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是文革的重灾区,“左”的影响严重。十一届j三中全会后,由于河北省委主要领导的抵触,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方针、政策在燕赵之地难以贯彻,拨乱反正、落实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展缓慢,唯独进京上访人数居全国首位。中央亟需一位贤吏加强河北工作,扭转严峻局面,尽快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廖冰兄先生以91岁高龄走了,离开了他那心爱的漫画艺术,离开了他梦牵魂萦的故乡和人民。尽管廖冰兄先生是91岁高龄离开,我仍感到突然,因为他的身体向来是不错的,达观、开朗,一心追求漫画艺术成了他一生健康的心理条件,怎么一下子说走就走了呢?  相似文献   

3.
《收藏家》2008,(11):95-95
朱仲夫,男1944年生,浙江诸暨人。曾供职绍兴市文联、绍兴书画院。“文革”时期开始临池,习“二王”、颜、柳、米、赵,尤得力于王铎、傅山。作品曾在《中国书法》、《书法》等国内多种书法报刊发表。《收藏杂志》、《美术报》、浙江电视台有专题介绍。获文化部十三届“群星奖”优秀作品奖。曾赴日本举办书法展,  相似文献   

4.
北宋中期,《新唐书》在宋祁、欧阳修的主持下,历十七年终于修成。然而人们对《新唐书》的批评很多,集中在书法问题上,包括史料的取舍、语言的采用、褒贬体例等。《新唐书》之所以在书法上出现这些问题,主要原因是修书组织存在重大缺陷,而且修史官员对春秋笔法理解方面有较大的差异,文人修史存在着如修史者的态度、主观好恶、修史风格等许多弊病。  相似文献   

5.
温志宏 《世界》2006,(9):30-33
周志高,江苏兴化人,1945年出生,笔名季高、辛默等,乃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志高先生对于中国当代书坛的影响,是由1977年于上海首创中国书艺类杂志《书法》开始。其时,中国文艺界复苏在即,书业待兴,《书法》于书艺发展的促进作用,正如启功先生所言:“有筚路蓝缕之功,历十余年而其绩弥盛。”由此而始,志高先生数次创  相似文献   

6.
7.
许国平 《收藏家》2004,(4):33-42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兴,别署甚多。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冬十月出生于一个仕宦之家,南宋著名诗人。据《老学庵笔记》云,他和父弟陆元长“病右臂,以左平握笔,而字法劲健过人。”少年时,深受爱国思想的熏陶,12岁时即能文。《宋史本记》记载:“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明年,试礼部,主司复置游前列,桧显黜之,由是为所嫉。”秦桧死后,孝宗时,赐进士出身,曾任镇江、隆兴  相似文献   

8.
在清代,乾嘉学者对书法的态度大都较为冷漠,翁方纲对书法的态度却是"非玩物丧志"的乐此不疲,在其每一处题跋、每一个鉴赏印章都表明他过眼的法书在传承过程中所经历的驿站,牵连着的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记忆。《复初斋文集》是翁方纲最重要著作,其中关乎书法之言虽不多,但却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9.
路远 《文博》2009,(1):74-79
本文围绕西安碑林藏苏轼《集归去来辞诗》刻石,对苏轼的“尚意”书法不践古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本质,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略加述评。对该刻石所据之墨迹本的由来及刊刻者邓霖其人,对苏轼这件书法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价值,略加考述。认为《集归去来辞诗》刻石之“六首本”和“十首本”各有出处,不能因为《苏轼诗集》收录10首,便轻易否定“六首本”。  相似文献   

10.
刘刚 《收藏家》2008,(2):49-52
《南华经》本名《庄子》,是我国道教的一部经典著作。相传为战国时代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大师庄周及其后学的作品。全书现存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亲自所作,基本统一连贯,文风也比较一致;外篇和杂篇则主要为庄周后学的作品,同时还掺杂了其他学派的个别篇章,思想内容略显庞杂,  相似文献   

11.
唐吟方 《收藏家》2012,(4):3-I0001
<正>李元茂,一级美术师,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书画鉴定专家,特贴文物鉴定专家,央视《鉴宝》、《寻宝》专家,中国书协鉴定评估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海南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海南省书协副主席,现定居北京。  相似文献   

12.
新得《沈觐寿书法》(福建美术出版社),一册在手,爱不忍释。晴窗下抚卷怀想联翩,心海里涌动起深深的敬慕之情。  相似文献   

13.
崔宁  姜欧 《西夏研究》2020,(2):49-55
西夏文字以其字形方块平整、类似汉字、主要使用毛笔为书写工具的特点,使其具有了少数民族文字书法的独特魅力。目前存世的西夏文文献以佛经为主,故写经书法是西夏文书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中国境内收藏的西夏文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及与其一同出土的佛经写本残片入手,对比得出西夏文写经书法具有传承自唐代楷书写经并独具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的结论,分析了形成这一风格的的原因,即受到河西走廊佛教传播与写经传承、西夏文化教育制度、宋人尚意书风、西夏境内其他少数民族文字书写风格等四个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岭南文史》2001,(4):29-31
我认识黄伟强是在80年代初期,同工作在省文史馆。我早就知道他是著名的漫画家,特别是以长篇连载漫画《茂叔》驰名。为什么当年人们对《茂叔》如此倾心呢?因为凡读过《茂叔》的人,都会尝到甜、酸、苦、辣的滋味,如饮醍醐,给陶醉了。那时我“风华正茂”,也是《茂叔》拥趸之一。因此我们一见如故,交往遂密,对伟强的认识也较深刻。  相似文献   

15.
在我的面前有一部新书,中共党史出版社今年4月出版的张化的新著《邓小平与1975年的中国》。  相似文献   

16.
"界行",也称"行格界线",是版本学研究的问题之一。一般认为,"界行"是古籍中与文字相随、间隔字行的细黑线条。近代,西洋活字印刷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版刻、活字技术,洋装书取代了线装书,"界行"也随之从书本上消失。过去认为,王祯《造活字印书法》(简称《印书法》)中的"界行",就是明清活字印本上的"行格界线"。近期,笔者重新审视西夏文佛经《本续》,对将其定为木活字印本的主要依据是"隔行竹片印痕"的认识有所领悟:《造活字印书法》中的"界行",与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明清活字本"行格界线"不同,它是不能显示在印本上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王祯《印书法》"界行"进行了论证:1.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概念不同;2.它与明清"行格界线"性质不同;3.它与金简《程式》"套格"不同。  相似文献   

17.
《岭南文史》2003,(3):68-68
我所见到的传媒介绍及评介文章皆称我为“人物画家”,而《杨之光花鸟、动物、山水、书法选》这本小辑出现的却不是人物,而是展示着我另一个世界——花卉、动物、山水及书法。如果要研究我的成长过程,我在这一方面所作的努力不可忽视。我在中学时代已致力于书法、篆  相似文献   

18.
正书法教育不只是写字教育,而是对人多方面素质培养的教育。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培养人时就有"六艺"的传说,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许慎是第一个运用六书理论全面分析汉字结构,并用这种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的。我国著名书  相似文献   

19.
20.
2004年1月,人民学出版社出版了《骆驼祥子》插图本。这是有一百零九幅画面,由我的父亲孙之儁作画的插图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