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直隶总督署联匾赏析苏禄煊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本来,楹联是指悬挂或张贴在楹柱上的对联,后来人们渐渐用它来泛指所有的对联。匾,即匾额,也叫“匾式”,上面题着简练的文字,用作标记,如府第、祠堂、庙宇的门匾,或者表示赞扬,如祝寿、庆功、表彰、致...  相似文献   

2.
1923年,康有为为了游说吴佩孚支持复辟,到洛阳正赶上吴佩孚过生日,赠吴一副寿联:“百岁功名才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康的原意是通过这副对联为吴歌功颂德,同时借此挑动吴的野心,使他支持复辟。据说这副对联在当时的军阀官僚当中传颂一时,可是当康有为与吴佩孚正面谈起“必须实行君主立宪才能救中国”时,吴却大讲周礼,两人越谈越僵,格格不入,最后康有为只好沮丧而退。康有为为吴佩孚祝寿@齐协民  相似文献   

3.
正嘉庆九年(1804年)七月,江苏学政刘镮之在江阴官署为自己90高龄的祖母颜氏庆祝生辰。天子御书"萱辉颐祉"赐给颜氏,朝中政要也纷纷道贺,其中一副寿联是这样写的:"帝祝期颐,举朝祝期颐,合三代之门生,亦共祝期颐,八座恩荣昭海内;夫为宰相,哲嗣为宰相,备六官之文孙,又将为宰相,九旬福曜荫江南。"一时传颂大江南北。寿联的上联,显示出刘氏一族乃三朝  相似文献   

4.
喜盘     
正喜盘,是喜庆活动所用托盘。木质,使用时在盘子里垫一张红纸或红布,将吉祥喜庆物品摆放在盘里端给对方。这件喜盘,来自黄河口山西移民。盘子呈长方形,如同秦汉时期的食案,四角翘起如莲瓣,中间纹样为四只蝙蝠环绕一个变体的"寿"字。蝙蝠的蝠与"福"谐音,"莲"与"连"同声,福、寿、莲合在一起就是"福寿连绵"的意思。福寿纹样显示,这是祝寿专用的托盘。用盘子而不用手,是一种礼仪。如《红楼梦》第29回,贾母率家人去清虚观打醮时,王熙风为孩子所求的道符,就是张道士用托盘端出来的,还特地在盘子里垫了块"大红蟒缎经袱子"。  相似文献   

5.
正对联是我国争妍斗丽的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绽放的奇葩。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包括门联、堂联、春联、戏联、寿联和挽联等等。过年贴对联叫贴春联,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年俗。"(腊月)二十四,割下对子写下字"说的是写春联;"(腊月)二十八,贴年画",自然包括贴春联。春联,以张贴于千家万户门上的两句对偶形式的庆贺文字,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烘  相似文献   

6.
说“粘对”     
《古代汉语》诸多读本的“诗律”部分,唯“粘对”一词的定义纷法各异。这得从王力先生的“粘对”说说起。解放前一段时期以来,我国研究诗律学成绩最大的当推王力先生。但王力先生对“粘对”说的理解前后有别,概言之,表现在下列几种_L。见诸《汉语诗体学》(卫%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第六节。第十节;出句州系从头,对匈必须是平头;出句如东平头,对句必须是厌头。这叫做“对”。上一联的对句如系平头,下一联的出句必须是平头;上一联的对句如系厌头,下一联的th句必须也是厌头。这114做“粘”(“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  相似文献   

7.
程鸿  潘敬国 《百年潮》2023,(1):38-41
<正>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内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时间最长、结交面最广、始终处在统战第一线的革命家。他是举世公认的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一面旗帜。接触过他的人经常用“如沐春风”“永世难忘”赞誉他的大德风范和无穷魅力。周恩来多次给党内外人士庆祝寿辰,其中有几次并不在寿星生日当天,却对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提前两年为董必武祝寿在党内,毛泽东等多次提出不为个人祝寿的建议。周恩来也身体力行。1943年,他在自己生日那天写下《我的修养要则》,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强调要严于律己。  相似文献   

8.
韦华 《湖南文史》2012,(5):31-31
我们给老人祝寿时最常说的贺词就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东海”就是现在的东海,其实不然,“东海”在古代应该是指渤海。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心在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毗邻渤海,所以古人认为渤海是最大的海,以“福如东海”比喻福气自四方云集。关于“南山”的说法最早见于((诗经》:“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这里的“南山”指终南山(陕西境内,是秦岭山脉的一段),亦称周南山、中南山或太乙山,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  相似文献   

9.
永登祝寿习俗苏裕民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祝寿习俗,是一种孝敬父母、尊崇老人的传统礼仪活动。这一活动,随着各地习俗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就永登来说,贺61岁前的诞辰年谓之“贺生日”或“接本年”;61岁以上(包括61岁),才称之为“祝寿”或“贺寿”。一般来...  相似文献   

10.
1946年10月,在南京中山门附近的励志社里,演出了一幕滑稽剧,轰动了整个石头城。很多人有兴而往,败兴而返,大呼“上当!上当!”原来,这年10月正是蒋介石60大寿。一些喜欢拍马屁的人,便搞起什么“献机祝寿”、“献校祝寿”,层层向老百姓勒索。励志社总干事黄仁霖也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1.
在山西晋南农村,祝寿活动是较为普遍的。大凡长辈年过6旬,子侄们一般都要给其“过寿”或日祝寿。但形式却很不一样,或静悄悄地过,或热闹非凡地过,或自家人过,或有村里人参与进来过。在我们村,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相似文献   

12.
近闻有人提出给现年89岁高龄陈福桐先生祝寿。陈老得知后,当即婉言谢绝,并出示了他于20世纪90年代发表在《贵州政协报》上的一篇短文,题目是《顾炎武谢绝祝寿的启悟》(以下简称《启悟》),表明自己的态度。展读《启悟》,文章一开始即开宗明义地说:“读顾炎武《与友人辞祝书》(以下简称《辞祝》),想到现在做生日、祝寿辰而摆筵席之风大盛,甚至小孩子的生日也要宴请客人。更有借祝寿来捞钱,借祝寿收受贿赂”等事,批评这种“恶风邪气,嚣张已极”,指出“此习不除,贻害无穷”。接下来作者述说《辞祝》中所列举的一些人和事。一是唐太宗李世民对自…  相似文献   

13.
飞花流翠香软风柔的阳春三月,我从久沐大汉雄风的历史名城徐州,来到心仪久慕的江南。从被誉为“江南第一水乡”的周庄到如姊妹襟连的用直、同里、光福、木渎、西山、东山;从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天堂苏州到钱谦益柳如是相恋厮守的常熟虞山脚下Z从“山环芙蓉城,私怪鹅鼻嘴”的徐霞客故乡江阴到烟波浩渺美不胜收的无锡太湖三山岛,真是春如锦绣,烟迷花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这首诗,宛如一曲清歌,一壶美酒,让我自动情怀,闻香心醉。姑苏天处不是画提起古城苏州,人们总…  相似文献   

14.
俗说俗物     
张从军 《民俗研究》2012,(4):F0003-F0003
福字石,是刻有大“福”字的石头,是青岛崂山周边乡村地区流行的一种新民俗。村民在门口或街角显眼的地方,放置一块刻有“福”字的大石头,“福”字全部用大红油漆填色。民间认为,石象征着“寿”,“福”字刻在石头上,就是“福寿双全”。走进村落,处处见福,石石有寿。这种新民俗其实是传统春节“福帖”民俗的延伸。“福帖”就是“福”字帖,一般是将写春联用的红纸裁成方块,按照菱形的方式张贴,“福”字写在菱形纸的正中。村民在大年三十贴春联的时候,同时贴“福帖”。大的“福帖”贴在影壁上,  相似文献   

15.
最近吐鲁番发现一枚宣统年间新疆吐鲁番私人商号“福聚成”票帖。此帖长 2 34、宽 1 1 7毫米 ,上方两边成斜角。下方直角。纸呈土黄褐色 ,为极具韧性的藏经纸 (如图 )。  票帖的印刷是在木板或石板上 ,书写好文稿后再经刊工精工雕刻。文字图案为青蓝色。透过强光 ,票帖上方右侧可见四个字体不规则的“福聚成记”水印暗记。帖中心有 1 6个楷体字 ,左为 :“字号”。右为“宣统 年 月 日帖。”中间字有“凭帖取钱文” ,上方横写“福聚成”三大字 ,其下有小字“吐鲁番”。票帖四周印有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铁拐李、曹国舅、何仙姑、蓝…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间每逢春节,人们都喜欢写一些吉祥的字,贴在门上、梁上或柱上,预示诸事顺遂,称心如意。这些吉祥的字中,“福”字是写得最多的。也有假借“福”到了的口彩,有意将“福”字倒贴,取其吉利。“福”贴倒了,就是“福”临家门,到了的意思。民间为何爱贴福字,如何...  相似文献   

17.
广州万寿宫是清朝时当地官员逢吉庆良辰遥向皇帝、皇后祝寿贺拜的场所,早在民国初年拆城开路时被拆毁。  相似文献   

18.
《古今谈》2010,(2):71-72
2010年春节,我们前往诸暨农村访友。步入村庄,举目就见那大红耀眼的门对。无论是古旧民居、庭院,还是新造住宅、会所,家家如此。诸如“冬去山明水秀,春来鸟语花香”、“一刻莫贻岁月,十分珍重年华”、“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人勤村旺根基固,物阜民丰气象新”,等等。正是好句、好诗、好赋、好联、好对,好一片欢乐热闹景象。  相似文献   

19.
<正>行走林梢上,穿梭森林间,漫步溪河边,耳边是鸟鸣虫吟,沿途是繁盛花草。在福州,这种满满的幸福感正在成为一种常态。此生态之福,来自一条条城中穿行的福道。作为城市生态空间建设的点睛之笔,福道把山、水、人、城融为一体,弯弯福道通向远方,诗意幸福隽永绵长……福道,孕育于山水之中福州是一个多山的城市,长期流传着“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民谚。1077年,  相似文献   

20.
马寅初祝寿     
自古以来祝寿都是亲朋好友带着礼物,或寄一张明信片,或打电话,向寿星祝贺。然而,当马寅初六十大寿的时候,寿星却被幽禁在息烽集中营,他的同事、亲戚、学生何来祝寿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