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项羽不过江东,前人早有定论:羞见江东父老,遂使项羽蒙受了两千多年“死要面子”的贬誉。真相果然如此吗?既然项羽选定从垓下向南突围,到江边时意图更为明朗:“乃欲东渡乌江”,就是要从乌江渡横渡长江去见江东父老。怎能说他怀有愧见江东父老之心?即便有,这种羞惭感也绝不足以动摇他渡江之志。何以乌江亭长一现身。他便思维突变?本文试图立足《史记·项羽本纪》,给出这一千古之谜的全新答案。  相似文献   

2.
计正山同志的《项羽究竟死于何地》(载《光明日报》1985年2月13日《史学》版。下简称《何地》),断论“项羽自杀于乌江”是“历史上的讹误”,“民间传闻”;“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  相似文献   

3.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项羽自刎于乌江,笔者认为项羽不死于乌江,而是死于东城。本文从《史记》涉及项羽之死的所有叙述,以及项羽败退的路线来论证项羽是死于东城而不死于乌江。死于乌江这个误解是从《史记正义》开始的,但还只是说项羽败退到乌江,并没有说他自刎。到元代金仁杰把项羽之死戏剧化了,于是纔有了项羽乌江自刎之说,一直以讹传讹到现在。本文从调查入手,又分析了古籍的讹误,作出了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正"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名作。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为人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因而在楚汉之争中落败,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项羽为何不渡乌江呢?两千多年来,人们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楚霸王不过江东,是因为虞姬已死。那么,项羽的死与虞姬的死有必然联系吗?两者之间有联系,  相似文献   

5.
××中学的高三学生,因被一向疼爱他的母亲训斥了一句后,想不开就跳楼了;××县中的初二女生,因为成绩未达到预想的分数,感到“人生的意义渺茫”,留下一张纸条便失踪了……面对常常见诸报端的此类新闻,我们不禁要问:时下的孩子怎么了?  相似文献   

6.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继陈胜,吴广之后,继续领导农民战争的两个人物是项羽和刘邦。刘邦虽然作了汉朝开国皇帝,但在反秦斗争中他的功劳却不及项羽。刘邦是靠谋略夺得了天下,项羽才是真正打天下的英雄。在许多关键性的战役中,项羽凭借自己的英勇和智谋扭转了战争局势,化不利为有利,在反秦斗争中立下了赫赫功劳。即便是在垓下被围,项羽乌江自刎时,也给人留下了一个光明磊落的英雄形象,他的英雄形象是不能用成败来衡量的。  相似文献   

7.
即照本文看来,此乌江毕竟临江。把此乌江当成贵州之乌江,自是天大的笑话,然项羽“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又作何讲呢?各抒己见,盼读者自辨。  相似文献   

8.
<正>垓下歌千古,渔唱起三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独赖项羽逆势而起,推翻暴秦,才有了后来大汉朝神话般的存在。两千多年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认识深入人心,项羽已成为社会景仰的中华民族众多历史英雄人物之一,特别是在他生于斯长于斯且亡于斯的长三角地区,项羽的形象更是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文化符号而弥足珍贵。一、遗踪名祠为证,项羽是亘古不变的大英雄项羽生于宿迁,逃难吴中,兵发湖州,被围垓下,自刎乌江。  相似文献   

9.
宋杰 《史学集刊》2012,(1):31-41
项羽作为国君和统帅,在确定战略方针时未能考虑地理因素的重要影响,以致出现了一系列决策失误。例如选择资源匮乏、无险可守的"梁楚九郡"做根据地,建都彭城,而没有占据形势完固、物产丰饶的关中,结果其后方屡次被汉军攻破摧毁。他将主攻方向放在狭窄的豫西通道,无法展开兵力,发挥擅长野战的优势,致使刘邦得以集中人马成功地对其实施阻击。项羽对关东的韩、赵、魏、燕、齐等地区未予足够关注,没能实行有效的控制并征发那里的人力、资源来补充自己。尤其是对号称"东秦"的齐地举措失当,导致上述各地被刘邦轻易占领和利用,使楚汉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了逆转,造成了项羽的最后失败。  相似文献   

10.
<正>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两千多年前,楚霸王项羽在楚汉相争中最后自刎乌江,留下千古绝唱,一直被人们关注和研究,各种各样的评价斐然。项羽虽然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败者,但其表现出的豪爽守信、杀身成仁的精神,影响中华民族两千多年历史文化的发展,尤其是项羽的守信精神,对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南宋建炎三年,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具舟从江宁前往芜湖,沿江而上时经过和县乌江,写下了著名的《夏日绝句》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最终乌江自刎的说法长期以来深入人心。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在解读《史记》过程中,对项羽最后的身死之地产生“和县乌江说”和“定远说”两种学术分歧。刘云鹤的文章持后一种观点,作者认为项羽身死东城,即今安徽定远县。为鼓励学术争鸣,本刊发表该文,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相似文献   

12.
正范增是项羽的谋臣,因为最初辅佐项梁,所以项羽尊称他为"亚父"。项梁起事反秦,虽然准备多年,最后还是选择了陈胜大泽乡起义之后的有利形势。当时的居鄛人范增已经七十岁,而他第一个重要建议就是拥立楚怀王之后作为最高领袖。但是,范增给历史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不是他的足智多谋,而是被项羽抛弃,最后孤独一人,凄惨地离开项羽队伍  相似文献   

13.
《史记·项羽本纪》以悲怆动人的笔墨记述了项羽起于陇亩,分裂天下,号称霸王,而终于自刎乌江的悲剧性一生。司马公最后不无感慨地说: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 关于“重瞳子”,传统的解释是目有二瞳子,例如裴骃《史记集解》就引《尸子》云“舜两眸子,是谓重瞳。”“重瞳”一词颇为费解,莫非一个眼睛里真会有两个瞳子?于是,刘保明作《“重瞳子”新解》一文(《武汉大学学报》1987年4期,以下简称《新解》),企图解决这个难题。《新解》以现代医学知识为出发点,认为“根据现代医学和光学理论,真正的‘重瞳子’现象是不可能存在的。眼睛构造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人眼绝不可能生有两个瞳  相似文献   

14.
安阳小屯非盘庚始都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项羽本纪》云:“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虚上。”首次指出了殷墟地望。之后, 《汉书》、《水经注》相继记载了殷墟所在。近八十多年来,安阳小屯出土的十数万计的刻辞甲骨及丰富的殷商文化遗存,证实了上述文献所载的殷墟地望是可信的。至于该遗址曾经是哪些商王的都城?太史公和班固均未述及。而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人,却是西晋时的束广微。他认为盘庚迁殷,即迁往“今安阳西”  相似文献   

15.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豪气干云,"破釜沉舟"的孤注一掷,"四面楚歌"的悲怆凄凉,"霸王别姬"的妇孺皆知……那么,项羽是什么时候套上英雄的光环,又是什么时候被架上神坛的呢?一关于"项羽是否英雄"的论断,我们还得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去考证。《项羽本纪》全文11000余字,而提到的项羽攻城略地之后、怒火冲天之后对已经缴械投降的兵士、手无寸铁的百姓的残暴行为则是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6.
胡中友 《江淮文史》2012,(2):124-138,1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千百年来众说纷纭。2007年,著名学者冯其庸撰长文论证《项羽不死于乌江考》,轰动一时。然而历史研究本身就是一个永无休止的探索,对历史问题的争鸣,也难以"一锤定音"。文史学者胡中友经长期研究,并多次赴实地考察,推出《项羽垓下溃围南逃乌江路线考》,不为尊者讳,与冯其庸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7.
张良能成就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投靠了一个善于听取意见的主子。范增不也是一肚子才学吗?可惜他的主子是项羽!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偏偏多的是项羽之类的人。  相似文献   

18.
李张召 《黑龙江史志》2013,(19):175-175
项羽在楚汉之争中为刘邦所败,最后自刎乌江,历来评议颇多,杜牧为之惋惜,李清照以"英雄"相称。从四面楚歌到霸王别姬,再到溃围、斩将、刈旗,这些都展现了项羽的勇猛雄壮之英姿,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真正英雄。乌江自刎与之深深植根于体内的品行、性格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9.
千百年来,无数著名的地理书以及社会传闻,都说项羽从东城败退到全椒县的“九头(斗)山”,在这里与汉兵打了九仗,又败退到乌江自刎。本文经过实地调查,证明项羽是死于东城而不死于乌江。他根本没有能到全椒县,全椒县也从来没有过“九头(斗)山”。1988年新修的《全椒县志》已取消了“九头(斗)山”之说,改正了历史上传闻之误。本文对七种古代的地理名著,作了层层分析,指出其谬误的原因,都是未经实地调查。  相似文献   

20.
来信摘登     
编辑同志: 来信收到了,内情知悉。我前年参加州召开的文代会后,深感要抢救民间文学的重要意义,因此我就积极地搜集民间故事,大约供给县文化馆的故事十四个了。多数是说没有价值,有一部分又说还未整理。据发表的只有《×××××》和《××××》,我在刊物上看到的,都把我搞成口述。……我年满六十一岁,已经是退休人了,不图名,不图利,只因“四人帮”干扰多年,民间文学要断绝了,为了抢救民间文学,有一分力发一分光而已。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