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自强  蔡公明 《纵横》2012,(11):8-14
有这样一位美国人,他出生于中国杭州,说一口地道的中文,在中国生活了50年;他子承父业在中国传教、教书,一手创办了与清华齐名的燕京大学,并且担任校长达28年之久;后来他在国共两党冲突最激烈的时候出任美国驻华大使。他,就是司徒雷登。司徒雷登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相似文献   

2.
司徒雷登1876年出生于中国杭州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1905年开始在中国传教,1919年至1946年创办并任燕京大学校务长达27年之久,在旧中国的知识界是个颇有名望、受人尊敬的人物。美国政府也许正是看中了这一点,1946年7月,司徒雷登以70高龄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在3年的大使生涯中,他忠实地执行了美国政府的对华政  相似文献   

3.
司徒雷登(1876-1962),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外交官、教育家。1919年起任燕京大学校长、校务长。1946年任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8月离开中国。他在《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回忆录》中特辟一章,点评民国的显贵们。通过他的眼睛,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中国上层的各类景象。  相似文献   

4.
<正>1876年的一个夏日,一个名叫司徒雷登的美国男孩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座寓所中。此后,这位美国人在中国生活了整整五十年,他曾是传教士,曾是著名学府燕京大学的创办者,还曾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他在中国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却也因此而饱受争议。有人说,司徒雷登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有争议的外国人。这样的观点,其实并非没有道理。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知道司徒雷登这个名字,是通过毛泽东的一篇文章《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曾被选入中国内  相似文献   

5.
林绪武 《历史研究》2015,(2):168-182
1949年1月21日,国民政府南迁广州并通知各国驻华使团一同前往,苏联驻华大使罗申率使馆大部分人员南迁,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留在南京,其他西方国家使团纷纷仿效美国。4月中旬,周恩来派黄华去南京外事处工作,"可以作为燕京大学校友同司徒雷登进行私人接触,看看他有什么要求和愿望。"①25日,黄华到达南京。南京商谈,即是指1949年5月13日至7月25日期间,中国共产党代表黄华与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进行的私人接触,5月13日、6月6日、6月28日、7月25日,两人共会面商谈四次。8月2日,司徒雷登飞离南京。  相似文献   

6.
张哲荪 《文史精华》2009,(10):39-47
近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两件关于燕京大学的大事,也是关于司徒雷登的大事。一件是2008年11月17日燕京大学首任校长司徒雷登的骨灰安放于杭州半山安贤园;事隔153天。2009年4月18日,燕京大学建校9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大学办公楼举行。  相似文献   

7.
司徒雷登“魂归”杭州城,折射出中国开放的气度与胸怀司徒雷登这个名字,因为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而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当时在美国驻华大使任上的他,奉命于1949年8月2日离华返美,时隔59年之后,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在美国相关人员的护送下,安葬在他的出生地,中国杭州的安贤陵园,并将他在杭州的故居,修缮一新,辟为“名人纪念馆”,了却这位既是美国人又是杭州荣誉市民魂归故里的心愿。对杭州“名人纪念馆”来说,亦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8.
周利成 《世纪》2020,(2):66-68
1946年7月,在美国特使马歇尔的推荐下,美国总统杜鲁门任命司徒雷登为美国新任驻华大使。同年10月18日至20日,应杭州市长周象贤的邀请,司徒雷登重回阔别已久的故乡杭州。重回杭州为亲人扫墓司徒雷登的父母均为美国在华传教士。1876年,他出生于杭州,从童年时代到做传教士,在这里生活了14年。他的乳母是一位本土妇女,因此,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杭州方言。  相似文献   

9.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大势已去的国民党逃之夭夭。作为中国共产党支持者的苏联使馆已在此前随国民党政府南迁广州,而与共产党为敌的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使馆却留在南京未动。这一颇为出人意料的局面所以出现,与时任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有关,中美关系史上的特殊一页由此衍生。‘坐着不动”乃有所图早在1949年初继辽沈。淮海、平津战役之后,中共军队进逼强管之末的南京,司徒雷登就在着手考虑美国使馆的去留。当时国民党政府准备南迁,司徒雷登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个方案:1.随迁广州;2.按兵不动;3.召回华盛顿述职…  相似文献   

10.
司徒雷登说,傅泾波之于我,就像是我的儿子、同伴、秘书和联络官。我所以能取得的一些成就,应该归功于他。司徒雷登逝世后,傅泾波挽之以联,其上联谓之:数十年耳提面命,形影相随,侍药意未周,一朝驭驾西方,能不锥心泣血泪。作为燕京大学毕业生,贺宝善多次走进当事人家中,探究两人的友谊渊源,深入解读司徒雷登与中国文化以及政治纠葛,向读者历数"我所知道的司徒雷登和傅泾波"。  相似文献   

11.
正燕京大学是美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一所著名的综合大学,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是该校首任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占领了北平,高校纷纷南迁,而燕京大学一度以独特的"孤岛"方式保留下来。燕京大学的外籍教师居多,他们中的斯诺、林迈可、班威廉、夏仁德、赖朴吾等人,利用欧美等外籍教师享有治外法权的特殊身份,支持中国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正北京大学今校址原为燕京大学校址。燕京大学,它本是一所教会学校,校务由美国人司徒雷登一人主持。一次,司徒雷登先生设宴招待新同事。席间,他问诸人对学校的印象。在座的钱穆先生说:"本以为燕大乃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来后大感不然。入校门即见‘M’楼,‘S’楼,‘贝公’楼等等,看不见丝毫中国化。建议宜改为中国名称才是。"司徒雷登先生接受了这个建议,立即召开  相似文献   

13.
正燕京大学是美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一所著名综合大学,美国传教士司徒雷登是该校首任校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占领了北平,高校纷纷南迁,而燕京大学一度以独特的"孤岛"方式保留下来。燕京大学的外籍教师居多,他们中的斯诺、林迈可、班威廉、夏仁德、赖朴吾等人,利用外籍教师的特殊身份,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其中斯诺、赖朴吾的骨灰就安葬在未名湖畔,长眠于他们魂牵梦绕的"燕园"。  相似文献   

14.
不受美国诱惑“孙立人冤案”一冤到底这还得从1949年初说起。国民政府从南京逃亡广州。号称友邦的美国,那时的驻华大使是司徒雷登。按常理“,友好的”的国民政府既然“南迁“”,友好的”大使应随之跟进,可是司徒雷登拒绝南往。司徒雷登生在中国的杭州,传教于中国的许多大中城市  相似文献   

15.
陈懋恒是宣统帝师陈宝琛的侄女,她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以奇才侠骨“镇”住了校长司徒雷登;史学大家顾颉刚称她为“一代才女”,发愿将一生学术衣钵留传与她;陈懋恒力作《中国上古史演义》一书,由顾颉刚作序。此书再版九次,  相似文献   

16.
杭州半山的安贤园墓地,寂静得只有虫呜鸟叫声。 6月的风轻轻拂过一块八成新的墓地,碑上刻着寥寥数字“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相似文献   

17.
罗义贤 《纵横》2009,(1):43-45
燕京大学是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代名校。“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占领了华北,司徒雷登为给沦陷区的学生“免受奴化教育提供一片绿洲”,决定将燕京大学留在沦陷的华北,利用了燕大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艰难办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这里提到的“孤岛时期”,是指燕大师生对日本占领下燕京大学办学期间的戏称。  相似文献   

18.
于英红 《炎黄春秋》2014,(12):58-64
关于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对中美关系所起的作用,通常认为他是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执行人之一,帮助蒋介石打内战,与中国共产党结怨,从而为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恶化埋下了伏笔。实际上,抗战后期,美国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共是中国未来政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中共也积累起比较正面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在本馆所藏国民政府教育部档案中,有一封教育部长朱家骅在1946年10月间复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函稿之中英文本,朱家骅在此函稿中对司徒雷登请其为在华各教会大学因经费困难赴美募捐事给予证明作了答复,文中并谈及了他个人对外国教会大学作用及中外教育文化交流的评价,可供研究这一专题之参考,特选出公布于后。文中括号内文字系原稿所有后被作者删节及修改者,为提供研究比较,特一并保留公布。  相似文献   

20.
<正>1948年3月底,国民党召开行宪国民大会,选举总统、副总统,蒋介石曾拟退出竞选,推荐胡适为总统候选人。蒋介石长期追求权力,他为何在此时有此考虑?关于此事,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曾向国务卿马歇尔报告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