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革命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历史运动,它可以发生在多种背景下:当旧政权固执地抵制现代化变革;重要的社会群体不再信任政府,并依据新的社会纲领反抗政府;社会存在广泛的"相对被剥夺"以及对政府的不满,等等。革命起初被认为是向旧的美好时代的回归,后被想象为将要开辟一个崭新的社会形态。早期很多革命表现出由温和向激进发展的模式。从19世纪起,政治革命的参与者开始扩大,劳工大众登上政治舞台,要求政治参与权利和基本的社会保障福利。革命往往以威权政体建立的形式而结束。摆脱"革命后的困境",需要以创新精神构建合理的制度框架,以实现革命所追求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2.
同盟会纲领是一个包含有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具有时代先进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旧混杂的政治纲领,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所依靠力量的新旧混杂,决定了其革命纲领的新旧混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本来就是一个基于策略考虑而鼓动革命的利器,因为缺乏资产阶级力量基础,孙中山只能把革命包上反满种族革命的外衣,以实现最广泛的民众动员;反满革命无非是实施将种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策略手段而已不应将同盟会纲领及其体现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割裂来看,尤其不能因"驱除鞑虏"包含有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而判定孙中山把政治革命变成种族革命,是一种倒退,并由此忽视和低估同盟会纲领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3.
1917年俄国革命的政治结果——布尔什维克党掌握政权,是74年苏维埃时代的历史开端.了解和认识这场革命,是我们理解和评论苏维埃时代历史的逻辑起点. 20世纪末以来,俄罗斯史学界对俄国革命史的研究在选题、方法、史料、观点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同时不断有新资料被发掘和公布,从更多侧面重现了1917年革命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主要政治组织和关键人物的思想和活动,为研究的拓展和深入提供了条件.美欧学者对俄国革命史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受到西方历史学总体发展趋势的影响,出现了一些研究革命时期社会心理和群众精神状态、各社会群体的经济状况和日常生活、俄国革命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论著.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与民族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寂 《安徽史学》2005,6(3):36-39
辛亥革命的民族主义,是认同血缘的种族主义,不是一致对外的民族独立建国,而是排斥国内已经溶合了的少数民族.清朝的满汉矛盾,经二百多年的溶合,在文化上已成一体.鸦片战争以后,已形成中西对立,"满洲人"三字只表示一个特权阶层的存在.但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革命党人以"驱除鞑虏"为政纲,把政治革命变成种族革命,实是一种倒退,应重新评估其价值.  相似文献   

5.
布林顿的<革命的分析>是西方"革命学"(the study of revolution)中一部影响深远的著作.该书运用类似于"病理学"的自然科学方法对英、美、法、俄四国革命进行了深入的解剖和比较.布林顿认为旧制度的结构缺陷、知识分子忠诚的转移和统治阶级内部的分裂是这几场革命的共同原因;这几场革命都可以大致划分为旧制度的垮台、温和派统治时期、激进派统治时期和热月反动等四个阶段;革命的后果是政府效率的显著提高、财产的转移以及"成功革命传统"的形成.布林顿的理论对于后来的革命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是受欧美近代阶级观念和阶级革命运动启发而产生的,基本思想来源是马克思关于阶级或阶级斗争学说,中国传统社会的均平观念也渗透其中,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从事阶级革命的简单法则。20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阶级内涵的理解是肤浅的,互助论对早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阶级斗争应用于中国革命问题上,中国社会不同学派和政派间出现了严重分歧,最终导致革命阵营的分裂。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有制—阶级的阶级理论逐渐形成,并确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阶级斗争史从一开始就被与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分离开来理解,这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误解,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7.
18世纪,卢梭在民众心目中是倡导平等与美德的哲学家、情感小说家、自然神论者,革命后,法国的卢梭观中平添激进暴力的因素。19世纪,法国政治思想界有激烈的左右之争,右派批评卢梭毁坏了法国的传统,为此极力阻挠1878年卢梭逝世百年和1892年共和百年的纪念仪式。但卢梭在著作中并未倡导革命,而且在他的时代,“革命”一词指的是天体运行的往返规律,尚不具有现代的政治意义。那么,如何理解卢梭与1789年法国革命的关系,以及他如何进入革命话语体系?是卢梭的思想引起了革命,还是革命塑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卢梭?  相似文献   

8.
冯夏根 《安徽史学》2012,(1):105-113
辛亥以来,革命浪潮席卷国中。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特殊历史情境下,自由主义者对革命表现出了颇为复杂的实际认知。从自由主义者的十月革命观感、对革命内涵的认知、对暴力革命的批评、质疑及推崇渐进改革道路等方面来看,自由主义者是"广义的革命"论者,他们并不一般地反对社会革命与政治进步。在近代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自由主义者对革命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而非绝对地加以反对。近代中国自由主义视域中的革命观终究受其渐进改革的政治理念所支配,而其与近代中国国情与社会实际的隔膜则是其难以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主因。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入侵、共产党革命动员及其乡村改造引起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阶层出现不同于以往在内部压力作用下的"非正常"流动,而这种流动主要受革命政策使然;其中各阶层流动的特征和趋向表明乡村社会严重分化,沿着革命政权构建的方向重新整合,客观上实现着"强国家弱社会"的政治图景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出共产党革命与乡村社会阶层流动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同时反映出共产党已取得对根据地乡村社会阶级结构改造试验的成功。  相似文献   

10.
汪精卫、梁启超“革命”论战的政治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清末立宪派与革命派论战中 ,汪精卫、梁启超围绕“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的论战所援引的论点均以伯伦知理、波伦哈克以及笕克彦等人的学说为学理依据 ,只是双方各有偏重取舍而已。虽然表面上汪、梁均重视学理依据 ,但二人同为政论家 ,在理想与学问之间 ,都以理想为本位 ,有意无意之中 ,取学问为工具 ,论点开道 ,学说殿后 ,以致于漏洞百出 ,彼此相互攻击。通过观察清末政论的政治学背景 ,可以深入认识清末政治思想的一些本相。  相似文献   

11.
14-17世纪欧洲的军事革命与社会变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二斌 《世界历史》2003,1(1):57-65
从 1 4到 1 7世纪 ,当世界其他地区在军事上处于缓慢发展中时 ,欧洲在军事领域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其中一些重要的变革不仅使欧洲战争的面貌发生了急剧改变 ,而且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所谓军事革命。军事革命在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有力地促进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加速了现代文明在欧洲的诞生 ,并推动了这种新文明向全世界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同盟会纲领是一个包含有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具有时代先进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旧混杂的政治纲领,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所依靠力量的新旧混杂,决定了其革命纲领的新旧混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本来就是一个基于策略考虑而鼓动革命的利器,因为缺乏资产阶级力量基础,孙中山只能把革命包上反满种族革命的外衣,以实现最广泛的民众动员;反满革命无非是实施将种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策略手段而已不应将同盟会纲领及其体现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割裂来看,尤其不能因“驱除鞑虏”包含有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而判定孙中山把政治革命变成种族革命,是一种倒退,并由此忽视和低估同盟会纲领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3.
同盟会纲领、种族革命与孙中山革命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盟会纲领是一个包含有狭隘的种族主义和具有时代先进性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旧混杂的政治纲领,由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所依靠力量的新旧混杂,决定了其革命纲领的新旧混杂;“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本来就是一个基于策略考虑而鼓动革命的利器,因为缺乏资产阶级力量基础,孙中山只能把革命包上反满种族革命的外衣,以实现最广泛的民众动员;反满革命无非是实施将种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策略手段而已不应将同盟会纲领及其体现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割裂来看,尤其不能因“驱除鞑虏”包含有一些狭隘民族主义而判定孙中山把政治革命变成种族革命,是一种倒退,并由此忽视和低估同盟会纲领的革命精神。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的革命变革,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及历史成为"世界历史"的必然产物,以及对传统西方哲学的继承和发扬。马哲是一种从现实、实践出发解答时代课题,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并注重于改变现存世界的新唯物主义。尽管现代西哲与马哲在性质和立场上存在着根本区别,但西哲现代的转型和马哲的革命变革有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面临着相同的时代课题,因而也是对近代西方哲学的转型和超越。固然不能把现代西哲对近代哲学的超越与转型同马哲对近代西哲的变革等同起来,但也不能把它们简单的对立起来而应在科学的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揭示它们的真实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对于“英国宪政革命”成功的原因,大多数的研究从政治制度史的视角出发,将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因素的作用上.这些研究认为,英国中产阶级的崛起、议会与王权的斗争、财政税收的矛盾以及天主教可能复辟的危险等诸多因素都与“英国宪政革命”密切相关.很少有人从司法的角度研究英国宪政问题.英国法律职业者(律师)在1678年“排斥危机”后用实际行动同专制王权进行斗争,这些鲜活的法律人用点滴并富有责任感的行为推动着英国宪政史的前进.1689年“英国宪政革命”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英国法律职业者在推动“英国宪政革命”历程中的重要角色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革命时期,"共和"这一古老政治词汇的含义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建国者参照各种政治理论和历史经验,结合他们所处社会的特点,不仅成功建立了一种新型政体,而且为它做了全面的辩护和诠释,从而完成了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这种新型的共和政体,不再是"人民"与贵族分享权力的混合政体,而是完全建立在"人民主权"基础上的代表制政体,它的社会基础、价值取向和适应范围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与古典共和理念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差异。与此同时,"民主"的概念也得以扩充,"人民"通过代表制行使政治权力的政府,与"人民"亲自掌握权力的政府一样,都可以叫做"民主"。这两个交错并行的观念转化过程,不仅塑造了现代意义上的"共和"与"民主"的概念,而且使得两个原本含义不同的政体名称,最终变成了同义词。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史学比自然科学更受制于社会的变动和意识形态状况。20世纪90年代初的俄罗斯历史学较之其他学科更大程度上承受了国家巨变的后果,许多特征反映出所处"过渡时期"的时代影响。这一时期的俄罗斯史学不仅承载了苏联解体的所有社会反映,而且折射出俄罗斯的历史科学发展方向。其领域的"档案革命"、"教育革命"与"方法论革命"三个方面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构建着历史学的总体变局。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以边缘地带理论为依据,以全球民主战略为既定目标,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颠覆和渗透。在此背景下,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等独联体国家由于内部改革政策失误,相继发生"颜色革命"。在新时代,如何看待21世纪初期独联体国家颜色革命发生的表现、原因以及他们的应对之政策,这对于今天中国抵制西方政治渗透、防止中国改革出现大失误,不断完善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具有重大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华北抗日根据地妇女运动与婚外性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农村妇女中普遍存在着婚外性关系现象,形成了一个迥异于一般农村妇女的婚外性关系群体,她们在一定程度上叛离了"三从四德"等传统规范,具有勇敢、能干等群体特点,易于参加中共革命运动,尤其在妇女运动初期发挥了先锋和带头作用.然而,婚外性关系毕竟是社会病态和革命对象之一,故在妇女运动普遍开展起来后,这个特殊妇女群体迅速分化,大部分成为革命者,其余则被革命淘汰.  相似文献   

20.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就是要人类承担自己的责任,摆脱外在的权威,用理智把自己从幼稚中解救出来。启蒙思想家在"理性"这杆大旗下集结起来的同时,其内部也存在着激烈论争.突出表现在伏尔泰与卢梭的论争上。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一方相信理性,并相信理性能带来社会进步;而卢梭坚定地相信"激情",认为对理性的误用会产生一系列灾难性的社会政治后果。其论战充实了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理性,共同为法国政治革命准备了理论武器,也为当今社会提供了精神养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