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铿 《纵横》2002,(12)
我在1946—1948年两年多的时间中担任南京《中央日报》副总编辑、采访主任并兼庐山版主任,对于这张报纸的内幕和演变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国民党《中央日报》简记 国民党《中央日报》最初是北伐后由在武汉的国民党中央创办的机关报。1927年蒋介石在南京组织政府,也在南京出版了《中央日报》。  相似文献   

2.
江风塔影     
陶希圣 《江淮文史》2010,(4):147-158
本文系陶希圣早年旧作。陶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蒋介石侍从室第五组组长等职,一生治学、从政、为文皆有所成,深得蒋之信任,时人谓为蒋介石“文胆”,是国民党的理论权威。本文由安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健初先生代从光复会领导人徐锡麟之子徐乃达处约得,讲述陶希圣早年在皖执教经历,旧日风情,历历在目……  相似文献   

3.
读《纵横》杂志2000年第12期陆铿先生《动荡年代的南京〈中央日报〉》,文章只介绍了该报从创刊至衰微时期的政治背景和内部倾轧等情况。而对这份曾呼风唤雨、赫赫有名的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于末期翻天覆地的大动荡,仅简单地提到“淮海战役以后,《中央日报》在南京已有朝不保夕之感,因而一方面宣传‘徐州大捷’,另一方面紧急向台湾搬家。”至于搬家后的南京《中央日报》动向尚显空缺,大约与当时陆铿先生已离开《中央日报》有关,因而不知道有一批职工并未去台湾。他们留在南京《中央日报》社,不但没有消沉,且在中共南京地下党的领导下,用保存下…  相似文献   

4.
叶楚伧故居     
叶楚伧,生于1887年,周庄人,原名宗源,字卓书,别字小凤,楚伧是他的号,同盟会会员。1916年与邵力子合办《民国时报》,任总编辑。1926年到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国民政府迁至武汉后,任国民政府联席会议秘书长,上海临时政府分会委员。1927年起,先后任南京国民党中央党部工人  相似文献   

5.
抗战胜利之初,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发展前途和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了一次谈判。对这一影响历史的大事件,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的态度却意味深长:先是因预判中共不敢赴会而"假戏真唱"进行宣传,当得知毛泽东亲赴和谈后慌忙调整编辑方针,刻意忽视中共的影响力、淡化和谈的报道,还曲解报道《会谈纪要》的内容……这一切,实为蒋介石政权对国共和谈态度的侧面表征。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马占山领导的抗战引起中外各界广泛关注,《中央日报》是国民党机关报,在马部抗战期间,以国民党中央政治利益诉求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党报"喉舌"功能,对马部抗战进行全方位报道,主导了当时的抗战舆论宣传。通过梳理《中央日报》对马部抗战的报道来探讨南京国民政府的立场、观点及在新闻舆论引导和抗战动员宣传方面的策略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抗战初期政府机构的变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三七年二月十四日,委员长自奉化返京参加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会后,外交部长张群辞职,转任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秘书长。他自一九二九年起就是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国际法学家王宠惠继任外交部长。孔祥熙将赴英国出席英王加冕典礼,翁文灏将任祝贺  相似文献   

8.
“单身赴任”与日本现代社会张晓华一、“单身赴任”与工作调动所谓“单身赴任”,指企业或政府部门职员因工作需要不得已离开家庭单身赴异地工作。单身赴任的时间一般一次为3~5年,是企业或部门系统内进行工作调配时的一种现象,它既不同于农民外出打工,也不同于从一...  相似文献   

9.
我在苏联的风雨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6年9月初,李大钊以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华北分会主席名义,在北京组织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考试,我有幸参加并得以通过。这年10月5日,经段纯、颜蔚辅同志介绍,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北大”支部书记李国瑄的主持下,我在镰刀斧头旗下宣誓入党。在欢送赴苏留学的茶话会上,李大钊指定我为小组长。10月中旬,我们一行五人离开北京南下上海,准备乘“得富利”号轮船赴苏俄。 经过长途旅行,我们途经海  相似文献   

10.
打开《民国人物词典》,有两个人物,一为江苏吴县人陈中孚,1938年任南京伪维新政府行政院长梁鸿志顾问,1941年任汪伪国民政府委员,后又任汪伪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一为安徽望江人何世桢,1939年任汪伪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曾被重庆中央宣布开除...  相似文献   

11.
陶恒生  叶德英 《纵横》2010,(11):33-37
陶希圣,名汇曾,字希圣。1938年12月随汪精卫逃离重庆背叛蒋介石国民政府,曾任汪伪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兼中央宣传部部长。后与汪伪集团成员高宗武一起反正,披露汪日签订“密约”内容。陶恒生为陶希圣先生次子,9岁时跟随父亲与汪精卫一起逃到河内,亲历汪蒋决裂及“高陶事件”过程。  相似文献   

12.
国民党国民政府国防部于1946年6月在南京黄埔路国民党中央党校旧址成立,第一任部长白崇禧,参谋总长陈诚。1948年夏,何应钦继任部长,顾祝同任参谋总长。1948年底徐永昌接任部长。1949年阎锡山继任之,淮海战役后该部迁往广州,后迁重庆、成都,1949年12月大部遣散,接着成都解放,一小部分迁台湾。它在大陆的时间不长,但却是蒋介石发动三年内战的最高军事决策指挥机构;是国民党按美国五角大楼的意愿雕塑的“最理想”、“最科学”、直接受美国顾问团控制的最高军事机关。  相似文献   

13.
1937年7月10日,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陶希圣,应蒋介石邀请,离开炮火连天的北平,乘火车南下,赴庐山参加谈话会。  相似文献   

14.
一吴国桢 ,字峙之 ,湖北建始人 ,早年就读于南开中学、清华大学 ,后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 ,素有“民主先生”之称 ;先后担任过南京政府的汉口市长、重庆市长、外交部政务次长、上海特别市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 ;在国民党当局撤退台湾后 ,于 1 949年 1 2月出任台湾省主席兼保安司令 ,旋兼任“行政院政务委员” ,1 95 2年 1 0月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委员 ;1 95 3年 4月 ,辞去台湾省主席职务 ,5月离台飞美。是年 1 1月 8日至 1 2日 ,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台。台湾盛传 :尼克松在访台期间 ,曾向蒋介石披露吴国桢在美存有 5 0万美元的巨额款项 …  相似文献   

15.
原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外景雨花纵横恽代英就义处———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柳菁国民党中央军人监狱位于南京水西门外江东门地段,该监狱始建于1930年,原名为“军政部军人监狱”,后为“中央海陆空军人监狱”。1937年底,该监狱遭日寇焚毁,抗战胜利后,又在原地重...  相似文献   

16.
胡健中在民国时期是《东南日报》的社长,为人精明,能写善辩.还一度任《中央日报》社社长.大陆解放前夕,朋友曾劝胡健中学《大公报》王芸生的榜样,也留在大陆.但胡健中却决定将《东南日报》迁至台湾出版.1949年初,他派经理刘子润把《东南日报》上海版的机器设备装上太平轮,运往台湾.不料“太平轮”在舟山洋面与“建元轮”相撞,“太平轮”本已超载,一撞马上就沉没.胡健中又想把杭州版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去,但遭到秘书严芝芳的暗中抵制.最后,胡健中只好与几位报社高级领导人匆匆赴台,离开了他生活和工作过几十年的杭州.  相似文献   

17.
储安平(1909-1966),江苏宜兴人,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英文系,1935年考入伦敦大学政治系。回国后先后担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1946年9月创办《观察》,任社长和主编。1949年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4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并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在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1966年9月失踪(或死因不明),时年57岁。  相似文献   

18.
章木荣 《文史春秋》2003,(11):47-48
盛世才,字晋庸,辽宁开原人,1895年生。1915年毕业于上海吴淞中国公学政治经济科,毕业后分别在云南、东北讲武堂学习,后又被保送到日本陆军大学深造。1927年归国后,供职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从1930年起,迭任新疆边防督办公署上校参谋、少将参谋长、中将参谋长兼东路“剿匪”总指挥。1933年以后又任新疆边防督办、新疆省政府主席、新疆警备司令、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新疆分团团长,成为新疆的军政首脑,人称“新疆王”。盛世才统治新疆期间,横征暴敛,鱼肉百姓,屠杀共产党人。为了巩固他在新疆的统治,盛世才忽而联共,忽而投蒋,还把自…  相似文献   

19.
《百年潮》1997,(1)
吴国桢在旧中国先后担任过武汉、重庆、上海市长等职。1949年国民党撤逃台湾后,他担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行政院”政务委员,同时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当时,面临200万人撤逃至岛上所造成的种种困难,以及争取岛上居民支持国民党政府等等问题,吴国桢试图运用多年治事经验,按照美国式的“民主政治”来刷新政务。他将岛上两万处日本资产,按实价的70%出售,并解雇政府冗员,以此来稳定台湾的财政状况。吴国桢继续执行前任陈诚1948年8月实行的“土地改革方案”,并争取通过了一项法律来保障市、区的  相似文献   

20.
参加武汉受降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我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武汉分社主任.武汉沦陷后,湖北省会迁至鄂西山城恩施,武汉分社改名为恩施分社,我仍任主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军第六战区和湖北省党政首脑机关遵照蒋介石旨意.赶紧回武汉抢夺胜利果实,我是参与其中的重要一员.我曾于1980年撰写《“四大金刚”的自述——回忆在武汉“劫收”的前前后后》(刊登在《武汉文史资料》总第一、二辑).这里仅就我当时参加武汉“受降”前后的经历作简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