《汉书·河渠书》中称:"山行即轿。"轿在一前一后两人肩上,望去"状如桥中空离地也",所以又称轿为"桥"。两晋时期,因轿子式样酷似车,只是车置轮而手推,轿舁竿而肩扛,遂谓之"肩舆"  相似文献   

7.
<正>清代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该图气势恢宏,是一幅描绘明清时期苏州市井生活的艺术长卷。衣食住行,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其中,就有别具一格的"抬轿子"画面。争奇斗艳的轿子,是当时市民出行使用的代步工具,堪称时髦的人力"轿车"。陆上抬轿,水中行舟,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构成民俗风情中"出行"的双娇。轿,又写作"簥",别称"舆",有竹舆、舆轿、舆车、肩舆  相似文献   

8.
中山陵抬轿趣闻文/刘维才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奉安中山陵后,当时的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直属国民政府),以藤特制了六顶轿子,两顶躺式,四顶坐式,轿门轿顶及两侧挂着青色的布帘,左右两根轿杆,造形美观大方。国府及国际要人来谒陵时,非因特殊所需而不能动...  相似文献   

9.
张雨 《文史月刊》2011,(7):22-22
国画大师徐悲鸿有时也讲笑话。有一次,徐悲鸿讲了一个笑话,说,从前有个大官,坐了轿子进城。可是夜色已深,城门紧闭。他的差人在城门下面威风凛凛地叫道:“下大人来了,快开城门。”  相似文献   

10.
任为  肖发标 《大众考古》2023,(11):80-83
<正>“轿子石”石刻是南昌地区现存最早的宗教功能石刻和年代第二早的摩崖石刻。石上留存有南宋嘉定九年(1216)塔楼式道教神龛、同时期道教人物刻像、明正统七年(1442)“何仙”题字共三幅石刻。在今天南昌新建区石埠镇龙岗村萧峰水库东岸通往观山村的半山公路北侧山坡上,有一块近似马蹄状的花岗岩巨石,当地人称“轿子石”,志乘俱无载。20世纪80年代初,南昌市湾里区文化局文物工作者对南昌西山地区遗存的文物古迹进行了一次系统性的走访调查,  相似文献   

11.
明代苏松江浙人“毋得任户部”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苏州、松江、江西、浙江人“毋得任户部”这一制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苏松江浙人不得为户部官,苏松江浙吏不得为户部吏;但前者为“祖制”,后者是“成例”,法律地位不同。“祖制”针对的首先是苏松籍官员;“成例”针对的是苏松江浙的吏员,以及作为其后备力量的“市井之徒”。“祖制”在洪武后期有所松动,并成为建文时苏松江浙人仍得官户部的依据;永乐初对建文改制的全盘否定,以及由周忱戴衔户部而发生的变故,遂使“祖制”二百年不变。通过扼制“南人”特别是江南经济发达地区的士人,以缩小南北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达到南北平衡和政权巩固,是明代政治体制和统治方针的重要特征;苏松重赋及苏松江浙人不得官户部,正体现了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12.
水南交盘会     
《神州民俗》2007,(8):36-36
清代广东著名学者、东莞龙溪书院山长韩荣光《龙溪竹枝词》有云:“香尘十里绮罗堆,竹轿纱窗四面开。堤上行人纷似织,交盘会到水南来。”说水南交盘会是东莞大型民间风俗活动。唐《四时宝镜》说“立春日食萝菔、春饼、生菜,号春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赣州灿烂的阳光下,我徘徊在古街无声的建筑里。时光似乎在倒流,回到了久远的从前,眼前似乎出现宋人在行走、买卖、生活,“哼哼呵呵”彩缎轿子里抬来的,可是哪家的小姐?古巷里有多少深厚的哀怨?  相似文献   

14.
又见春如许     
杨大洲 《旅游》2002,(3):38-39
我做过一个关于江浙地区 民俗风情的专题《杏花·烟雨·江南》,为此曾寻访了许多淳朴、秀美的水乡村落。这里介绍的就是一条我非常喜欢也极有特色 的路线。 古诗云:“烟花三月下扬州”,“又 见春如许”。  相似文献   

15.
《元史·五行志》正误二则赵经纬笔者在读中华书局十五册点校本《元史》(1976年4月版)卷五十《五行志》一时,发现该卷有二处明显错误。其一:(大德)二年四月,燕南、山东、两淮、江浙、燕南属县百五十处蝗。按:此句中"燕南"和"燕南属县"两者中必有其一为笔...  相似文献   

16.
坐轿这件事     
轿子是清代主要的交通工具,有权有钱的人都想靠它代步。然而,在清代,从皇帝到各级官员,能不能乘轿、怎样乘轿都有具体规定。潘洪纲在《细说清人社会生活》一书中介绍:在清代,皇帝、皇后可以坐36人抬的奢华的轿子,其他官员,旗籍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准许乘轿;贝勒、贝子、公、都统及二品文臣,只有年老体弱或得到皇帝特许的人才能"乘舆"。  相似文献   

17.
明代《永乐大典》中收录的元代《天下站名》,是我国古代驿站交通制度建立以来,现存最早能反映一代驿站交通网络结构全貌的珍贵历史文献。它以八千余字记录了全国百余段站道、上千处驿站。半张书影三百余字,显示了元代江浙行省北部(相当于今上海市、浙江省和长江以南的江苏、安徽两省及江西省东部)十四段站道和驿站六十余处。  相似文献   

18.
靳帅 《民国档案》2023,(3):127-140
江浙关系与全国政局相表里,自1922年以来两省关系深受直系与“反直三角同盟”牵动。1923年沪杭成为“反直中心”后,江浙关系恶化,以苏社集团为代表的江浙耆绅主张仿照东南互保先例促成江浙和平,他们推动两省军阀签订和平公约,相当程度上延缓了战争爆发。但1924年直系战败,“反直三角同盟”主政,为此张謇等苏社诸理事促使直系江苏督军齐燮元下野,避免了战争扩大。在此过程中张謇与苏社其他耆绅态度常不一致。这些政治运动展现出苏社集团的政治力量与江苏“绅军政权”的特质,也展现出晚清政治在北洋时期的延续性。齐燮元素与江苏耆绅关系密切,双方均以“保境安民”为要约。但江浙战争期间,军阀受派系利益求“保境”,士绅因地区利益求“安民”,军绅之间发生严重分裂。军阀无法安民,其存在的合法性亦发生动摇。  相似文献   

19.
陈虎 《东方收藏》2024,(2):110-111
<正>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西部3公里处的朱山,古称“猪山”,西与聪明山对峙,东与狗山相连,孤峰突出,最高处海拔为239米,方圆0.7平方公里。据清代《广平府志》载:“猪山,一太宗山,在聪明山东南,与娄山对峙。一名石山,绝顶有摩崖石刻。”又据清代《永年县志》载:“传因山顶上有猪槽而得名。”又因山石多为红色,亦称“朱山”。也有站在洺河北岸易阳城台地上南望猪山,恰似一头神猪雄踞矗立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江浙同乡会”事件始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浙同乡会”事件始末杨奎松"江浙同乡会"事件,是1927年底至1928年秋发生在莫斯科中国留学生中间的一起性质严重、教训深远的政治事件。这一事件,从一开始就被定性为"反革命事件",而因此事件受到怀疑、打击的人员中有许多是相当著名的共产党人,如中共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