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月革命后,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史学界普遍称他们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为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己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笔者认为,把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称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是不科学的,应该称他们是“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2.
李靖炎 《炎黄春秋》2005,(12):57-62
一、科技知识分子与作为雇佣劳动者的科技知 识分子阶层 科技知识分子,狭义地说,指的是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科技知识, 并深入地加以发展(科学家)、加以应用(各类技术专家,包括医护 人员)、或加以普及(教师等)的人;但是在今天,实际上还应包括那 些掌握了大量科技知识,并用以进行各种管理工作和其他工作的人。  相似文献   

3.
孙浩 《中国钱币》2006,(4):68-70
收藏与鉴赏是门分不开的学问,也没有国籍与年代的区分;中华文物有悠久的历史及精湛的工艺,钞币是文物之一,因此外籍人士喜爱中国钱币,或本土人士收藏外国钱币也就不足为奇了。清末时西力东渐,往来日益频繁,在来华的西洋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者颇众,以下介绍在收藏及研究中国货币较知名的十位,这些都是曾对中国钱币有发表过文字论述或出版书籍者。由于以往外籍人士在华者常入境随俗依中国姓氏取名,故佘德、伟烈亚力、马士、骆仁廷、邱文明等均系见诸资料或档案记载之译名。佘德(Schjoth,Frederik),挪威人,约在1866年赴华,1876年派任中国海关…  相似文献   

4.
1949年暑假,武汉大学学生宿舍有一半空无一人,有毕业离校者,有参加革命工作者,有去台港或国外者.但未几即为南下工作队住满.南下工作队为平津各大学学生所组成,有刚毕业者,尚未毕业者.此工作队隶属于第四野战军,约四五百人,女生多于男生,身体均健壮.  相似文献   

5.
胡适曾是青年毛泽东的"楷模" 胡适1917年7月自美国返回,9月到北京大学任 教;此年8月,毛泽东应在北大任教的杨昌济(即毛泽 东的岳父)之召到北京,入北大图书馆工作,同时旁 听胡适的课,成为胡适的学生。 在一个现代社会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使命应 该是文化的承传者和创造者,同时又是现实的批判 者。这种现代使命建构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基本人 格。胡适的"民主感情",尤其是他对待传统文化、封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成型时期,海外不少学将以陈独秀、胡适等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称为近代中国的第二代(辛亥革命时期的知识分子称为第一代)知识分子。五四时期新一代知识分子群体是汇合着全国各地化精英的结合体,而皖籍知识分子在这个群体中显  相似文献   

7.
(一)读者小組: (1)組織的原則——我們是讀者小組,而不是讀書小組。根據文化程度,自願組成,每组五人到十人,超過十人即再分組。讀者的學習時間,爱好、進度、性質,都不一樣,小组是为適應各種不同條件而組成的,組員百分之百是工厂中的工人同志,其他机关工作人員雖也要求,但我們没有許多  相似文献   

8.
林房雄是日本现代著名的小说家兼评论家。早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他的普罗文学创作就已经被介绍到中国。日本发动侵略上海的八一三事变时,林房雄作为随军特派记者来到上海战地,以充满对“支那”嫌恶的笔触写下了战地报告文学《战争的侧影》。北京、上海等地相继沦陷之后,他作为日本文学报国会派遣的“文化使节”,多次往来日占区,参加这里的文学活动,频频发表意在指导中国文学运动的文章。战后,林房雄发表文章为侵略战争翻案,在日本舆论界、文化界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侵华时期,林房雄的言论对台湾和中国大陆沦陷区都产生过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为军国主义御用文人,林房雄的文化殖民活动招致国统区和部分沦陷区知识分子的批判,也受到沦陷区部分人的附和与吹捧。林房雄所描述的“他者”形象,为沦陷区某些文人接受,从而使林房雄的“他者像”与沦陷区某些文人的“自画像”达成“同谋”(或日“共犯”)关系。对中国的蔑视和贬抑态度是贯穿林房雄思想始终的中国(人)观,在他这个没有他者和外部存在的世界里,不断生产的只能是关于“日本”、“日本人”的民族统一性的话语叙述。  相似文献   

9.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文化革新派,他提倡白话文,以便于推广普及教育,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他曾到香港,并获香港大学颁授博士学位,港大亦有意聘他前来任教。胡适在香港及广州所受到的待遇  相似文献   

10.
邹永红 《文史月刊》2012,(Z3):183-184
文化缺省(cultural default)是指具有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shared background knowledge)或语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的语言交际者之间为提高交际效率而将对双方来说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部分文化信息省去的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交际现象。正确处理汉荚双语转换过程中的这种现象对帮助英语读者尽可能准确理解源文意图或者是传播中国文化无疑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讨论了汉英双语转换中的对于文化缺省现象的几种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1.
市县志人物名表是人物志乃至整部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与"录"有明显的体裁区别,应称之为"人物名表"而不是"人物名录"或"人名表"等;收载人物以本籍人在外市(地)师级以上领导干部、副教授以上知识分子、本地域高级知识分子、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为基本类项,同时结合本地实际与首轮志书状况适当选择其他类项;表格根据表主题及内容确定七八个栏目为宜;编写时明确人物收载标准、确定栏目内容、下功夫征集资料、以生年排序、克服文字记述错误等。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作为具有鲜明社会标志的文化群体,崛起于神州大地,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意义重大和影响深远的。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释史》中指出,“士”源于“史”,其遥远的祖型,即是原始氏族社会从事占卜记事的人员。这是非常精辟的。笔者认为:“‘巫、史’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原始形态,在他们身上潜藏着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某些基本品质,对中国早期文化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但他们毕竟还算不上真正的、成熟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还揉杂着相当浓厚的虚妄成分,他们还缺乏自由从事文化创造的身分和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具备了真正成熟的知识分子特征的,当推春秋战国时代的“士”阶层。  相似文献   

13.
边缘人 《民俗研究》2000,(3):166-168
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上、中、下三层文化构成的。所谓上层文化是指居于社会上层的知识分子创造的高雅文化;所谓中层文化是指知识分子创造的通俗文化;所谓下层文化是指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民众创造的民间文化。前二种文化主要是以书面的形式流传于世;后一种文化则以口传的方式流传于民众之中。民间故事就是后一种下层文化(一日民间文化)中流传广泛、生命力旺盛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14.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沙皇俄国攫取了在我国东北建筑和经营中东铁路的特权。从此开始,特别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一大批俄国人,其中包括有贵族、官僚、反动军官、地主资本家等亡命者,潮水般地涌入哈尔滨。同这个流亡者群同步进入哈尔滨的,还包括一些成分复杂、观点各异、派别不同以及操不同职业的知识分子。从本世纪初到五十  相似文献   

15.
(一)二十世纪初年出现的立宪运动不仅是清末政治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与辛亥革命的爆发、胜利和失败,乃至民国初年的阶级斗争形势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然而,对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在“文化革命”前的十七年中,并不为中国近代史研究者所重视。发表的专题论文总计不过七、八篇,有关的大量的观点都是夹杂  相似文献   

16.
李钧 《炎黄春秋》2010,(9):78-80
与王学典此前出版的《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二十世纪中国史学评论》和《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等著作相比,这部《思想史上的新启蒙时代:黎澍及其探索的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4月)可能算不上他的代表作,但注定会赢得更多人的共鸣与更持久的关注,因为这部专题文集聚焦黎澍这样一个箭垛式人物,揭橥有关八十年代的星束式问题,清理正在被遮蔽的史实,引领人们重返八十年代现场,理解新启蒙精神的本质和意义,对后学者承继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传统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17.
记张星烺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星烺 (1883—1951) 先生,字亮尘,江苏泗阳人,祖辈务农,至其父张相文 (1867—1933) 始自学成为中国现代地理学的先驱人物。1909年,张相文创建了“中国地学会”,以后终身任会长,主编中国《地学杂志》,和世界各大国地学或地理学会交流,广交中西学者、开展学术活动、旨在“地学救国”,辛亥革命时,又积极参与策划滦州起义。故张星烺实出身于一爱国知识分子家庭,幼时从父亲、师长学习中国经典史籍,得到了一定的知识和品德培养,后随其父入南洋公学又转读于北洋大学堂。1906年被选派公费留美,190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化学系,同年转柏林大学从名师EAil Abderhalden教授学生理化学,研究多  相似文献   

18.
正一般中国学者会认为德国对二战历史的反省彻底而又没有任何遗留,但事实上德国人的反省不是这样简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26年前,当德国统一时,大概没有多少人能预料到东、西德在反省希特勒第三帝国的问题上会出现明显的区别。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西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个成功面对第三帝国历史的国家,它的精英阶层包括知识分子,都以为东德(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民众  相似文献   

19.
岳永逸 《民俗研究》2002,16(1):176-183
中国民俗志的写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是有条不紊、有规律可循的,它与同时期的中国民俗学的教科书采取了同一体系,一般都是物质民俗、精神民俗、岁时节令、人生仪礼等及其细目的罗列铺陈。除了条目的顺序不同或根据当地资料的多少,每个条目内容的详略程度不同之外,不同时期出版的不同地方的不同人编撰的民俗志在这些条目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这应当算是这些年来中国民俗志写作的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20.
赵双战  赵林娟 《文博》2005,(3):84-88
牙刷,今天几乎大多数人每日必用。我国已规定每年9月20日为全国爱牙日。根据1989年全国第一个爱牙日的调查,当时不刷牙的人约占70%。刷牙在城市及文化发达地区较普及,在文化落后及偏远山区,几乎95%的人不刷牙。1995年全国调查时不刷牙者约占28%,2003年调查时约占15%。从以上调查不难看出:随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