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论烟草传入我国的时间及其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卫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3)
烟草是于明朝中后期传入我国的美洲作物中的一种。目前对于其传入时间和路线尚没有明晰的定论。本文排比分析了各家观点,并结合有关文献材料和考古资料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和结论。 相似文献
4.
在明清之际"戾气"的时代氛围下,士人的心理因"残"而"爆发",因"畸"而"灭亡"。明清士人普遍滋生的这种"残"与"畸"的心理疾患,最终塑造了士人"苛"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明清曲本中的俗曲、民谣、笑话、酒令、江湖方语等为对象,考察明清时期知识体系整体形貌中的一个重要面相。这种知识不仅通过流行娱乐的传播方式,也即民间诵传的接受过程,将多重因素影响下的个人知识逐步演变为民间社会的标准化知识,而且,在无意识状态下,使民间知识在传播过程中创造了自身。这种传播方式不仅规定了民间知识的形态,也规定着知识的内容。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民间娱乐的传播方式创造了民间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6.
明清之际有关宦官话题的讨论,既是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反思,也构成了对明代宦官政治,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宦官制度的集中检讨。在明朝灭亡后,人们虽然指出宦官参政的种种弊病,但“宦官亡国论”并不是当时的唯一声音,甚至难以构成主流观点,更多人并没有将明末宦官视为亡国的全部责任者。将视角扩展至有明一代,时人思考宦官政治的落脚点也不只在于其对国祚久暂之影响,而是更多关注宦官合法、长期、广泛的参政所带来的对于明代士大夫精神意气的摧折,从而使得有明一代难以建立理想的政治生态。在此基础上,王夫之、黄宗羲等人对整个中国古代宦官政治的总体检讨,是将宦官制度视为君主“以一人之疑敌天下”的必然产物,从而最终推演至对君主专制政体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烟草传入东北的途径与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烟草传入东北的途径 ,一条经由朝鲜 ,由其使臣传入 ;一条经由中国内地 :一是被俘或投附后金的明军 ,二是南部沿海地区的私相贸易 ,三是后金直接从内地获取烟草 ;最后 ,东部蒙古各部也是烟草从内地传入后金的一个中间媒体 ,传入后金的年代在天聪元年 (16 2 7年 )。 相似文献
8.
聚落形态与社会转型:明清之际韩江流域地方动乱之历史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和17世纪是华南地域社会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的转折时期,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粤闽交界的韩江流域因山贼、海盗和倭寇空前活跃而引致地方动乱的严重情势,乡村聚落形态因而发生重大变化并出现明显的军事化趋势,这一变化最终成为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经过长达一百余年的筑城建寨运动,韩江流域21个县都出现了大量的军事性城寨,而清初的迁海政策也对该地域的社会组织和聚落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复界之后粮户归宗的举措,则导致聚族而居的单姓大村的普遍出现。 相似文献
9.
清廷入主中原,对以武力抗清复明者尽屠滥杀、血腥镇压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知识阶层的思想统治和高压利诱.大体说来,明末清初知识分子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 相似文献
10.
11.
12.
本文运用大量史志文献资料,论述了在明朝政府鼓励农桑政策推动下,松江府纺织业、丝织业迅速发展,在全国处于优势产业的地位以及衣料的生产、织造与运用方面的情况。作者还详细介绍了明代松江服饰从头巾、帽子、男服装、妇女服饰以及鞋袜等几方面由俭朴到奢靡的变化过程,分析了服饰风尚变化的原因与明中后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展变化的密切关系,以及服饰风尚的变化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明初朱元璋对国之大事的社稷行礼制式,经历了由南北对峙的天、地坛分祀制到合天地为一坛的合祀制,其分、合坛的建筑布局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南京地区明早期的贵族、勋臣墓葬主要为官方营建,双层仿木结构墓葬仅出现于洪武初年,很快单层前后室砖墓成为主流。沐英家族因其特殊的地位,始终保持了横前室加并列后室的形制。太监金英墓仿帝陵采用了前、中、后三室形制,明显逾制。都城北迁之后,该地区大型砖室墓数量减少,面积也减小了许多。 相似文献
15.
16.
明代华南的渔业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双怀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3):72-79
在明代华南地区的农业生产中 ,渔业占有一定的比重。这种情况与华南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关 ,与明代华南人对渔业的重视也有较大的关系。从大量资料来看 ,明代华南的淡水养鱼业和海洋捕鱼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 ,人们对鱼类及其它水产品的认识也逐渐深化。由于渔业生产在华南经济中占有一定比重 ,故明政府在华南地区设置了一些“河泊所”,并比较注意征收渔业税 相似文献
17.
明代东南地区的海潮灾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潮灾害是古往今来危害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明代我国东南地区是海潮灾害频发的地区。海潮灾害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多发生在阳历的6月至11月间;和一般的水灾相比,海潮灾害具有突发性和狂暴性的特点,因而更容易造成大的危害。明代海潮灾害不仅吞噬大量生灵。还淹没农田。冲毁房舍。毁坏盐场。造成极大的财产损失。明代对海潮灾害的救治和防范措施有赈灾、蠲免和加固海塘以及佥补灶丁等。 相似文献
18.
王双怀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4)
明代华南地区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全国表现较为突出。本文对福建、广东、广西三布政使司的水利事业进行了全面考察,着重论述了水利发达的地区,指出水利建设的情况对农业区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原商路与商品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中期以后,在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的背景下,中原地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商道。这些商道多以开封为中心向河南各地及周边省区辐射,为中原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一时期,中原地区的商品生产有了较大增长,商业都市愈加繁荣,商业城镇不断兴起,集市贸易渐趋活跃,各地商贾纷纷前来进行交易。这其中,商道的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中原地区的许多城镇分布在商路沿线,按其类型可划分为水陆兼备型、陆路型和水路型,这又从一个侧面表明便捷的水陆交通网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西部虎患考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正刚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16(4):98-104
明末清初 ,我国西部地区自山西、陕西经四川到贵州、广西以及云南等省均发生过程度不等的虎患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本文认为 ,虎患既与人类过分开垦山地导致自然环境恶化有关 ,又与当时战乱动荡导致社会极度破败有关。康熙中叶以后 ,西部地区虎患日渐减少 ,说明人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征服了老虎 ,但也最终破坏了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