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博》2017,(2)
<正>19世纪末叶开始至20世纪初期,在中国成为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对象的同时,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的学者纷纷组成探险队或考古队,在帝国主义势力的保护之下进入我国边疆地区,从事各种考察活动,发现大量古代遗迹,同时也将许多珍贵文物掠夺至海外,到今天仍未回到祖国。外国学者的这一类探险和考古活动,对当时尚处于封闭的、极端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的中国,特别是对当时无论从理论还是方法上都难以突破旧的一套,无  相似文献   

2.
姜椿芳被一些同志称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在中国出版界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的狄德罗”。  相似文献   

3.
孙云球(1630—1662),字文玉、泗滨,吴江七都人,明末清初光学仪器制造家和奠基人。他是中国民间最早制造望远镜的,还研制出察微镜、放光镜、夜明镜等70余种光学仪器,并总结制镜经验,写成《镜史》一书,在中国乃至世界光学仪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明末清初科学巨人”。  相似文献   

4.
容闳(1828-1912),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南屏镇(今属珠海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5.
谢撼澜 《文史春秋》2003,(11):17-18
容闳(1828年—1912年),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南屏镇(今属珠海)人。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奠基人。容闳降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成长在清王朝走向衰败的时代,自小目睹了殖民者践踏南中国的侵略罪行。初谙人世的时候,他不再走传统的封建科举仕途,先后就读于澳门英国人古特拉富夫人所办的教会小学和香港玛礼逊教会学校。1847年,主持玛礼逊学校校务的美国教士勃朗因病归国,容闳欣然同往,入麻省孟松学校。1850年考入耶鲁大学,加入美国国籍。1854年以优异的成绩取得学士学位。他从小接受西方教育,脑海里深深地打上了西…  相似文献   

6.
伍献文(1900——1985)。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科院水生物研究所所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常委,九三学社武汉市委主任委员。伍献文先生与陈丕显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有过工作上的联系。当时伍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兼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主任,大部分时间在江苏省无锡市工作,又是无锡市人民代表。而陈买显同志时任江苏省苏南行署党委书记,所以时有接触。粉碎四人帮以后,陈丕显同志来湖北省主持工作,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伍献文先生是湖北省政协副主席,后又当选为省人大副主任,工作上的联系就更为频繁。1970年底长江葛…  相似文献   

7.
胡经甫,原名胡宗权,笔名胡烈,广东三水人。其父胡松圃因不满于旧式家庭,在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后便“闯荡江湖”,到外地谋生,先后在厦门、上海、苏州等地任教。1896年,胡经甫出生于上海,次年其父任苏州省立高等学堂英文总教习,全家迁到苏州,胡经甫便在苏州长大。  相似文献   

8.
熊毅(1910-1985),又名熊其毅,贵阳人。研究员、中科院学部委员(中科院院士前身)、中国著名的土壤学家。  相似文献   

9.
《科学家》2015,(1)
<正>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大会,隆重表彰研制"两弹一星"的功臣,23位科学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熟悉这些科学家经历的人会不约而同地想起一个人,因为这23位科学家中有9人是他的学生,有2人是他的学生的学生,还有2人的事业也与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叶企孙,中国科学界的元老之一,  相似文献   

10.
正熊毅(1910—1985年),又名熊其毅。父亲熊继成是早年留学日本的农学家,1911年回国,曾任贵州农业学校校长、农场场长、贵州省垦植局长、蚕桑局长、贵州省农会会长等职。熊毅1910年4月13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随父回国后在贵阳生活学习,1925年毕业于贵州省立一中。因父亲病故,熊毅到北平投靠舅父姚华(贵阳籍著名书画家),并考进北平大学农学院预科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陈体诚,字子博,福建省福州市人,生于1893年。早年毕业于福建高等学堂,后入上海交通部工业专业学校(交通大学前身),主修土木工程,1915年毕业,名列第二,被授予工学士学位。经交通部保送赴美留学,得卡内基基金会资助,专攻桥梁土木工程,并在美国桥梁公司实习三年,公司对他的语言及专业操作能力给予好评,而他也由此掌握了许多实践知识。留学期间,与学习工程的留美同学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工程学会,被公举为首届会长。嗣后,留美同学相继学成归国,中国工程学会也迁回上海,成立总会,在各大城市设立分会,后与詹天佑创办的中华工程师学会合并,成…  相似文献   

12.
13.
1906年10月2日(阴历八月十五日),任之恭出生于山西沁源县河西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4岁考入清华,20岁留学美国,回国后历任山东大学、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西南联大无线电研究所所长。抗战胜利后,到美国从事微波波谱的研究,成为中国现代电子学的一位伟大先驱者和基奠人。 求学清华 义和团失败后,无能的清政府向八国联军赔偿了3亿美元的白银,也叫“庚子赔款”。1908年,美国在罗斯福的领导下将大部分赔款退还中国,退还的款项作为“美——中庚子赔款基金”,专用于派遣中国学生赴美接受高等教育。一年以后,作为执行这一协议的部分措施,在北京…  相似文献   

14.
正在校时诸多平平,鲜为人知。惟斯时曾两系囹圄,又一度主编《清华周刊》,或能为暌违已久之学友所忆及。多年来皆以教书为业,乏善可述,今乃忝任北京大学教席。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态耳。——王瑶1987年5月为《清华1934—1938—1988纪念刊》作  相似文献   

15.
1985年4月3日凌晨,我们尊敬的九三学社武汉分社创始人之一、九三学社第三、四、五、六、七届中央常委、九三学社第三、四届武汉分社主委、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中国鱼类学和水生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院士)、国内外著名动物学家、一级研究员伍献文先生的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在东湖之滨、珞珈山下的绿荫之中,矗立着亚洲最大的淡水  相似文献   

16.
1997年6月30日1时30分,我国当代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停止呼吸了。苏教授诞生于1909年10月4日,193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随即到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考古组工作。此后的64个春秋,他在不同的岗位上,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辛勤耕耘,贡献卓著。去世前,他还是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7.
盛志勇,著名创伤烧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0年7月生于上海,1942年毕业于上海医学院,1947年至1948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医学院外科教研室任访问学者.1952年至196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外科系副主任、副研究员,1961年任解放军总医院创伤烧伤科主任,1982年至今在解放军第304,医院工作,历任副院长、军医进修学院创伤中心主任、专家组长、烧伤研究所所长及名誉所长等职.  相似文献   

18.
王谦 《文史精华》2003,(12):37-45
郑振铎是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家、藏书家。他还是我国第一任国家文物局局长,考古学家;又是建国后惟一被中央人民政府毛泽东主席追授为“革命烈士”的著名作家。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郑振铎主要是以一代文学巨匠而著  相似文献   

19.
20.
新中国文博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王冶秋谢辰生王冶秋同志是新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1949年,他从一个党的优秀地下工作者成为主管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领导人,从此把自己后半生的全部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文博事业。建国以来,文博事业有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