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黎辛 《纵横》1997,(12)
毛泽东编写按语 现在读报,很少看到编者写的按语。编辑把稿件安排在版面上,位置有先后,标题有大小,字数合适,写按语干么呢。 但是毛泽东却常常在他介绍给报纸发表的文章前边加写按语。到目前为止,我看到在报刊上指出是毛泽东执笔的只有《鲁忠才长征记》一文的按语。这则按语是他为陕甘宁边区交通厅负责人高克林的调查报告写的。这篇关于运盐的调查报告发表在1941年9月4日的《解放日报》上。这则按语介绍高克林“一个  相似文献   

2.
张洛行传     
撰写历史应采及传说、民歌。这是我国史学的一个传统作法。建国后,对太平天国的传说和民歌,广西、江苏、安徽、贵州等省搜集最丰富,给撰史的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传说、民歌怎样鉴定?那些可以采用?那些应该传疑?撰写时如何处理?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史学界的探讨。我于1958年重写《太平天国史》,许多篇传记都广采传说、民歌。这是一种尝试的工作,而识见浅短,自知错误滋多。今天把所写的《张洛行传》发表于本刊,以求  相似文献   

3.
《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是本奇书,因为,那儿确实是精神病院。作者小安在成都一家精神病院做了30年护士,写下了精神病院厚厚的大铁门里面的那些事,那些我们很少有机会知道的事。出版社把这本书归为非虚构类,其实不能简单地这样划分,因为很多内容像是小安想象的。小安的另一个身份  相似文献   

4.
英国导演肯·罗奇说,每次拍电影前,他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为什么要拍?如何建构一个故事?九把刀第一次拍电影,就对此交出了令人惊喜的答卷。他的处女作《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用实例证明,当一个导演拥有足够强烈的表达欲、同时擅长表达的时候,就算没有大制作、没有大场面和大卡司,作品仍然能爆发超乎想象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相比前些年流行的《蜗居》、《双面胶》这种酷烈型电视剧,《夫妻那些事》显得温情脉脉。编剧并没有将婆媳这种头等家庭矛盾简化为“两个只能活一个”,也没有把二奶小三这种扎眼的题材进行更戏剧化的演绎,只是3对平平常常在北京过小日子的中产夫妻,围绕生不生孩子展开了三十多集的剧情。  相似文献   

6.
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首卷名为《青年杂志》),并非一创刊就名扬天下,但它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中间又经历了什么?今天我们重新拾起那些碎片,尽可能“重返”五四前后的历史现场,“还原”《新青年》的历史本相,去辨析百年前那些“青年们”的梦想,去怀念那些不甘为时代裹挟勇于为梦想而奋斗的人们。  相似文献   

7.
新力 《丝绸之路》2003,(2):40-41
《学报》的朱金晨先生邀我写一篇收藏为主题的散。这可把我难坏了。我这个人从小就不知道去收藏什么:比方说外婆家曾有好大一橱明清朝代的红花碗蓝花碗什么的,可那些红花碗蓝花碗终于在我今儿一个明儿一个乒乒乓乓的响声中全没有了;  相似文献   

8.
杨乃运  航鹰  雷发林  李晔 《旅游》2005,(2):38-47
曹禺的《雷雨》和《日出》讲述的是发生在哪个城市的故事?A:上海 B:天津不管你能否答对,我敢肯定,很多人会把《雷雨》和《日出》当作上海往事,其实,曹禺写的地地道道是那个时代的天津。在近代史上,天津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城市,重大历史事件总少不了天津的身影。而天津的洋楼是这些历史的最好见证。如今,天津保存下来被划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洋楼就有100多幢,建筑风格从古希腊到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洛可可式到英式、法式、意大利式、西班牙式,应有尽有。因此,天津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在天津的小洋楼区散步闲逛,看那些小楼,窥视那些小院落,还有那蜿蜒在墙头的绿色爬藤,妄想有一天自己也成为某一幢的主人,上上下下听原木地板和高跟鞋的敲击声,最好有壁炉,有下午茶,有晚会……  相似文献   

9.
正在隐士身上学到快乐,把陶渊明当成英雄70岁的比尔·波特(下文称波特)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样子似乎也和一般的美国人不太像,随身总用一个布囊装东西,像中国古代的僧侣道士那样。这个习惯是他从年轻时就养成的——上世纪70年代,当其他美国同龄人留着长发,穿着奇装异服,听摇滚,参加各种示威与抗议时,波特却到了台湾,隐居在一个寺庙中,过着清苦的修行生活。1989年,波特第一次前往终南山,之后在中国大陆行走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他把每一次行走都记录成书,《空谷幽兰》《禅的行囊》《黄河之旅》……这个大胡子的美国人,像一个好奇的孩子,在五千年历史的余晖中翻找那些精彩的片断,随手串成迷人的珠链。  相似文献   

10.
微观史研究:以小见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观史研究很有搞头。最近读了拉杜里的《蒙塔尤》,进一步证实了这样的想法。说它值得搞,因为它有自身的价值和优势。贴近生活,具体细致,这是微观史研究”的最大特点之一。宏观的历史研究不容易做得到。《蒙塔尤》所描写的是关于法国历史上的一个人口只有200~250人的小山村在短短30年(1294~1324年)间的历史。比起我们在大多数历史著作中的那些风云人物,这些山民们实在微不足道。但拉杜里偏偏为这些人做了一篇大文章,他把村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世界)刻划得那么生动,使读者觉得书中所讲述的那些人物离我们似…  相似文献   

11.
《山茶》2010,(4):I0043-I0043
在122年的时间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在发现并记录这个世界的同时.也将摄影术推向了一个又一个巅峰。而《NG与摄影的故事》系列别册.正是对那些成就的一次系统盘点。  相似文献   

12.
张佳 《文史月刊》2010,(1):69-69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是著名的《游击队之歌》里脍炙人口的一句歌词。但是,在那些艰苦卓绝的战斗中,消灭一个敌人到底需要消耗多少子弹呢?  相似文献   

13.
王翠芹 《神州》2013,(15):68-68
第二次接触新课标课文,完全打乱了课本给编排的顺序,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把课本编排成一个个的全新的版块,把系列专题与作文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走了一条探索的道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因为有些感动,我不知道该如何表达;由《项脊轩志》《祭十二郎文》《我与地坛》和《陈情表》四篇文章组成了一个感悟亲情的单元。今天是这单元最后一课《陈情表》的讲读。梳理完课文的基本结构之后,把文章的  相似文献   

1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谓“会学习”是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改革不仅提出了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任务,而且明确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5.
佘青山 《神州》2013,(20):182-18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不识字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谓“会学习”是一个目标性的提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改革不仅提出了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任务,而且明确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赵娜 《丝绸之路》2013,(6):43-45
本文借助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活动四要素理论,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方面挖掘出作品中沉潜的人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作者孙海芳在《这些字,那些事》中将整本书分为"那些人"、"那些话"、"那些印象"、"那些事"四卷,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平实而富有韵味的语言谱写了一首动听的生活之歌,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富有意义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7.
吕敏 《神州》2014,(12):29-29
《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部网络连载小说,以其独特的通俗史论基调,将三百年间的明朝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史论中融合了小说笔法,作者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与其他王公贵族的命运进行描绘,中间也不乏刻画一些小人物的跌宕命运,令该作品更具可读性。本文就《明朝那些事儿》对通俗史论的小说笔法演绎进行论述,剖析作品当中的政治纠葛与人伦道德等内涵,了解作者是怎样把较为严肃的历史用生动的故事演绎给读者的。  相似文献   

18.
伤感     
月光终于如水般泻在了这条河上。她是一条河。那些惊天动地的大变革都不曾改变她的流向。她冲刷走那些岁月,把它们埋葬,然后自己慢慢地老。——甘世佳《她是一条河》天已转凉,窗外的夜显得格外萧索。树上的叶子紧紧地抓着树枝,在黄昏的陪伴下孤寂地跳着繁琐的舞步,像舞池中的人群,渐渐地稀少了;叶子,亦是渐渐地飘落,终成了"零落成泥碾作  相似文献   

19.
阴山  杨寰 《中华遗产》2007,(7):76-85
说起安阳,人们自然就会想到殷墟,想到那些龟甲和兽骨上的不朽的刀痕。而说到甲骨文,谁都知道那是记载殷人占卜活动的古老文献。而今对占卦和算命感兴趣的人已经很少会从晦涩难懂的甲骨文里找渊源,他们说的最多的是《周易》。人人都知道有一部《易经》,却不知这是周文王的《周易》;正如人人都知道《封神榜》,却很少有人把《封神榜》和安阳联系在一起。《周易》、周文王、《封神榜》和安阳,它们的渊源关系,可以在古老的羑里城中找寻。  相似文献   

20.
再论“地券”的鉴别——答李寿冈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8)
对于汉代以后的"地券",如何去伪存真,进行鉴别,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由于《文物》发表了《徐胜买地券》,我感到可疑,结合平日所考虑的一些鉴别上的问题,写了《从徐胜买地券论汉代"地券"的鉴别》短文。事隔数年,始在1978年第7期《文物》上读到李寿冈先生的《也谈"地券"的鉴别》一文,和我商榷。空谷足音,跫然以喜。《文物》1973年第5期上所发表的我那篇短文,由于《徐胜买地券》上的年号是汉光武帝的"建武中元元年",这件"地券"又是属于土地买卖文书,而不是那些具有封建迷信内容的另一类"地券";因此,这篇短文只限于论述汉代属于土地买卖文书"地券"的鉴别,其他概不涉及。李寿冈先生的商榷把范围扩大了。从时间上来说,他引用了晋代的《杨绍买地券》、唐代的《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