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佚名 《文史月刊》2011,(4):9-10
一、崛起的匈奴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匈奴得以再次崛起,发展得空前强大,因为部落中恰好出了个雄才大略的铁腕领袖。这人是匈奴的第二任单于挛革是冒(读"墨"音)顿。冒顿也不容易,他走上匈奴首领岗位的过程极其曲折、丑陋,充满了血腥、阴谋。话说冒顿的老爹,  相似文献   

2.
匈奴单于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匈奴政体的单于号,是匈奴政治制度的一部分,源于草原政治文化的古老传统。匈奴单于历来都有单于号,这个单于号绝不是单于本人担任单于之前的名字,而是在登上单于位之后获得的专有名号。《史记》、《汉书》中关于虚闾权渠单于之前的历任单于,所记录的都是单于号而不是名字。长期以来把头曼、冒顿等等当作名字,实是一种误会。西汉末年及新莽时期,由于匈奴国家与中原王朝之间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密切联系,造成单于名号制度发生一些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显然是源于中原王朝强大的政治作用与文化影响。东汉南单于号中包含血统世系的信息,很可能是学习汉朝庙号制度的结果。同时,南匈奴单于号也从就职时获得,改为死后获得。南匈奴单于号的这种重大变化,是南匈奴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表征。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对匈奴族人口数量研究的文章中,由于没有对匈奴族进行概念界定,导致研究结果莫衷一是。本文结合考古学和体质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来说明冒顿前期,匈奴民族的主体在构成上存在着差异,进而认为不能把匈奴族和匈奴人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4.
史籍记载,匈奴“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似乎没有文字,但可以肯定的是匈奴有自己的语言,不同于华夏,《礼记·王制》有“五方之民,语言不通,嗜欲不同”的说法,戎子驹支也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货币不通,言语不达”。匈奴语的一些词汇在两汉时期被汉语音译保存了下来,如“胡”、“单于”、“头曼”、“冒顿”、“撑梨”、“孤涂”、“若”、“阏氏”、“居次”、“屠耆”、“谷蠡”、“当户”、“且渠”、“祁连”、“稽粥”、“瓯脱”、“逗落”、“径路”、“服匿”、“比余”、“胥比”等等,两汉人还说匈奴“箕倨反言”1,成为后人…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138年,当张骞步出陇西,踏上通往西域的漫漫征程时,他肩负着联络大月氏(zhī音支)夹攻匈奴的使命。大月氏是怎样一个民族?为什么汉朝要联络他们? 大月氏是古羌族的一支,即月氏羌,原住敦煌、祁连间。王国维认为月氏就是战国时的禺氏。月氏是有名的行国,月氏人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擅长养马,历史上有“中国人众,大秦宝众,月氏马众”之说,从秦到汉初,月氏力量相当强大,控弦之士十余万,骑乘数十万匹,和东胡一起,构成对匈奴东西两翼的严重威胁。匈奴单于头曼曾以长子冒顿质于月氏。那时,月氏人自己也因此“轻匈奴”。但当冒顿继任匈奴单于以后,形势迅速变化。冒顿先破东胡,接着便派右贤王大破月氏。其时大约是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前元四年)或稍早。两年后,冒顿死,其子继位,是为老上单于。这以后,匈奴  相似文献   

6.
正古代匈奴人没有固定的住所,也不事耕种,哪里的水草适合放牧牛羊他们就迁移到哪里,过着游牧生活。当匈奴发现了中原的富庶后,就频频从北方入侵中原。中原的历代统治者也不是好惹的,从春秋一直到汉朝,匈奴对中原的侵犯常常遭到回击。匈奴历史上最强盛时期是冒顿(mòdú)单于时代——其时,刘邦与项羽打得不可开交——匈奴有冲锋陷阵的骑兵30多万。  相似文献   

7.
据古代中国史籍记载,当匈奴冒顿单于兴盛之际,曾进犯匈奴以东诸部.这些部落就是“东胡”,即“东方野人”之意。冒顿获全胜,东胡随之灭亡.部分东胡人臣服于征服者,而大部逃往后贝加尔地区,并游牧于鄂嫩河、克鲁伦河、额尔古纳河河谷及毗邻地区.这些迁徙者的历史命运后来同后贝加尔和北蒙地区是密不可分的。正是他们成了后来北蒙古诸部的骨干. 公元初数世纪,中国编年史家把东胡的直系后裔称为乌桓和鲜卑.乌桓和与它北部毗连的部分鲜卑人组成了南部群体.与匈奴人战后,该群体占据  相似文献   

8.
略论宁夏两汉墓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夏地处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台地同蒙古大漠相接壤的过渡地带,黄河纵贯其间,优越的自然条件与独特的地理环境,为人类的栖息和民族融合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场所。早在旧石器时代宁夏就有人类居住。商、周时期这里为猃狁、义渠戎、乌氏戎和朐衍戎活动地带。春秋战国为西戎与匈奴所有。春汉时期,宁夏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早组成部分,也是多民族共同聚居的地区。  相似文献   

9.
正就在战国七雄逐鹿中原之际,在北方崛起了一个强悍的民族——匈奴。当刘邦统一中原、建立汉王朝之时,冒顿单于也在北方建立起庞大的草原帝国,并就此成为汉朝最大的边患。匈奴长期逐水草而居,行踪无定,擅长骑马作战,不时南侵,即便是高明的侦察员,也很难准确掌握他们的行踪。为了对付匈奴,汉朝政府一度以和亲和通关等条件,换取边境的安宁。这种局面曾断断续续地维持了很长时间,直到汉武帝组织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击作  相似文献   

10.
秦末农民战争时期,中原地区烽火连天,北边防务基本处于崩溃、瘫痪状态.匈奴方面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之下,迅速向汉地扩张,中原地区的汉武帝在秉承汉初七十年的财富积累的基础之上,对匈奴实施了有力的回击,占据了对北方地区的统治权.在秦始皇开发北方地区的基础之上,武帝时期推行一系列措施,对北方地区进行了有效的经营,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经济及文化等诸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俊  王海 《北方文物》2018,(1):82-87
自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后,姻亲氏族与挛辊氏共同构成匈奴上层社会的主体,包括呼衍氏在内的诸多姻亲氏族处于从属地位。不过,随着统治核心挛辊氏的衰落,匈奴社会“上层建筑”结构发生变化。呼衍氏先是拥立呼韩邪单于并力排众议劝其附汉,单于最终“从其计”;此后,呼衍氏强化与挛辊氏的联姻,在现实层面上形成两者对匈奴社会的共治;东汉中期以后,北匈奴呼衍氏成为汉廷的劲敌,或许已经取代挛辊氏成为新一代的核心氏族。呼衍氏地位的演进对整个匈奴社会的变化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理应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12.
何晓清 《神州》2011,(7X):32-32
匈奴作为北方第一个游牧民族统一政权,成为了两汉时期民族政策的主要对象,匈奴的内迁在两汉呈现出阶段性演进的特征。西汉主要是战争降俘的内迁,东汉则主要是把匈奴作为臣属的安置性内迁。在内迁过程中,两汉王朝推行了因俗而治,加强监管,逐步同化等一系列政策,体现了传统华夷观的主要内容——华夷之辩,华夷一体,以夏变夷。  相似文献   

13.
闲话龟兹     
正冒顿或许至死都不会明白,他盛怒之下的一个"歇斯底里"的决定,会促成一个"伟大"的地理发现——龟兹由此浮出水面。西域,无论汉人还是匈奴人,都以为它不过是一片不毛之地,不会也不可能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更不要说是什么威胁了。而冒顿大单于下达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决定后,自己又搂着美妾喝酒去了。当他自己将这件事都忘了的时候,却不曾想到,汉朝皇帝们的目光被牵引到了这里。  相似文献   

14.
匈奴作为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存在着以"攻战为事"的战争第一的文化特点,而这样一种文化也影响了匈奴的社会伦理,政治、法律乃至于教育和社会风俗等诸多方面。匈奴的战争惯用"诱兵"之策,也通过这样的方法获得过多次战争的胜利,由于其战争第一的文化特点,匈奴也对战争本身有着与其相关的特殊信仰,他们往往认为战争的成败与天神有关。  相似文献   

15.
研究历史离不开地理,就像唱一出好戏,怎能少得了舞台。研究匈奴的历史更是需要研究其与所处的牧区的关系。以匈奴、蒙古、党项等为代表的游牧民族似乎被大多数人贴上这样几个标签:"逐水草而居"、"游离"、"迁徙"。而本文旨在以游牧者的典型代表——匈奴为例,试着碰触一下、感官一番一直以来似乎被大家忽略的游牧者的"恋土""怀旧"情怀。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自诞生起就充满了传奇的地方。公元前121年3月,在反击匈奴的军事行动中刚刚取得"河南之战"胜利的汉武帝,紧接着又发动了著名的"河西之战"。骠骑将军霍去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代是中国民族关系剧烈变化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北方边疆游牧民族持续地迁入中原,与汉族人民混合聚居,最终融入汉民族之中,促成了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的新局面。其中鲜卑族一支———吐谷浑部的西迁,不仅打通了久已中断的古丝绸之路,而且也为我们留下了优美绕耳的西行曲《阿干之歌》。鲜卑族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许多学者认为鲜卑人是使用古蒙古语的民族。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东胡后,东胡分裂为鲜卑与乌桓两个集团。在北者称鲜卑,居南者称乌桓。匈奴衰败后,鲜卑变强盛。北匈奴西迁后,漠北草原上遗留下的政治真空被鲜卑人填补起来。…  相似文献   

18.
西汉前期北方边防的重要问题在于如何处理与匈奴的关系。汉朝的边防对策在借鉴前代的基础上系统化了,对当时及后代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着重从西汉前期北方边防对策尤其是从处理与汉匈关系的一些重要政策措施,如行政上扩大直接管辖的"收边郡与徙民塞下"、军事攻守上"缮治河上塞与举兵攻匈奴"、推行和平交往的"汉匈和亲约与开设关市"以及以邦交往边防"通使月氏与开通古城"等方面,揭示其源流及其所发挥的综合边防功能。  相似文献   

19.
因为附汉后的匈奴南北部地理位置离汉王朝的距离不同而产生了经济文化严重失衡,南北部匈奴人的生活及各方面习惯差距拉大,蕴蓄矛盾,最终导致南北部亲汉与反汉两派斗争而引发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由此可知,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是第一次大内乱与分裂的必然结果。第二次大内乱与分裂发生在公元46年至公元91年之间。45年间大体经历了呼韩邪孙日逐王比依附东汉自立、南匈奴归汉、北匈奴覆亡等相互紧密联系的三个阶段。本文就匈奴两次大内乱对匈奴史与汉匈关系史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郑霞 《丝绸之路》2010,(16):16-19
匈奴是自先秦时代就生活在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秦汉以来,一直与中原处于相互攻伐的状态,直到东汉后才逐渐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洛阳发现了不少北魏、隋、唐时代的匈奴族石刻,主要包括匈奴呼延氏、赫连氏、斛斯氏和宇文氏等姓氏。石刻资料表明,匈奴族自汉代以后已逐渐融合于华夏大家庭之中,成为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