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川安岳圣泉寺地藏十王龛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对四川省安岳圣泉寺中的地藏十王龛像作了详细介绍,论及地藏十五龛像的状况及独特价值.认为其雕造时代应属五代,但表达更为精深.此龛构图的回旋特点,与四川绵阳北山院第9号晚唐地藏十王龛像有接近之处.通过实地调查,本文认为在四川与重庆地区地藏十王题材至少可分为三个环系,即绵阳与资中的晚唐龛像、内江与安岳并大足部分五代龛像、大足所存北宋及南宋龛像.  相似文献   

2.
郭俊叶 《华夏考古》2011,(4):116-119,130;I0016
地藏十王是唐宋以后在民间比较流行的一种信仰,大约定型于唐代后期。本文对敦煌晚唐时期的“地藏十王”图像尤其是莫高窟第8窟新发现的图像做了介绍,并认为它们对于研究此种信仰早期流布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香坛寺位于四川省安岳县石鼓乡双渠村[图一],共有六龛(碑)五十九尊像,主要镌造地藏与十王地藏像[一],全部刻在一块巨石北侧上部[图二]。龛上方有人字形沟槽及榫孔,当为古时防雨之龛檐与引流举措。现今岩外的木构屋殿,是村民二○○○年集资所建,可起防风遮雨的保护作用。此块巨石位于双渠村北一处坡地上,长达十一点五米,最宽处约六米,高约五米,南端较尖,北面较平。龛像都雕凿于北侧,距地面一点八米以上。石位原先较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岩石表层劣化角度,对绵阳北山院摩崖造像及刻经的病害特征进行研究。首先界定了岩石表层劣化的概念,调查分析了该摩崖造像及刻经岩石表层劣化类型及分布特点,然后对新鲜岩石和四种典型岩石表层劣化样品的主要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最后探讨了四种典型岩石表层劣化的成因。结果表明:表面粉状脱落、表面粒状脱落、表层片壳状剥离、表层片层状剥落四种典型岩石表层劣化的发生均受水的作用明显,主要为地下水渗流、水流冲蚀、水分蒸发等产生的水盐运移破坏和溶解、水解、水化等化学风化所致。  相似文献   

5.
肥田露美教授《关于四川地区的观音、地藏并列像——兼论蒲江飞仙阁第38号龛的年代问题》一文中探讨了四川地区观音和地藏两位菩萨同龛的这一造像样式,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但是有些观点证据不足,故就这些问题与肥田露美教授商榷。  相似文献   

6.
冉万里 《文博》2013,(1):55-59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景明二年四面造像碑是一件重要的北魏造像,学界对其主龛中的佛像和题材多有关注,但左右侧主龛下方的造像题材却被忽略本文对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论证,认为它们是陕西地区重要的早期神王像。  相似文献   

7.
冉万里 《文博》2014,(1):89-93
1949年以前,曾在西安卧龙寺、长安桃园村发现两件北周时期的造像座,但由于时代和材料的局限,当时介绍时将其上所装饰的神王像误认为伎乐天。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两件造像座上装饰的图像进行辨析,确认其身份是神王像,为探讨北周时期长安地区神王像提供了新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8.
四川唐代摩崖造像中部分瑞像的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造像中有些造像因其来历不凡或为帝王、名家所造,或有神奇的灵应故事等,被称为瑞像。随着中印交往的频繁,大量印度瑞像被带回中土并不断被摹刻和流传。四川石刻中有一部分这样的造像,没有引起学者们的注意。由于每种瑞像无论时间和地域如何变化,都保存了固定的来历和基本稳定的形态特征。参考敦煌等地的研究成果能够辨别出四川摩崖造像中这些唐代瑞像,它们约在唐初开始出现,流行于七、八世纪,可能持续到十世纪。从来源上看,和唐初到印度求法的僧人玄奘和出使印度的使节王玄策等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10.
2010年10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鉴真和空海》展,其中有日本和歌山金刚峰寺保存的空海大师从中国带回日本的"诸尊佛龛木雕像"。本文通过对该像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该造像由印度高僧金刚智在中国所造,并为密宗所特有的观点,同时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四川绵阳双包山二号汉墓发掘于1995年,为西汉早中期的墓葬,其规模巨大,是四川省迄今发现最大的一座木椁墓。尽管早期被盗,但仍然出土了 1 000余件遗物。该墓葬出土的8片银缕玉衣残片,以及数量较多的漆木马、骑马俑和车舆组成的仪仗队,足以证明其墓主身份的高贵。为保护修复双包山汉墓出土的漆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色散光谱(SEM-ED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分析方法对漆盘、漆耳杯、漆钵和漆木仓4件文物样品(编号分别为Q1、Q2、Q3和Q4)的截面形貌、颜料成分等髹漆工艺及漆膜的成分、老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红外分析结果表明,双包山汉墓漆器所用漆料为大漆,且不含桐油;截面分析结果表明四个样品均无漆灰层,Q1、Q2、Q4号样品内侧均是黑色的底漆层之上涂红色大漆,而Q3号样品内侧及Q1、Q2、Q3号样品外侧均是在黑色底漆层之上描绘红色纹饰,而Q4号样品外侧只有一层黑色底漆层。即大部分漆器为木材胎体表面直接髹黑色底漆层,其上再刷一层红色漆膜或绘制红色纹饰的工艺,少部分只有一层黑色大漆层,而无色漆和纹饰。红色漆膜表面平整,厚度比较均匀,而黑色漆膜厚度相差较大;EDS及XRD分析结果表明,黑、红两色漆膜的主要成分分别为炭黑和朱砂。该制作工艺不同于楚地漆器,但与马王堆M2、广州东山大墓、长沙市风篷岭M1出土漆器制作工艺类似,说明巴蜀地区与岭南、长沙地区可能存在漆器工艺或成品的交流。另外,SEM及FTIR分析结果表明,Q3表层无明显龟裂,且未出现降解所致红外吸收峰,相较于其他样品保存状况相对良好。相较于以往对双包山汉墓的研究,本研究更侧重于科技分析,如对漆器样品的截面形貌、颜料及漆膜的成分、老化程度等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双包山汉墓漆器的制作工艺及保存状况,并与不同地区的漆器制作工艺进行了对比,对研究漆器工艺或成品的交流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玉女泉摩崖造像位于绵阳市西山公园内,有造像30余龛。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绵阳市文物局联合对玉女泉摩崖造像进行了调查,本报告对此次田野调查的资料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绵阳市文物局共同对绵阳市境内的唐代佛、道教造像进行了综合调查并测绘,推测开元寺石制菩萨立像.可能为观音或弥勒菩萨立像,时代为北周~隋,具有北朝晚期长安地区圆雕菩萨像的风格亦有部分北齐菩萨像因素。开元寺前身应为北周~隋~唐初的绵州振响寺。  相似文献   

14.
1999—2003年,巴蜀汉陶艺术博物馆陆续征集和收藏了一批汉代画像砖,其大小尺寸和画像题材与四川地区过去所出者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批画像砖中,有一部分捺印有人手掌印痕纹。类似的材料,过去有发现,但大量成批集中出土,还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15.
16.
17.
本文通过四川菩提瑞像的组合形式及国内其它地区同期遗存的相同造像的状况,论述了此类像之定名应称作菩提瑞像为宜,并指出它的流行是唐代瑞像崇拜的结果,同时分析了其与佛顶佛和大日如来像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