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黔铅的开发与清代国家铸币及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在清代矿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而考证其产量和销量是研究黔铅地位、作用及其影响的前提。本文以清代档案中黔铅矿厂年度奏销数据为基础,考证清代不同时期黔铅的产量与销量,并对清代矿产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检讨,以期推进清代矿业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清代云南矿业在中国矿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而矿税是研究矿业规模和矿业管理的重要依据,故清代云南矿税问题是清代矿业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但是,以往的研究大多直接引用文献中的矿课数据,并未追究其来源和内涵,甚至以定额替代实征。因此,本文在分析清代云南矿税来源与内涵的基础上,借助清代奏销档案,推算清代云南全省实征矿税银数量,并对其变化和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推进清代矿业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史学界对东北区域史的研究不断深入,对清代关内汉族流民开发东北这一课题引起重视,并发表了一些有见解的论文。然而关于清代东北流民的流向及其规律问题尚无专人论及。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清代关内汉族民人流入东北呈现出由南向北,即由奉省到吉省至黑省的趋势。顺康雍时期流民主要集聚在奉省即以奉天府为中心,乾隆以后流民流向有所变化,柳条边外的吉林地区流民迅速增多,一跃为关外各处之冠,咸同以后流民开始大量流入黑龙江地区。本文试就上述流民流向及对东北的开发问题作一探讨。(一)顺治、康熙、雍正时期流入东北的流民主要…  相似文献   

4.
旗地是清代一种特殊的土地制度,是八旗制度的基础,分布于京畿和东北地区。它包括皇庄、王庄、官庄、八旗官兵的土地(即一般旗地)。一般旗地在旗地中的比重很大,具有代表性。搞清楚东北一般旗地所有制关系及其变化,对于研究清代入关前后的社会制度、八旗制度、八旗土地制度的性质及东北土地所有制关系等问题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有清一代边疆开发研究,既是边疆史研究的重要篇章,也是清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清代边疆开发研究的开展,有助于清代边疆政策研究的深化,使人们能更好总结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清时期得以奠定的历史进程。本世纪30~40年代,围绕这一专题曾出版过几本专著,如朱惠方、董一忱《东北垦殖史》,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曾问吾《中国经营西域史》,曾仲谋《广东经济发展史》  相似文献   

6.
高句丽作为我国古代东北早期的居民之一,对于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手工业技术、建筑以及交通事业的发展,都曾有过突出的贡献.与同一时期生活在东北的其他各民族一样,为古代我国东北的开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东北开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清前期满洲八旗对东北开发的历史贡献张杰迄今为止,有关清代东北开发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集中体现在东北流人和流民两个方面。同时也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缺陷,就是完全忽视了以满洲八旗为主的旗人及其家属在东北开发中的历史作用。笔者认为:清前期驻守东北的满洲八旗始...  相似文献   

8.
清代东北与内地的海运贸易问题是目前史学界正待开发的一块处女地。笔者检索《清实录》、《清朝文献通考》及地方志书,发现大量东北与内地各省间粮米海运贸易的资料。透视这些资料笔者感到:有清一代东北与内地的海运贸易,尤其是粮米贸易相当频繁。就其粮米贸易的流向前后期有明显的变化,清前期粮米由内地流向东北,清中叶以后转为东北流往内地。这种变化与汉族民人大量流入东北,开垦土地,促使东北农业生产力提高,粮米贮藏增多有密切关系。笔者不揣寡陋,试就清代与东北地区粮米海运贸易及其有关问题,加以考察,求教史界。  相似文献   

9.
清代东北八旗庄园“庄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东北八旗庄园,既有清政府各部衙占有的盛京户部、礼部、工部和吉林、黑龙江等名符其实的官庄;又有更多为私人占有,名称却为内务府官庄(皇庄、皇产)、宗室王公官庄(王庄)、八旗官兵官庄、蒙古王公官庄等。各种八旗庄园(官庄)都设有庄头。庄头,在有清一代东北八旗庄园中,他们是总管,是实际的经营者。随着东北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满族贵族政权的演变,他们既是清朝政府、皇室、八旗王公、官丁等的奴才;实际又是剥削、压迫、奴役庄丁(壮丁)、佃户的农奴主、地主、“土皇帝”。弄清清代东北八旗庄园庄头的由来、演变,和土地、庄主的关系及其作用,对研究清代东北土地制度变迁史、社会经济发展史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东北满族文化教育简论张杰清代东北地区的满族文化教育,发韧于辽东,盛行于吉林、黑龙江,并给东北其他各族人民以重大影响,构成区域文化的突出特色,是研究东北亚文化的基本课题之一。一个民族教育的发展对其文化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努尔哈赤本身就具有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有清一代中国东北与俄国的贸易大致可以分成自由交流、边境互市贸易、商埠贸易三个阶段;在贸易性质上,从作为外交关系的副产品转变为近代经济行为;在贸易规则上,由自发无序到法制有序;主要贸易场域则由边境蔓延至东北腹地.清代晚期中俄间的贸易始终是在俄国侵华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俄国为获益最大方.但中俄间经济联系的长期存在,对清代中国东北的开发及东北亚国际关系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清代,有数十万人被政府流放到地广人稀的东北,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成为了东北地区的永久居民,有的还成为满族的成员,因此,研究清代流人如何转化为东北土著,对于东北民族史研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通过寻找史料中的点点滴滴,力图梳理出一条线索,提出了自己一点不成熟的观点,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3.
银冈书院是东北第一书院,也是东北最具特色的书院。中国古代书院的基本特征是民办书院。在东北只有银冈书院保留了这一特征—它是一所完全由私人创建的书院。这在东北教育史上是极为珍贵的。清代教育是中国教育史的重要时期,先后经历了清初的沉寂、清初的发展、清末的变革期。而清代东北的教育,大体上与全国是同步的。地处辽北一隅的银冈书院亲历了激烈的教育变革。在东北率先开办小学堂,进而成为现代教育机关。本文作者将就"银冈书院—清代东北教育史的缩影"这一论点进行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东北土地价格的升降变动趋势与东北经济开发和社会局势息息相关,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清代东北由于可开荒地颇多,加之田赋和地租率略低于北方省区,因此东北地亩典卖价格也较北方省区便宜。乾隆朝以后,旗地典卖价格极廉,后由于“地僻民众,野无旷土”,地价稍有升高,但仍低于关内北方省区。因而有清一代鲁冀等省区流民冲破封禁,纷纷到东北谋生。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有机会和能力成为自耕农或中小地主乃至大地主。鸦片战争后,东北逐渐开发,东北大地以伟大的胸怀哺育着来自祖国各省区的各族人民。人口的增加促使了地价的上涨。请见下表:  相似文献   

15.
清前期贵州大定府铅的产量与运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春来 《清史研究》2007,5(2):65-74
矿业深刻地影响着清王朝的货币与军器制造,以及西部民族地区的开发,成为康乾盛世的表征之一。当时矿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铜与铅的开采和冶炼上。本文探讨清代最重要的铅产基地——贵州大定府的铅的产量、分配与运销,以期揭示偏僻的西南一隅在改土归流之后是如何影响到整个王朝国家的。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东北舆地学家屠寄在他主持测绘的《黑龙江舆图》一书中,在位于明水县东北的繁荣乡古城村的地理位置上标记为"纳延城"(乃颜城)。清代史地学家曹廷杰在他主持编著的《东三省沿革表》中亦将乃颜故城标注在通肯河右岸的头道沟子一带。对于  相似文献   

17.
清代柳条边作为东北行政区的分界线和清朝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的产物,在客观上划定了东北地区三个经济区(农耕区、狩猎采集区、游牧区),成为东北地区农牧林交错带的界标。随着清朝统治者对柳条边的修筑、失修和弛废,客观上演绎了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从恢复、发展到渐进破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清代中期(公元1726—1855年)滇东北的铜业开发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北地区在清代中期是云南省乃至全国铜业开发的主要地区 ,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清代中期云南铜业生产中存在的官铜价格和生产成本间矛盾的考察 ,对当时云南的铜产量提出了新的看法 ,并研究了不同时期滇东北地区的铜产量。在此基础上 ,具体分析了铜业生产对滇东北环境的影响 ,认为在这 130年间 ,铜业生产直接导致了该地的森林覆盖率下降 2 0个百分点 ,铜业开发还带动了山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 ,使滇东北从人口稀少的欠开发地区 ,成为云南人口密集、环境破坏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也成为长江上游输沙量的主要来源地区。  相似文献   

19.
清末黑龙江移民与农业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4~1911年是清代黑龙江省农业开发的新时期。这一新时期的出现,是清朝政府在1904年实行东三省土地全部开禁放垦的结果。众所周知,在1895至1904年期间,俄国在东北对铁路、海运、采矿、森林采伐、粮食加工和商业各部门进行投资,成为东北国民经济命脉的主宰者。俄国殖民势力迅速立足于东北。1904年,爆发日、俄之间争夺太平洋和东亚地区霸权的战争,东北成为主战场。东北领土和人民惨遭战火蹂躏的严竣现实,迫使清朝政府必  相似文献   

20.
清代东北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代二百余年,东北地区种植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传统农作物高粱、大豆、粟、小麦等与新引种的玉米、水稻等都是由辽河中下游地区向北逐渐扩展的,这种发展趋势与清代东北的人口移动及土地开发方向一致,进程同步。本文还利用清末各种作物在各州县粮食播种总面积上的比率,论述了主要粮食作物地域分布的不平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高粱与小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不平衡性,高粱南多北少,而小麦正好与之相反;大豆是东北全境的重要农产,受大量外输的影响在水陆交通便利地区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商品产地;分布普遍的粟受干湿气候的影响,播种比率从东南向西北逐步增加;水稻是朝鲜移民引入东北的,发展上与移民进程同步,分布上则由东南向西北逐步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