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形象不仅综合体现了地区发展的软实力,还是经济增长、民主政治与社会和谐的重要影响因素和载体.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对CNKI刊登的关于区域形象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梳理,呈现出20多年来我国区域形象的研究热点以及研究脉络的演变.研究发现我国的区域形象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区域竞争力""区域发展""形象设计"...  相似文献   

2.
把握区域发展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多杰 《攀登》2008,27(2):42-46
文章阐述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分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区域制度环境及其变迁与城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军 《人文地理》1998,13(3):35-40
本文给出了区域制度环境及其两大构成要素区域正规制度与区域非正规制度的概念,阐述了区域制度环境变迁的基本规律。本文认为区域制度环境作为一种激励机制,通过限定个体选择的集合及影响区域交易成本制约着区域的城镇化过程。文章最后论述了区域正规制度与非正规制度同城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由杨军、张乃和先生主编,朱寰先生作序的《东亚史》一书,2006年由长春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首创区域史视角下的东亚史研究体系,在区域识别、区域划分、历史分期、整体区域研究及各部分具体区域研究、区域内部互动及外部互动等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独到的见解。实现了中国学者编写东亚通史从无到有的突破,对于深化东亚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区域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近些年来,如同“空间”和“地方”在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变化,“区域”的含义也受到了由空间分析范式转变所带来的挑战和修正。基于这种背景,本文梳理了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理解区域问题的相关文献,并归纳了主要研究议题。研究发现:区域的含义逐渐从封闭性、有边界的、稳定的领域性特征转向开放性、可渗透的、流动的关系性特征。当前区域的社会建构的研究议题主要包括区域身份的形成与建构、区域的制度化与去制度化、区域化与区域发展三个方面。值得指出的是,区域的社会建构不是要摒弃区域具有固定领域形状的观点,而是要看到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对区域变化的影响,理解区域是制度化、社会建构和政治上存在争议的空间。更重要在于,探讨区域在领域性和关系性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此外,文章试图廓清“区域”和“地方”这两个术语在人文地理研究中的区别和联系。最后讨论了运用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看待区域问题的方法论意义,并进一步提出了国内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新区域主义的发展及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汪涛  曾刚 《人文地理》2003,18(5):52-55
在当今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并存的时代,新区域主义以其强调区域竞争、保护地方经济社会多样性的主张,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兴趣。新区域主义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一期间国际社会经济环境的激烈变动,导致新旧区域主义在政治经济、国际贸易、经济系统、区域发展目标等方面存在根本的差别。在全球化和后冷战结构的制约下,新区域主义主要表现为大区域主义、小区域主义及国家内部的各类区域组织三种形式。论文针对中国现行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新区域主义的冲击下,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提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应从三个层次展开。  相似文献   

7.
罗小龙 《人文地理》2012,27(3):7-10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竞争性区域主义开始盛行于全球各地,并掀起区域建构的热潮。本研究对西方学术界的竞争性区域主义和区域建构理论进行了系统综述,内容涉及社会建构的区域、空间规划在区域建构中的作用、区域建构的阶段和区域建构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与博弈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城市竞争和空间规划等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对我国竞争性区域主义与区域建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由来已久。特别是近20多年来,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研究取得了较多有影响的成果。实际上,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分析和研究,其目的就是通过解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形成(或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揭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从而得出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本文就试图分析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作用,从发展区域文化的角度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试论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本文探讨文化和经济的关系,重点论述了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滞缓或促进作用,并以宁夏的区情进行了例证。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开始由非均衡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与现实背景。1991年和1999年是中国区域战略大调整的转折点,1991年开始强调区域协调发展,1999年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其基本经验对中国未来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观念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孟召宜 《人文地理》2002,17(2):74-77
区域文化观念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区域发展主体。区域活性是对区域发展状态的一种模糊综合评判与描述。文化观念以发展主体为载体,影响区域活性各侧面,成为活性动力源。在具体时空环境下,经济现代化的地域模式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有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性、一致性和耦合性。在区域综合力各分力中,自然力是基础、经济力是核心、文化力是动力源。概而言之,区域文化观念在影响区域发展主体的同时,以区域发展主体为载体和中介,影响区域活性、区域发展模式和区域综合力,参与区域经济社会循环,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区域物流体系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物流是目前国内外重要的经济发展趋势,区域物流对于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和提高区域竞争力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阐述区域物流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物流的特征;并从理论上构筑了区域物流体系,包括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区域物流企业、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区域物流管理和中介、区域物流需求等四个子系统;同时阐述了国内外区域物流的发展经验,探讨区域物流的发展规律;最后基于理论构筑和实践分析,提出了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区域、竞争力与区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玉鸿 《人文地理》2008,23(5):22-26
竞争力概念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尤其被用于地点的属性时,对其界定颇多争议。这导致在区域竞争政策应用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某种程度的混乱。通过追踪竞争力的缘起,在对两种主要的区域竞争力概念来源进行理论述评的基础上,从竞争的一般概念角度阐述了区域竞争力存在的客观性及其本质涵义,并从企业和地点两个角度比较分析了竞争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梁龙男 《人文地理》1995,10(4):25-30
研究区域经济理论,首先要明确区域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正确确定区域的基本类型、并对问题区域采取对症下药的方法,寻求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途径。本文根据西方区域经济理论中的有关内容,试图从理论的角度对区域概念及其类型进行分析,为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学习型区域研究溯源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 《人文地理》2008,23(3):12-16
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知识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国外在区域发展研究方面,学习型区域的概念已经整合了学习、知识战略、创新和生产力、知识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相对而言,我国对该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有必要对国外关于学习型区域的概念来源、内涵进行详细说明,以阐释其科学涵义及其政策意义。基于国外对学习型区域研究的文献分析,作者对国外学者对学习型区域的定义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为四种学派的观点,并从发展的角度对学习型区域的内涵进行了解析,认为学习型区域是信息时代区域发展的新模式,并认为,学习型区域研究的前沿研究将集中在机制研究、定量研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证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区域市场营销与区域经济学拓展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成伟光 《人文地理》2001,16(4):62-66
区域市场的存在是营销行为区域化的必然结果。环境本底差异加上劳动地域分工出现了区域产品,各种类型区域产品空间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单元,由此带来商品的市场流通,这就要求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制定企业的营销策略。区域市场营销理论是对区域市场、市场缺口理论、区际贸易理论以及市场区位论的拓展。企业在不同区域的营销行为,受区际因素和区际关系的影响使营销策略、营销效果发生变化。本文通过深入研究,揭示这些现象存在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青山 《人文地理》2002,17(2):90-93
近20年来,西方区域地理学发生了巨大变化。从8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区域地理学。与传统区域地理学相比,新区域地理学倾向于结构主义、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维。强调区域的个性,强调人的能力及角色与社会结构在区域特性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新区域地理学的核心概念是“地方”、“行为主体”、“体系”。在具体的区域研究中,它不仅注重当地的人及其它因素的重要性,也很重视“人”的各种行为背景,并且也重视来自“体系”的外部大环境的影响。本认为,新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观点和方法对我国区域经济地理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并主张在我国的区域研究中,应从对“地”的关注转向对“人”及“人地关系”的关注,发展中国的新区域地理学。  相似文献   

18.
西方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城市功能及其边界不断扩张,城市区域日益取代城市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多中心城市区域是城市区域发展的新形态,它作为一种空间组织形式或者工具在欧盟的空间规划中得到了应用。目前,关于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研究已经成为西方城市和区域空间研究的一大热点。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城市规划学等学科都对多中心城市区域进行了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多中心城市区域内涵和定义、多中心城市区域测度方法、多中心城市区域演进,以及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功能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比分析了中外对经济地域(区域)及其类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对经济地域的概念、类型进行了分析与总结,试图为我国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以及如何有效地参与区域经济实践作出一点努力与尝试。  相似文献   

20.
崔树强 《人文地理》2000,15(5):51-53
知识经济的到来,极大地改变着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变着人类活动的时间、空间和方式,向政治地理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政治地理学和知识经济有着必然的联系,使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区域、区域政治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地理学必然要研究知识经济。本文就政治地理学与知识经济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就如何在继承研究政治地理学传统的基础上,拓展研究空间,为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