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悦新 《文物》2021,(2):72-84
<正>麦积山石窟地处秦岭西端北麓,位于天水市东南,距市区45公里。山高142米,窟龛群就开凿在陡峭壁立的南向崖面上[1],因潮湿多雨,又几经地震,崖壁中部崩塌较甚,一般将窟龛分布划为西崖和东崖两个区域,现存窟龛编号共221个[2]。麦积山石窟素以北朝佛教艺术著称,北朝开凿的洞窟占绝大多数;唐代洞窟及造像保存甚少;宋代再度兴盛,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活动,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6,(10)
正安岳石窟遍布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境内,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摩崖造像达14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1]。本文选择国家级保护单位中的卧佛院、千佛寨、玄妙观、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等七处纪年多、保存好的石窟寺进行资料收集,现场绘制佛衣与菩萨衣的披覆方式示意图,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佛衣及菩萨衣进行分析,梳理它们的演变脉络,探讨不同佛  相似文献   

3.
大足石窟遍布重庆市西郊大足县境内,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窟造像有75处。此文选择北山、宝顶山、石篆山、石门山、妙高山等五处纪年较多、保存较好的石窟寺,运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将佛衣与菩萨衣分为两期,第一期约晚唐五代时期(约892-965),第二期约两宋时期(1078-1252)。晚唐五代流行中衣搭肘式和通肩式佛衣,承袭中原文化;两宋时期流行的露胸通肩式佛衣,反映了地方文化盛行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4.
1994年咸阳市博物馆举办了“宗教文物陈列”,其中有一件青铜大佛像(铜佛肩以下缺损),仅头部高80公分。因铸件壁厚,且内存大量浇铸时留下的金属残渣,致使实物重约200公斤。佛像头饰肉髻如山,发式螺髻,脸形修长而丰颐。眉间白毫,双耳垂肩,下颏饱满圆润,鼻梁隆起,曲眉高扬,(佥力)目注视前方,整个面貌雍容华贵,慈祥可亲。着通肩衣,  相似文献   

5.
崔艳 《神州》2012,(14):187-187
龙门石窟造像在唐代时期就造就了它在历史上最辉煌,最光辉的一页,它的造像艺术语言的形成与佛教思想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美学原则的渗透密切相连,息息相关,折射并反映了唐朝的艺术思想和审美情趣。从造像风格的角度来看,逐步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造像模式。本篇文章以龙门石窟造像为载体,从唐代服饰、绘画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唐代的审美取向和情趣。  相似文献   

6.
陈莉  杨超杰 《中原文物》2022,(4):131-135
龙门石窟有众多的唐代伎乐造像,形象表现为三种身份,其中舞伎和乐伎得到了一致的看法与认同,但有一种持长柄团扇人物身份没有明确的认知。本文通过调查龙门石窟现存此类6例造像,对其所处位置、表现形式、伎乐组合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文献资料,认为其身份为歌伎造像,所持物长柄扇称为歌扇似更为妥贴。  相似文献   

7.
去年十月,庄浪县南坪乡一村民手持一尊铜鎏金佛像来博物馆要求鉴定,声称在取土时发现的,共二件。我们问明情况后,及时将这批物征收入库,经鉴定属唐代铜鎏金菩萨造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龙门石窟中唐代典型性舞蹈造像为例,重点分析"伎乐人"、"飞天"和"天王力士"造像,通过对造像的造型分析和图像学解读,系统地整理出唐代石窟舞蹈造像的形态特点、动律特征以及舞蹈审美的意向表达,挖掘石窟舞蹈形象中的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9.
龙门石窟的唐代佛教艺术 ,从窟龛形制方面所具有的厅堂式建筑结构及窟内地毯式雕花的装饰手法看 ,唐代洞窟在构造形式上反映着石窟建筑的世俗化情调。而唐代洞窟中比比皆是的供养人、伎乐人、力士、夜叉等人物形象 ,其时装服饰、面容仪表 ,则透露出现实社会各界人士的民俗化时尚。在唐人这种尽情贴近现实生活的创作意识支配下 ,龙门石窟的宗教造像无一不打上取悦时人欣赏习惯的艺术烙印。作者认为 ,所有这一切 ,正是佛教艺术东传我国以来 ,与东方社会文明相融濡沫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唐代服饰丰富多彩、美轮美奂,本文对唐代女性流行的主体服饰及龙门石窟唐代造像所反映出流行服饰特点的对照,用现实和艺术的结合来分析唐代流行服饰对石窟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云冈石窟主要雕凿于北魏中后期,分为三期。第一期及第二期造像为太和改制以前流行的佛衣,多沿袭印度传统,其中勾联纹覆肩袒右佛衣可能是在云冈形成的样式。第二期太和改制以后及第三期盛行的佛衣,偏重汉地传统,大概多与南朝的影响有关。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早期洞窟中流行勾联纹覆肩袒右佛衣,推测两地早期洞窟中佛像始凿的时间不早于云冈第一期。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的佛衣在龙门石窟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关于唐代的“执衣”与执衣钱问题,此前的学术界多有论及,均据《唐六典》、《通典》以及新、旧《唐书·食货志》所载作出过解释。然而如若深究,尚有不少的疑问,如“执衣”役起始于何时?  相似文献   

13.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于 2 0 0 0年十一月三十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其文化、佛教、艺术价值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它位于洛阳市城南 13公里处 ,密如蜂窝的石窟群点缀在伊水两岸长达一公里的崖壁上。龙门石窟断断续续雕造长达4 0 0年 ,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 15 0多年。全山造像 11万余尊 ,唐代造像占龙门石窟造像的 60 % ,北魏造像占 30 % ,其它朝代仅占 10 %。龙门石窟是历代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 ,是皇室意志和行为的体现 ,是当时的人们对生活追求的缩影。在龙门石窟的佛像中 ,雕凿细腻、逼真传神…  相似文献   

14.
龙门石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驰名中外的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口,距市区十三公里。它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我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洛阳地处河南西部,从公元前770年开始,曾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历来称为"九朝古都"。洛阳城南,峻峭的山崖濒临伊水。伊水的入口处,香山和龙门山夹岸对峙,形成一个天然的门阙,就是所谓  相似文献   

15.
龙门石窟     
核心价值概述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始建于北魏(493年),属于大型露天不可移动的石灰岩质石窟寺遗址.遗产面积331公顷,缓冲区面积711公顷,合计1042公顷.现有洞窟2300余个,碑刻题记2800块,佛塔60余座,造像近11万尊.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19,(12)
<正>青州龙兴寺遗址窖藏佛教造像的出土先后被评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在新版的中国美术史教材中,也将其中最精彩的造像列为中国雕塑的代表作,(1)考古、艺术价值举世公认。这批造像是迄今为止国内出土贴金彩绘保存最为完整的一批,它的出现改变了曾以为古人以不敷色石雕为美的错误认知。造像上的贴金彩绘纹饰承载着大量重要的考古、科学、艺术等方面的信息,是珍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7.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口,距市区十三公里,是我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雕刻艺术宝库之一。也是洛阳的天然门户。春秋、战国时代,龙门有“阙塞”之称。东汉时,又有“龙门”、“伊阙”之称。不过,北魏时习惯上称伊阙,隋唐以后则叫它龙门了。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居洛十八年,经常住在龙门东山的香山寺里。他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  相似文献   

18.
此文通过探讨早年从北方黄河沿岸某地流失的五重宝塔的佛像不同属性,认为五重宝塔的毗卢遮那佛具有显现的十方三世诸佛的功能,在五重宝塔中赋予了法身舍利的永恒、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
刘友恒 《文物春秋》2013,(5):59-64,80
正定广惠寺华塔第三层塔心室内供奉有两尊唐代石佛造像,且均刻有铭文。本文通过对铭文的分析认为,两尊佛像应系唐代为国忌行香而造。有明确纪年的此类佛像存世者甚少,这两尊佛像虽残缺不全,但依然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0.
龙门石窟近期清理出的唐代窟龛造像及遗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石窟于1990年第四季度在宾阳洞区进行维修、加固施工过程中,拆除了原宾阳洞前的木构房屋,清理出一批压在原房基下的唐代、主要是高宗时期的窟龛造像及遗物。窟龛包括1个中型洞、1个中小型洞和大小像龛106个(空龛不计)。遗物有较完整的龛像2件、残圆雕佛像2件(龛像碎片不计)、刻经残碑石2块及大型青石碑座1件。被清理出的窟龛位于宾阳北洞前下方的摩崖岩壁上,并由此略向北延伸。总长度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