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秦始皇陵东侧三个兵马俑坑内,都有为数不同的战车,其中第二号兵马俑坑战车最多。二号俑坑从内涵方面可分4个单元,在第2单元内(从南数包括1至8过洞)根据试掘估计全为战车,合计有64辆。这批战车在各个过洞中的摆法是前后相接,作纵队排列。每辆车上各有御手1人,甲士2人,车车后都无步兵跟随,因此,它应属单独的战部队。其它战车分别出土在一、二、三号俑坑,乘员有2人、3人和4人之分。据试掘和局部正式发掘知道,秦俑坑出土的战车都是木质的,而且形状和结构也大体相同。因俑坑被火烧过和塌陷等原因,车迹十分凌乱,经过仔细清理和观察,发现少数车辆还能看出局部结构。如二号俑坑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兵马俑坑的问世极大的丰富了古代军事史的内容,也向我们提出了进一步认识和确定秦俑坑出土的军事内容所代表的战争历史阶段的课题。本文拟从对秦俑战车的分析入手,对这一课题及其有些相关问题作些探索。一、一号坑战车秦兵马俑一号坑已发掘清理部分共出有战车至少七辆。车辆的规格和型式较西周和春秋时代的战车有很多发展,同时又与二号坑出土的“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的轻车有一定差异。一号坑战车的车轮较山东胶具西庵西周车马坑和河南洛阳中州路战国车  相似文献   

3.
秦始皇陵兵马俑三号坑中出上战车一乘,它一直被作为戴华盖的髹漆彩绘战车介绍、论述,在有些文章中甚至把“戴华盖”作为证明该车级别高或乘车主人级别高的证据之一。所以,弄清楚秦俑号三坑之战车是否戴华盖及相关问题,有助于秦俑学研究的深入进行。秦陵兵马俑三号坑清理简报(以下简称《简报》)中说:“驷马髹漆战车一乘,出土于第二单元。……在车的左侧的地面上发现一直径42厘米的木质髹漆彩绘圆环,圆环的周围等距离地装有三个铜环,其内部空间有一层彩绘的漆皮,似为车上的圆形华盖。”  相似文献   

4.
文博简讯     
《文博》1988,(3)
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完毕 经过陕西文物考古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数年的努力,出土于秦始皇陵破碎不堪的一号铜车马已经修复完毕,五月一日起在秦俑博物馆公开展出。秦陵一、二号铜车马原为一组。一号为前导车,古代称为“高车”或“立车”,形同战车,二号为“安车”。一号车舆厢右彩绘云纹盾牌,是秦俑坑、秦陵发现的唯一一件盾牌。秦陵一号铜车马对研究秦汉宫廷车制具有重要价值,也对研究古代战车战术问题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文博》1999,(5)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坑,最近又有惊人发现。在二号坑的第二阶段考古工作中,清理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跪射武士俑(见封三),其绚丽的色彩和惟妙惟肖的造型堪称秦俑之最。彩绘俑的清理出土和保护成功,是二十多年来秦俑考  相似文献   

6.
朱学文  赵昆 《文博》2009,(6):45-50
本文通过对秦俑二号坑彩绘秦俑考古发掘的阐述,进一步论证了由此引发的相关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使我们明晰了彩绘秦俑产生的历史条件、彩绘秦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及彩绘秦俑出土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对研究秦俑、秦文化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一号陪葬坑出土彩绘陶俑的服装(上衣、下裳)颜色进行统计分析,着重寻找一号坑已出土秦俑服装上衣、下裳颜色搭配规律,通过五行用色构图理念分析秦俑用色规律,发现秦俑的用色规律与五色搭配规律不符,并进一步探讨秦俑服装颜色搭配的可能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秦俑博物馆和陕西省博物馆,各陈列着一件似钟似铃的铜器(见图一),该器物出土于秦俑一号坑,《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①将此铜器定名为"甫钟",简报说:"甫钟2件,形状相同。分别出土在两辆兵车附近。甫长10厘  相似文献   

9.
朱学文 《文博》2010,(4):27-30
1999年,秦俑二号坑出土了一尊非常罕见的绿面俑,这尊陶俑的出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争议。本文在考究其他学术观点的基础上,从秦兵马俑作为秦始皇陵的陪葬品这一性质来探讨绿面俑的含义。  相似文献   

10.
张军 《文博》2008,(5):11-14
秦兵马俑1974年被发现,1978年发掘工作正式开始,经过二十余年的辛勤努力,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遗址坑总计发掘14520平方米,出土陶俑、陶马约2400余件.其中一号坑发掘8000甲方米,出土陶俑、陶马2000多件,战车20多乘,兵器4万余件[1].二号坑发掘6000平方米,出土陶俑陶马约300余件[2].  相似文献   

11.
秦俑二号坑土壤干缩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秦俑二号坑土壤胀缩作科学研究,监测数据对比,运用土壤干缩特征理论,构建了秦俑二号坑土壤干缩特征曲线,结果发现秦俑二号坑干燥进程较为迅速,2000年以前二号坑干燥化尚未对彩绘陶器造成威胁和侵害,但近年来土壤含水量已由挖掘初期的15%~20%,降低到目前的2%~8%,对坑下文物表面彩绘构成威胁。通过补充土壤水份等办法可以减缓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器物图一、一号坑出土的玉戈 图二、图四、A型玉戈 (盥Z:142附j)二号坑出土的玉撕(尼@:314阱4)图版一图三、二号坑出土的玉戈 (艘@:15乃图五=:,=三号坑出砉巴玉瑗 图六、一号坑出土的牙璋(脚:146附2)图七、二号坑出土的玉管穿图八、二号坑出土的边璋 (K2@:201附4)图九、二号坑出土的玉环 (脚:88附5)三星堆祭祀坑出土器物图一、一号坑出土的牙璋雉图二、图四、二号坑出土的A型牙璋 (K20:324)一号坑出土的鱼形牙璋(K1:146)图五、二号坑出土的B型牙璋 (J凹④:322附3)图七、,主羔坑出土三登 图八、二号坑出土的金树叶 (艘④…  相似文献   

13.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中,对秦俑彩绘质地作了这样的描述:“经化验颜色都是矿物质,颜色的调合剂为明胶”。在王学理《秦待卫甲俑的服饰与绘彩》、李亚东《秦俑彩绘颜料及秦代颜料史考》及单(日韦)《秦兵马俑彩绘成份初探》等文中,均称秦俑所用彩绘属矿物质,与发掘报告不同之处是说彩绘涂在一层褐色胶层上。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了三号坑彩绘的保护工作,亲眼目睹了秦俑初出土时的彩绘现状,在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试验后,觉得上述报告  相似文献   

14.
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青铜立人像试释黄家祥1986年7、8月在四川厂汉三星堆遗址先后发现两个土坑,一号坑与二号坑相距约30米。一号坑出土玉石礼器较多,同时也出土有青铜器;二号坑是以出土大型青铜器为主,同时出有象牙、玉石器等遗物。两坑内所出金、铜、玉、石...  相似文献   

15.
秦始皇帝陵区东侧西杨村发现的第一、二、三号兵马俑坑、上焦村的马厩坑、陵园以内珍鲁瓦棺坑、铜车马等陪葬坑。根据勘查试掘预计将出土铜、木、陶各种质地的不同俑、马约在万余件以上。本文拟以已发现秦俑的发式为题简述其秦人的身份级别。作为人类生活文化艺术的发式,在中国历史上,由社会习俗的反映,进而又变成等级制度的标志之一,《逸周书·王会篇》记述,先秦时期,百越地方人民因濒海而居,其劳动生产以捕渔为业,因此便有鬋发文身”的习俗。综观大量秦俑的不同发或冠戴也正  相似文献   

16.
秦始皇兵马俑雕塑群为秦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可靠资料。研究者的笔触伸向了文化史的许多领域。结合对三号坑南厢房40件陶俑的观察。我想对秦俑军服中纽扣作一初步探讨。一秦俑一号坑及三号坑出土的武士俑大都在铠甲上设有纽扣,一般出现在铠甲的右肩或胸甲右上角。右上角处的纽扣或上下垂直或向左倾斜。扣合方法,外型不尽相同,原塑造时却都是单模范制后粘接到铠甲上的。铠甲成筒状,右肩部或右胸上角留有开口,  相似文献   

17.
图一、广汉三星堆外景圉二、三星堆一号坑遗物出土情况图三、三星堆二号坑中层遗物出土情况圈四、二号坑出土遗物一角三星堆祭祀坑器物出土情况  相似文献   

18.
秦俑二号坑在1994年的第一季度经历了很不寂寞的时光.一些大众传媒使用了这样的词句:二号坑被传媒越炒越火,舆论的导向勾动了千万人的心.还有的说:自从本报2月23日首登二号坑即将发掘的消息后,新闻媒介立刻产生了积极反应,各路诸候云集西安.的确,由于新闻传媒的介入,而引起有关秦兵马俑二号坑的“新闻热”.现在时过境迁,我们静心默察,究竟是二号坑炒红了新闻媒体,还是新闻媒体炒火了二号坑.秦俑二号坑这一古代文化与新闻媒体这一现代文化的交汇点在什么地方?新闻热给了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相似文献   

19.
秦俑三号坑自发掘以来,一直被作为秦俑军阵的指挥机构,即古之军幕。笔者推考再三,觉得颇有值得商榷之处,似是定为军祭的社宗,根据更充分一些,兹不藏拙,一陈管见,就教大家同仁。一、关于秦俑三号坑即古之军幕的几点质疑秦俑三号俑坑是与一、二号俑坑有着明显区别的陪葬俑坑。它面积小,形制特殊,坑内武士相向夹道式排列,与战斗队形判然有别,又出有礼仪性兵器铜殳,显然是一个  相似文献   

20.
薄荷醇作为新型的考古发掘现场临时固型提取材料,已经在秦俑一号坑的考古工地上得到了成功应用,但是关于薄荷醇实施提取的安全性能评估还需要深入研究。本实验开展了薄荷醇在秦俑一号坑考古发掘现场的遗迹(土壤和彩绘漆皮)上的实验室性能评估;采用压汞法研究了薄荷醇处理前后秦俑土颗粒的孔隙结构变化;采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镜考察了薄荷醇施加并挥发过程中秦俑土和彩绘漆皮的显微结构变化;采用GC-MS分析了薄荷醇的残留;对薄荷醇挥发过程中在文物遗迹基底上的再结晶现象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薄荷醇提取遗迹后不会破坏秦俑土的物理结构,彩绘漆皮形貌完好,作为考古发掘现场遗迹提取材料,薄荷醇在出土秦俑彩绘遗迹上使用时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