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为实现其大陆政策,永久占领中国东北,以开拓团的形式不断的向东北移民,以满足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以开拓团的名义,对东北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其本质就是对东北侵略的殖民扩张团。它对东北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文章分析了日本开拓团的由来,对其对东北殖民侵略的本质进行了揭露。  相似文献   

2.
日本帝国主义通过军事入侵,建立殖民机构,采取军事、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手段对大连地区实行长达40年的殖民统治,他们用“关东州”名义长期占领大连地区,以此作为侵略中国东北的军事基地,对中国东北实行经济掠夺和贸易垄断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逐步蚕食进攻,乃至占领全东北。此中伴随着日本殖民政权对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侵略而导致对文化的强力管制。大批日本移民的涌入,使数百种日语杂志应运而生,其中发刊的日语文学杂志,从某个侧面如实地反映了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时期,其文化统治政策和日本民众的殖民心理。  相似文献   

4.
孙瑜 《黑龙江史志》2013,(12):65-66
研究伪满洲国工业史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有利于揭露日本的殖民掠夺和殖民侵略;其次,有利于归纳中国东北工业发展的总脉络;最后,有利于驳斥日本右翼"建设东北"的谬论。在评价伪满时期东北工业发展问题时,一方面应注意到伪满时期东北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应注意到它的本质,即掠夺性和灾难性,两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5.
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地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盛京时报》,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舆论宣传阵地.热河事变前后,《盛京时报》违反尊重客观事实的报道原则,战前宣扬日本为“自卫”被迫发动战争谎言,战争中渲染关东军与热河人民和谐共处、贬损张学良及东北军的形象;战后批评蒋张的“不抵抗”政策、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等,充分暴露了《盛京时报》为日本侵华战争服务的殖民性质.  相似文献   

6.
“满铁”参与七七事变述略杨韶明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史上,是一个起着特殊作用的殖民侵略机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于1906年6月,仿照英国在印度设立的侵略机构——东印度公司的模式,在中国东北设立的国家垄断资本企业,实质上是日本...  相似文献   

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组织傀儡政权,在东北地区陆续建立起由日本统治机构操纵控制、日伪当局全面实施的一整套严密的报业管理体系,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建立统治机构,将出版社和报刊牢牢掌握在专制机关手中,来掩盖侵略本质,强行灌输"独立"思想,实行殖民地文化统治。企图从思想上把东北从整个中国分裂开来,达到最终吞并我国东北的政治目的。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作为主要的侵略国家在中国东北的广大地区创办了不少学校,其中最主要的是殖民学校和外国学校。这些学校的创建目的各有不同,但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俄国侵略中国提供一种有力的支持,而且这一时期清政府的联俄政策也直接帮助和推动了俄国在东北地区开办学校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一月,日本人在福州创办的《闽报》出版,它是在台湾总督府的支持下创办的中文报纸,在福建省部分府县及北京、天津、上海、南昌、澳门和新加坡等地都设有售报处。《闽报》肆意丑化中国人民,宣扬日本国威,言论蛮横.是日本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的一个舆论工具。民国5年(1916年)初,福建巡按使与《闽报》因“洪宪号外”演出的一场闹剧便是例证。  相似文献   

10.
《满洲国指导方针要纲》是1933年8月8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和通过的。该决议为日本控制伪满洲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司法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方针。这一决议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操纵建立伪满洲国、签订《日满议定书》等一系列侵略殖民举措的延续,以确立"内部指导"原则和"总务厅中心主义"为核心,确定了日本控制、操纵伪满洲国的基本方针和体制,并以此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殖民奴化政策,使伪满洲国成为不折不扣的傀儡政权,全力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侵略服务。  相似文献   

11.
满铁图书馆的职能及其在东北的侵略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铁是日俄战争的产物,作为日本侵略东北的“国策会社”,它的业务范围不仅垄断经济,也涉足政治、文化等领域,其中在东北建立图书馆是一个重要举措。这些图书馆的设立不仅使东北原有图书遭受了罕见的破坏,而且日本侵略者采取各种措施宣传日本文化精神,灌输日本思想,奴化东北人民,并直接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12.
日本侵华时期,大批日本左翼转向作家,迫于各种缘由来到中国东北,在殖民主义政权猖獗之时,他们在文坛上留下了众多的殖民主义色彩的“标识”。牛岛春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她以一个“满洲国”官僚太太的身份目睹了“满洲”殖民政权的衰微,又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笔触诠释了统治民族眼中的异地异风异人。本文力求从历史叙述的角度揭示“左翼转向作家”牛岛春子笔下的“民族协和”景象,以资为剖析日本殖民主义政权的侵略政策提供一个历史的昭示。  相似文献   

13.
2002年6月底,在美国哈佛大学举行了一次题为“战时中国”的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战时中国的地方政权与状况。参加会议的学者来自中国、日本、北美和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学者对日本侵华期间扶植的汪精卫伪南京国民政府和东北伪满洲国的“伪”、傀儡定性提出异议;有的日本学者公开为日本侵华罪行辩护。这种观点,显然是违背历史事实的,也违背了历史研究者所应有的公正的历史道德观和求实的精神。不同国家的学者的不同认识和争论,有助于深化和端正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相似文献   

14.
一个民族语言的发展,离不开其周围环境和吸收先进文化的内涵,而语言的表现形式又与其发展过程中的语言资料——辞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名类聚抄》是日本辞书中对中国大陆文化吸取过程的代表之作,它的成书过程和内容有着一个划时代的意义和平安时期语言文化史所应该拥有的价值,同时又包含了作者源顺与《和名抄》之间的一个文化故事。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的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华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为最后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时旅居于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与中国国内的各界民众一样,曾以旺盛的民族精神,积极投身于创办反战报刊、搜集日军情报、发展抵抗组织等爱国抗日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以国共两党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海外策应力量。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边疆问题日趋严重。史念海先生与他的老师顾颉刚先生十分重视对边疆史料特别是西北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史先生写下了这篇文章,旨在揭示中国疆域沿革的历程,以激发国人的抗日热情。史先生认为: 清代学者十分关注西北史地问题,早在乾嘉时期,即有人致力于西北史地之研究;乾嘉之后,西北边疆多事,探讨西北史地的人日益增多。他们或整理史地文献,或撰写史地专著,或记述清廷在西北的武功,或记载中俄在西北的界务,产生了一批重要的著述。这些著述,大都仍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了达到长期霸占中国东北大好河山的目的。日本法西斯政权计划实施百万移民的殖民主义政策,大批日本开拓民伴随着军国主义的炮声,强占了中国农民的大片土地。为了顺应军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很多转向的左翼作家来到中国,站在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上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做吹鼓手或图解员,曾身为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委员长的山田清三郎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例。自其1939年来中国东北伊始,便走上了一条背叛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堕落的道路。甘心当一名日本殖民政权的走卒。  相似文献   

18.
李占才 《史学月刊》2005,1(12):66-70
华中地区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占领富庶的华中攫取以战养战的战略物资,控制中国经济枢纽,摧毁国民政府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排斥其他国家在华中的资本势力,便成为日本侵略华中的经济根源。日本侵略华中之初,在速战速决战略指导思想下,对华中地区大肆掠夺的同时进行疯狂地破坏和摧残;战争持久化以后,日本加紧对华中沦陷区的经济统制,试图把华中经络成为他们以战养战的经济基地。  相似文献   

19.
一场甲午战争,使东亚海权格局剧变,由此构成中日两国命运变化的历史拐点。战前,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殖民扩张的相同遭遇,展开了近30年的海军现代化建设,并在互为敌手的竞争中日益凸显于以英国为主导的东亚海权格局之中。然而,不同的战略选择决定了不同的命运,甲午战争用血与火诠释了海权与海防的本质区别及其决定性影响。正因为战败后的中国已完全置身于东亚海权格局之外,再次陷入有海无防的境地,导致海权得以坐大的日本推行"大陆政策"更加有恃无恐,在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走上独霸东亚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日本文学史上,有一批为法西斯军国主义侵略战争高唱赞歌、涂脂打气;为日本国民战争狂热鼓噪喧嚣、推波助澜;为天皇笔战、为天皇献身的法西斯作家——“笔部队”。他们包括长期在军队服役并直接参与作战的“军人作家”;受日本内阁情报派遣到侵华前线体验战争的“从军作家”及受报社、杂志社派遣或自愿赶赴前线的“民兵”。“笔部队”的这些作家受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在扭曲的“大亚洲主义”和狭隘的“文学报国”思想支配下,本着“吾为君书,吾为君亡”的精神,心甘情愿地投身于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