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谚语的珠海中,存在一种论说谚语的谚语。这类谚语,从诸方面论说;合起来,就是一篇“谚语研究”。谚语是什么?谚语是世代劳动人民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总结出来的知识和经验的判断性的简短结论。这种话,概括性强,注重哲理,意在讽诫。“最崇高的思想寓于最简短的语言之中。”便是谚语定义的好注脚。谚语乃人类经验的储藏室,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蒙古族言:“水滴积多盛满盆,谚语积多成学问。”彝族讲:“前代人不说‘尔比,(谚语、警句),后代人难聪明智慧。”不少谚语论说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哈萨克族说:“最干净的水是泉水,最精炼的话是谚语。”别的民族则说:“谚语——语言中的盐。”生动地说明谚语精粹、隽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
满族谚语是满族民间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满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众所周知,清王朝覆亡后,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满族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语言文字,而改用汉语汉文,从此,在满族文化艺术领域里,本民族特色日见模糊。例如,就其民间谚语来说,在满族中现在流行的大部分均为汉族谚语。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断定满族没有本民族的谚语,我们恰恰可以断然下结论:满族启古就有自己的谚语;满族的谚语蕴藏在他们所遗留的满文古籍文献之中,它们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既反映生活习俗,又表现政治经济等方面,只是没有挖掘出来而得以流行。近几年来,我们在翻译、整理满文古籍和满族民间文献资料过程中,搜集到数量不少的满族谚语。虽然有的谚语具有较强的书面语特色,但究其渊源,大部分来自民间,就是后人记录时赋予了书面语特色。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而精炼有意义的语句,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通过谚语研究,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人情和精神面貌。从三个较为典型的英语谚语中可以看出西方社会不同于东方社会的“注重个人主义”、“求变”和“拜金主义”的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4.
西方谚语里,猫有九条命,形象一直不算光彩,含沙射影指桑骂槐,好像猫就是魔鬼的化身,我们古老中国也有个谚语叫天上九头鸟什么的,可见,九这个数字安动物身上,不管是天上的鸟,还是地上的猫,都是贬义词。  相似文献   

5.
西方谚语:“想看到海底的礁石,就要等到有大风大浪的时候。”的确,想看到生活的真貌,就得等到动荡出现;想知道两个人相处的真实情形,得等到他们的生活出现波折。  相似文献   

6.
川茶飘香     
刘乾坤  王永 《旅游》2007,(5):42-47
茶文化在四川已经被演变成独具巴蜀特色的“茶馆文化”。有谚语说:四川“头上晴天少,眼前茶馆多”。 四川的茶馆一直以来都极为兴盛。不论是风景名胜之地,还是闹市街巷之中,到处都可看到富有地方色彩的民间茶馆。这些茶馆收费低廉,服务周到,顾客往往一杯香茗,一碟小吃,便可坐上半日。在与亲友纵论畅谈之中,巴蜀大地的茶文化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人的存在是一种社会存在,在诸种社会关系之中,“友朋”无疑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因此,中国古代把“友朋”列为“五伦”之一,而古希腊也有谚语说:“告诉我谁是你的朋友,我就能猜出你是谁”。说法虽不相同,却都说明了“朋友”关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方志》2013,(3):61-62
胡浩泉在《黑龙江史志》2012年第24期撰文指出,志书对谚语的记述要系统反映出一个地方民间文化的整体特点,突出其民俗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要处理好谚语入志的归类问题。目前出版的新编市、县志中,绝大部分都记载当地的谚语,但所归属的篇目、部类不尽相同,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1.归类到方言所属内容中。如《昌邑县志》,将谚语归类到方言篇中,设俗语、谚语、歇后语一章,三者内容并列进行记述;《青州市志》和《萧山县志》中将谚语归为方言章里的一节进行记述。  相似文献   

9.
"]谚语"辑录入志是志书系统记述地方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志书对谚语的记述要全面反映出一个地方民间文化的整体风格,突出其民俗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同时在记述过程中要注重把握"谚语"文化的科学性;要从"谚语"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对其从属归类进行认真分析,使志书结构设计更加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民间文学中,谚语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它与民间歌谣、传说、故事、说唱等一样都是人民口头创作的,并一代一代口头流传下来。据苏联一些学者统计,从十七世纪流传至今的民间谚语约四千条以上。如果以十九世纪语言学家达里所辑《俄罗斯民间谚语汇编》为例,其中包括各种俗语和警语在内,则在三万条以上。实际上,他并没有把所有谚语都收集进去。谚语和俗语,语言通俗简炼,内容丰富,差不多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生动地反映了俄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情风貌、历史事件、人们的劳动状况和伦理道德观念,以及俄罗斯民族特征……谚语所  相似文献   

11.
一则产生于中世纪波斯地区的称赞中国人灵巧能干的谚语在西亚、中亚地区流传了几百年,尔后又传入欧洲。在这则谚语流传的过程中,谚语的表述和含义都在逐渐改变,及至被近代早期欧洲人视为一则来自中国并代表了中国人傲慢自大习气的谚语,这种观念又通过欧美文学而影响了现代中国人对自己的认知。本文试图通过追踪这则谚语的由来和流变过程以及其对各类人的“中国观”的影响,展现这个尚未被人深思的典型文化误读事例,借此讨论文化误读和文化对话的意义以及彼此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俗语。它简练通俗,含义深刻。谚语的最大特点是“言简意深”,富有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引用它既可以节约语言,用比喻的谚语能使语言生动活泼,有趣易懂。 从谚语中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智慧、处世哲学、审美观和其他特点,也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社会制度、风  相似文献   

13.
儿时的我一直生活在城市之中,一直在疑惑为什么中国画会一直钟情于山水相比于西方画注重于写实,中国画则往往注重写意。  相似文献   

14.
苑帅  苏文文  闫茜茜 《神州》2020,(4):86-86
谚语俗语是俄语中两颗璀璨的明珠。谚语俗语源自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分析俄语谚语,可以感受到俄罗斯民族的性格特点。其性格特点中的宗教意识,勤劳与团结意识,重视情感在谚俗语中的体现是最为明显的。通过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比较明确地感受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15.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是流传于民间的现成而固定的语句,是富有教育意义和认识作用的民间传言,是民间文学中最短小精悍的特殊的体裁。被誉为语言艺术中晶莹的宝石。三言两语的文学性的论说文。也有人把谚语比作语言中的盐,“不用谚语,言之无味”,善于运用谚语,可以使说话、写文章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耐人寻味,给人以哲  相似文献   

16.
近代中华民族危险重重,不少仁人志士投身于救国图强的事业之中,希望改变中国政局动荡、国势衰弱的局面。面对西方强大而有效的政治、经济、军事、化力量,他们对自身的化传统更多地持批评态度,并极力倡导向西方国家学习。于是,在近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中,志士们在宣扬西方技术、制度、思想、化时,也树立了西方各国在近代中国精英分子心目中的形象。  相似文献   

17.
我省的民间谚语十分丰富,门类也相当繁多,其中有一句最为古老的谚语,不知你听说过没有,它叫“沉东京,浮福建”。这句谚语不但反映出福建地理的变迁,而且还具有考古上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8.
行吟诗土寺     
汪彤 《丝绸之路》2011,(21):44-46
在丝绸之路通往西方的大道上,从甘肃天水东行45公里到朱家后川,在麦积山石窟附近,有一座宝刹——净土寺隐没在翠林松涛之中。  相似文献   

19.
龚红丽 《神州》2013,(13):189-190
在中学生物学的教学中引入我国经典文学语言(如有关的诗词、成语、名段、名句和谚语等),一方面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渗透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也赋予学生生物学眼光,展现生物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质疑品质和态度。因此,就需要教师在教材中渗透经典文学语言;在教学中穿插经典文学语言;在生活中收集经典文学语言。才能恰如其分地把文学的意境带入神秘的生物学世界,把文学知识的传播寓于科学知识的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20.
目前,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正在热烈开展。西方世界也在研究和借鉴东方文化,包括具有优秀历史传统的中国文化,以便为自身寻找新的突破口。海外华人处在西方文化的氛围之中,更重视保持和发扬东方文化。东西文化的平等的、理智的交流,将为世界新文化的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