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面对批判遗产学的兴起,跨文化反思与本土意义重构成为遗产领域的重要课题。这方面,话语分析大有可为。对历史文本的话语分析,可以挖掘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以衢州三部方志中的"文昌殿"书写个案,从遗产的物质性、文化肌理、当下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凸显出中国本土的文化遗产观、历史思维与意义生发方式。本土传统对文化遗产的思考才是根本,跨文化借鉴不能以忽视本土观念为代价。面对被全球化了的"遗产热",跨文化对话才是我们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回顾了"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在文化遗产维度的知识生产过程与特点.作为一个仍然处于定义过程中的文化遗产知识体系,海上丝绸之路受到历史研究领域丝绸之路概念体系的塑造,并与现实中世界遗产层面的实践操作以及由于地缘背景原因导致的认知差异互相影响.一个文化遗产概念的塑造不仅是一个学术过程,更是文化系统在知识领域构建话语权的过程."海上丝绸之路"概念的界定,是国家文化遗产实践者在国际层面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表达.海上丝绸之路不应是一个"给定"的概念,其价值在于不断对它进行知识探求乃至对其进行定义和再定义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东亚区域意识的源流、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近代以前,东亚地区存在独特的国际关系秩序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同西亚、北非、南亚、中美洲一样,是世界最重要的文明地区之一,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区域意识的产生离不开它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地理环境。就东亚地区的国家关系而言,中、日、韩三国关系极为密切,探讨区域意识的源流与发展,是理解东亚文明的关键。经过千百年曲折发展之后,东亚区域意识又焕发青春,显示出勃勃生机。东亚区域意识正同其日益崛起的经济一样,影响卓然可见。从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来看,东亚区域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是东亚地区从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的历史性跨越,有利于推动本地区各国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4.
《风景名胜》2009,(5):36-41
大地震带给我们的创伤正慢慢被爱与希望抚平。在重整山河、重建家园的同时,一项全新的规划正在展开——抢救震区文化遗产。全面恢复观光旅游。国家文物局将都江堰的修复,作为第一个启动的灾后文物保护工程。都江堰加速推进景区景点恢复重建,震后新目标是建成国际旅游目的地。  相似文献   

5.
潘晟 《沧桑》2015,(2):100-103
本文通过对当代史学研究脉络的扼要把握,指出知识史作为旧论题随着学术思潮的演变而发生了新的转变,国内学术界对此已经做出了积极的响应,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可以将知识史作为探讨社会变迁的一种手段或分析工具,充分发挥其方法论意义和价值,从"知识—社会"的角度展开深入的具体研究,为史学界注入新活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利用CiteSpace的数据分析功能,以中国知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的文献为输入数据,构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词共现、作者合作、机构合作等知识图谱并进行可视化分析,挖掘河南非物质文件遗产研究的现状、热点、主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信息。通过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研究者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了更直观的了解,能为后续研究提供切实科学的参照。  相似文献   

7.
从专家术语系统的社会化到常人经验的内化,是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进行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信息技术自然化的进程。正是通过知识的扩散,专业知识内部与外部边界模糊乃至相互渗透,信息技术进入到常人经验的结构框架之中。日常生活的即时性与现实性,给予了信息技术不言自明的身份,使其变得越来越习焉不察,日常生活熨平了常人对信息技术的不信任。知识的扩散为揭示信息技术自然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思路,它揭示出信息技术自然化的核心机制在于常人经验的内化。常人的经验知识与专家系统知识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进程。  相似文献   

8.
张耀元 《神州》2013,(7):252-252
我们也许带着赞扬和批判的态度来评论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这本书。但是苏力在该书的论证和批判方法是值得肯定的;尤其通过对当今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的体验和感受,我们也许从某种程度上"能理解或者已经理解了中国农村社会或乡土中的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基本内涵",但这并不能说我们是保守或激进;然而它至少给了我们另一个视角反思我国的法治建设之路,给了我们法律思想上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江帆 《民俗研究》2023,(3):97-103+159
本土故事是依附特定区域的自然生境与社会生境产生并承传的,具有“在地”“在场”的可感性。本土故事以其保留的原生地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别一种”感知地方、建构知识、思想与智慧的可能。与通识意义上的现代叙事比较,本土故事的价值与魅力在于能够导引我们进入具体的生活世界,进而从故事中的“地方”镜像发现“故事里的中国”,建立起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文化链接。随着新的地缘文化审视与研究的展开,对本土故事的概念及其内涵应重新审视并理性认知,基于这一视域,本土故事或可再次将“地方”照亮,成为理解“地方”乃至现代中国的切入点,而“故事里的中国”也将成为极富现代意味的“时尚”表述。  相似文献   

10.
1919年发生在中国的五四运动和韩国的三一运动,掀开了中国和韩国民族独立解放运动的新篇章,是半殖民地的中国和殖民地的韩国为争取实现完全的民族独立自由和国家自主发展的共同呐喊。五四运动和三一运动为中韩近代历史承上启下之转折点,其上承近代以来中韩对外屈辱之历史记忆,下启其后中韩对外奋力抗争之历史浪潮,从而成为中韩近代史演进的标志性转折,并深刻影响到亚洲乃至世界殖民地国家的反帝反殖运动,虽已历百年时光,但至今我们仍可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历史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is teaching exercise for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and sensitivity to, issues in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ddresses the significance attached to cultural icons associated with the past. The exercise uses representative places from the non‐indigenous Australian historical landscape as cultural analogues to introduce non‐indigenous Australian students to issues of indigenous cultural heritage. Assessment of student response suggests that the exercise serves its purpose in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both issues of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difficulties in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东亚:文化建设与文化交流”是由北京大学与澳门理工学院共同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探讨东亚地区在全球化大潮之下,如何理性地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有效应对外来挑战,把握文化建设的主动权,促进东亚国家的文化交往与文化繁荣。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国际关系与东亚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播、东亚文化建设、“东亚意识”与华人社会文化倾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文物古迹是过去文化的载体,文化既是不同人们共同体在特定时空中适应环境与社会的结晶,也是人类曾经的生存可能性的记录,因此,文化遗产是发展的智慧资源而非包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文物与文化遗产及其价值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拓展和提高的过程,经历了由古玩、文物到全民性的文化遗产自觉的演变。正确认识和处理不同文化及历史文化遗产,既是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发展过程中无法避开的选择,也是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古今中外文化大会面时代人类和谐共处、共同繁荣的前提性要求。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台湾地区通过完善制度、健全机构、加强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推动公众积极参与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在大遗址保护与开发领域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卑南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在制订保护规划、强化公众遗产保护意识、建立遗址文化公园并重视经营管理与宣传、加强学术研究、积极培养人才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大陆大遗址保护与开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泰山为例,通过对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系统的主要构成因素及其内部结构。依据因子的特征值,吸引力因素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核心吸引力因素决定着文化遗产旅游吸引力的性质。遗产类资源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系统,旅游吸引力系统的构成因素只是整体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但代表了旅游者感知的文化遗产特征,发展旅游应注意开发项目与吸引力系统特性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The ‘African Cultural Heritage and Landscape Database’ project, initiated and directed by the senior author and administered by Aluka (www.aluka.org), is aimed at the creation of a digital library of spatial and non-spatial materials relating to cultural heritage sites in Africa. The archaeological site of Wonderwerk Cave (South Africa) is one of the 19 sites documented to date using laser scanning, conventional survey, digital photogrammetry and 3D modelling. To date, it is one of the few archaeological caves worldwide to be fully scanne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fferent uses to which the spatial data derived from this cave have been, or will be, put – for historical and educational purposes,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ite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7.
“花儿”艺术源远流长,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花儿会”反映了所传唱地区的文化、历史,也是当地的特色民俗之一,不仅具有很高文学、音乐、历史、文化价值,也有很高的社会价值以及作为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种古老的艺术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严重萎缩。本文通过对“花儿”在当地居民中传承现状、保护措施、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实践调研,结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对旅游业发展与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之关系作出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以实景舞台剧、艺术博物馆等旅游开发模式来加强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8.
作为南京城市文化代名词的六朝文化,实质是一种非物质精神文化。地方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设上应该把握非物质精神文化的特点,发挥文化想象,将六朝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到城市文化建设中去,通过媒体、教育等精神文化部门,将主要存于文学、艺术以及历史文献中的六朝精神文化整合到地方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使六朝精神文化成为具有再生意义和实践功能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Digital technology has changed our approaches to cultural heritage documentation radically and promises to continue to bring rapid changes. Photographic and non-photographic (graphic) documentation tools are merging in one process, in which digital photographic technology is the main base. Due to digital technology, there is an increasing gap between specialist technicians and non-technical users involved in heritage documentation. 3D approaches are still not popular among users in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in order to build a bridge between the specialist and non-technical users, a dialogue between them needs to be developed, not only to discuss issues of data precision and 3D accuracy, but also visualization production systems, which can now easily be achieved by modern digital photographic technology.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cultural heritage documentation methods and survey techniques currently available, focusing on the needs and requirements of non-technical users of heritage documentation. It attempts to clarify some new aspects in cultural heritage documentation an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current technology. The paper undertakes 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th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digital methods in documentation — and examines issues such as quality, accuracy, time, costs and specific skills required — from pre-electronic techniques (hand measurement) to 3D laser scanning, which today represents the most advanced technology available for measuring and documenting objects, structures and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20.
进入"十二五"后,文物保护领域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其中,科学和技术成果转化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大热点问题。目前,由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的特殊性和相关领域科技事业发展的阶段性,文化遗产保护科技供给与需求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针对这种状况,国家应建立激励评价体制,促进文博系统内外的合作,保证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