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一、前言 1929年11月,马衡教授、常惠先生和我调查了河北省易县境内的燕下都遗迹,1930年春又发掘了故城外老姥台。 1957年、1958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局先后组织文物工作队在此进行勘察,对这一重要文化遗迹有厂进一步的全面了解。1961年3月,国务院把它列为第一批全国重  相似文献   

2.
傅振伦字维本,1906年9月25日生于今河北省新河县一农民之家。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理科,二年后转入文科,1929年夏在史学系毕业后,受聘为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去助教,从马衡教授研究金石考古,曾参加易县燕下都发掘工作。先生一生从事教学、科研、编译工作,历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员(1934年~1940年),兼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史地系讲师、北京古迹古物评鉴委员会委员。抗战时期,曾任国史馆筹备委员会编辑干事、三民主义丛书编纂、兼白沙女子师范学院史地系及文化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教授。1944年任北碚修志委员会副主任  相似文献   

3.
《文物》1958,(2)
易县人民委员会为了总结去年文物工作经验,作好今后农业大生产中的文物保护工作,自一月十六——十八日召开全县文物工作会议。出席各乡、村党支部书记,村、社主任和积极分子等共五十二人,正在易县进行考古的燕下都考古工作队的同志,也参加了会议。大会由副县长主持,文化科科长作了易县文物工作的报告。报告中,首先肯定去年全县文物工作的成就,随即向到会代表讲解了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出易县燕下都遗址和清西陵在祖国历史文化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燕下都第23号遗址出土一批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3年4月,易县百福公社东斗城大队第五生产队,在燕下都第23号遗址南部挖沟时,挖出铜戈一百余件。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燕下都工作站闻讯后,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共收集铜戈一百零八件,铁锄、铁镰、铁削各一件。为了弄清这批铜戈出土的层位关系,我们对铜戈出土地点进行了发掘(图一)。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容城县白龙遗址试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正> 1986年秋季,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及有关各县文物管理所联合组成“保北考古队”,在保定以北地区的徐水、定兴、涞水、安新、容城五县进行了考古调查与试掘。田野工作到1987年7月结束,获得了一批不同时期和不同考古学文化的考古资料。本简报只报道容城县白龙遗址的试掘情况,其它遗址的工作情况将另文发表。  相似文献   

6.
<正>燕下都遗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东南,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对燕下都进行了考古发掘,逐渐还原了这座古城的整体风貌。遗址呈长方形,布局清晰,宏伟规整,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4~6公里,占地约3500万平方米。遗址内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建筑构件、铁器、铜器、金银器等,为我们科学严谨地认识燕国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同时,考古人员还在燕下都城址范围内和城外  相似文献   

7.
林林 《东方收藏》2020,(2):18-21
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东南,是一座集手工业、城市建设、贸易于一身的军事重镇。遗址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是现存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该遗址除出土有大量精美的仿铜陶礼器、建筑构件、铁工具、金银器外,还出土了大量兵器,如带铭铜戈、铜剑、铜矛、铁胄、铁矛、铁鐏、铁镦等,是研究燕国历史、政治、军事、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现将燕下都遗址出土兵器中的精品介绍如下,以供读者鉴赏。  相似文献   

8.
<正>1977年6月29日,我从河北省保定地区易县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调到易县文化局当干事,1978年底被提升为副局长。刚调到文化局时,局领导决定让我分管文物,以干事身份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易县清西陵文物保管所去主持全面工作。  相似文献   

9.
1973年4月河北易县燕下都第23号遗址出土了一批铜戈,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已有报告发表于《文物》杂志(1982年第8期,第42—50页)。其中21:95号戈和21:107号戈铭文基本相同,原报告统释为:“九年将军张二月?宫戊六?”,对铭文内容未作任何探讨。笔者认为,该释文对几个关键字的考释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又一隋碑傅振伦《文物春秋》1996年2期载河北省现有隋碑4通。今检阅1930年《地学杂志》18卷4期拙作《易县燕下都考古记》中还载解村镇国寺亦有开皇十一年马长和等造像记,其文曰:大隋国开皇十一年,易州易县固安凌云乡民,以地居番首,北与沙莫(漠)...  相似文献   

11.
<正> 燕下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其遗址在今河北省易县县城东南5公里处。自20世纪初以来,这里发掘出土了大量瓦当,其纹饰之多样、工艺之精美、内涵之丰富为列国瓦当所不及,是研究燕文化的重要实物。燕下都的瓦当大约从春秋早期开始使用,直到秦王政灭燕,持续了近500年。据燕  相似文献   

12.
三道沟遗址位于凉城县厢黄地乡三道沟村北约1.5公里处,曾被称为马鞍桥山遗址①.遗址地处山地南麓缓坡上.1988年9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试掘,揭露面积100平方米(图一),另外清理房址和墓葬各1座.此将试掘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2002年春,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与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香港西贡沙下遗址DI区进行考古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发掘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和宋代文化层,清理了石器制作场、墓葬、灰坑及柱洞等遗迹,出土大量石制品和陶器,还有少量汉、宋、明、清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为研究香港及珠江三角洲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序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文物》1952,(2)
長沙、南昌市郊區大批歷史文物出土以後,湖南、江西省文物管理機關在文物的發掘和管理上都存在着嚴重的缺點。長沙市郊區歷史文物很多,解放前曾大批爲美帝國主義盜走,珍貴的絹質周朝繪書即爲美國人柯克斯騙去。自一九五一年十月中旬起,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湖南省調查發掘團開始在長沙郊區進行調  相似文献   

15.
2007年7月初,兴安盟科右中旗哈尔沁附近有数十座古墓遭盗掘,墓地破坏严重.2007年7--8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兴安盟文物管理站等单位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清理发掘,出土少量陶器、石器等遗物.在发掘墓地过程中,于哈尔沁村北一较高山丘的近顶部,发现两座被盗墓者破坏的新石器时代房址,遂对该处遗址进行了清理发掘.  相似文献   

16.
旬阳县位于陕南东部,北依秦岭,南傍巴山,汉水自西向东横贯全县,是古代汉水中上游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近年来,伴随生产建设,出土了许多战国秦汉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以中原文化和秦文化为主,同时还发现了部分具有楚文化特征和少量巴蜀文化特征的遗物。现将旬阳境内出土的若干具有巴蜀文化特征的遗物简介如下,并谈一些简单地看法。1、辫索尔铜鍪旬阳境内出土的辫索尔铜鍪可分为4式: Ⅰ式1974年旬阳县成北下菜湾汉墓出土。下部残损。高约11、口径9、腹大径  相似文献   

17.
冯志军  高浩  谢园园 《东南文化》2023,(6):42-53+2+199
2019年5—9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玄武区红山南侧清理六朝至清代遗存84处。其中五座砖室墓,平面均呈“凸”字形,早年遭到盗掘,损毁严重,出土各类文物30余件(套)。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墓葬时代自东晋晚期延续至南朝中晚期。这五座墓葬的发掘为研究南京地区六朝墓葬的分布、形制和葬俗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  相似文献   

18.
绵阳崖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绵阳全市的馆藏文物大多数都是崖墓出土。许多重要文物,如汉代摇钱树、大铜马、说唱俑、六朝青瓷器等有影响的文物都是出土于汉至南北朝的崖墓中。三台郭江崖墓群1997年被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又划定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区。本人近年来一直从事地下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通过考古调查、勘探,配合生产和基建的抢救性发掘,以及打击盗掘古墓的犯罪活动等工作,认为崖墓是绵阳最重要的古代遗存。并且,崖墓的分布、墓葬结构、随葬器物等方面都有一些时代特点。本文拟就这些方面作些初步探讨,提出一些看法,不确之处,欢迎赐教。  相似文献   

19.
廊坊北旺遗址发掘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北旺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今永定河下游平原,文化层距现地表下约8.3米。出土遗物有陶器、角器、石器和极少的骨器,另有动物骨骼、螺壳等。陶器多为夹蚌陶盆,泥质陶仅见灰陶支脚,石器不多,角器是该遗址的典型器物。陶器的器类、器形、纹饰特征与河北保定易县北福地一期文化相同或近似。  相似文献   

20.
<正>当代考古学有着文物学、社会历史学、文化学、文化遗产学乃至科技学的不同取向,这是由考古学自身的学科内涵、特性及其自身的发展逻辑所决定的。16世纪前后是考古学的早期阶段,它主要以"古物"或"文物"为发掘和研究对象,直到1764年,温克尔曼发表《古代艺术史》,主要还是以古物造型演变及其编年体系作为学术目标;19世纪中叶,汤姆森提出史前史"三个时代说",还是依据文物的质地和形态而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