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生于1954年,小时候随父辈从内地赴港谋生。一路打拼,1985年建立以工程建设为主业的德信集团。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缘,与武汉有了交集。人的一生常常就是这样机缘巧合。因为一栋建筑、因为一个以这座城市名字命名的百货商场,我与武汉紧紧相连,成为一个"老武汉"。与武商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始于邓小平南巡那年我和武广的故事要从1992年讲起。现在回过头看,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  相似文献   

2.
“日佳丸”号外轮进武汉 1992年8月2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外轮首次进入武汉港。  相似文献   

3.
虽然国务院批准武汉港对外开放是1980年,但是整个实施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4.
"日佳丸"号外轮进武汉1992年8月21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天,外轮首次进入武汉港。早在半月前的8月7日,一支由国务院口岸办副主任康文海带队,交通部、公安部、卫生部、农业部、海关总署、国家商检局、全国总工会等有关部门成员组成的验收组,对武汉港对外籍船舶开放前的准备工作进行验收。在验收  相似文献   

5.
我说我是陈伯华的“陈派” 香港的好景不长。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寇得寸进尺,步步南侵。武汉、长沙、桂林相继失守,又逼近广州。大炮的轰鸣在港九一带隐约可闻。社会上盛传日机要轰炸香港。港英当局亦为之惶恐不安。为安全计,刘骥带着我乘船躲过日寇数次轰炸,到了上海,住进租界内的马斯南路,那儿有我们的一幢房子。  相似文献   

6.
九省通衢的武汉,地处长江、汉江交汇处,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成就了“因港立市,依港而兴”的历史发展轨迹。为实现两江俱进、三镇腾飞、中部崛起,2008年5月,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武汉新港”的战略构想。按照总体规划.未来的武汉新港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武汉市将建设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航运服务基地。  相似文献   

7.
我在武汉生活整整43年了.武汉的山山水水、一木一草都会引起我的回忆.武汉成了我第二故乡.1953年我从日本回国到武汉.对我来说武汉是陌生的异乡客地.武汉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辛亥革命首发于武昌、国民革命军北伐和武汉国民政府的成立、抗战初期的武汉会战等,这给我某种神秘感和莫名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同事2000年去武汉考察,回来说武汉是很好的投资的地方,建议我去武汉看看。2002年,我第一次去武汉。自此,中华煤气公司与武汉天然气公司展开了十余年的深度合作。武汉市居民管道气用户也从最初的50万户,至今发展到180万户。调研发现武汉市的能源需求非常大中华煤气与武汉燃气集团的正式合作在2003年。2002年6月,我第一次来到武  相似文献   

9.
三日晨九时左右,敌驱逐机五十余架,轰炸机十八架,向武汉侵犯.我各地驱逐机适时起飞拦截,于武昌南郊上空发生激烈空战.战斗三十余分钟,追杀至黄石港一带,结果击落敌重轰炸机一架,坠于黄石港;击落敌驱逐机十一架,坠于金口簰州一带,正清理中.我机有六架未回,其中两架轻伤,余四架正调查中.  相似文献   

10.
恩师琐忆     
正我于1979年由黄冈县(今为黄冈市黄州区)考入沙湖之滨的武汉师范学院(今为湖北大学)中文系,1983年毕业留校,一直到2007年正式调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武汉学习、工作了近30个年头,因此武汉是我的第二故乡。《武汉文史资料》向我约稿,该写的人和事太多了,我特别想写写恩师、曾经担任过武汉市政协委员的刘宋川先生。他是我本科阶段古代汉语课的任课老师,毕业时是他竭力推荐我留湖北大学中  相似文献   

11.
<正>我的祖籍是广东汕头,虽不生长在武汉,但武汉应该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热爱她,不喜欢人家说她不好。在一些国际交流场合,当一些不了解武汉的人想当然地说武汉不好的时候,我感觉就像别人在说自己的家乡不好一样。这个时候,我一定要站出来,和别人辩明事实,告诉他们一个真实的武汉,一个可爱的武汉,一个美丽的武汉,一个每天都在进步的武汉。1993年,在武汉市政府的招商引资之  相似文献   

12.
我父亲叫吴昆山,是台湾省台中市人,十几岁时离开台湾到日本,一边读书,一边打工.1953年他只身从日本回到祖国大陆,被分配到武汉工作.l964年我在武汉出生,所以我虽是台湾人,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武汉人,武汉是生我养我的第二故乡.  相似文献   

13.
正武汉虽然不是我的出生地,但也是我的第二故乡了。自从1986年考入华中农业大学学习以来,我已经在武汉生活了约30年(中间去上海读博士3年,去法国学习2年,去澳大利亚访学半年)。从美丽的狮子山下,到烟波浩渺的东湖之滨,再到四季飘香的桂子山上,我在大武汉的怀抱中成长、成熟,也见证了武汉的巨大变迁。记得当初在华中农业大学上学时,到华农的公交车只有两条路线,一条是22路,到武昌火车站;另一条是55路,往武汉大  相似文献   

14.
2009年的5月16日是武汉解放60周年纪念日。60年前,数以千计的同志为了迎接武汉解放,在武汉做地下工作,我是其中的一员。我原在鄂豫军区二分区部队任协理员(营级),当时中原局城工部了解到我是武汉人,所以于1948年底就调我回武汉做地下工作。我来到中原局所在地郑州,过了新年元旦,  相似文献   

15.
参加武汉受降始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前,我任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武汉分社主任.武汉沦陷后,湖北省会迁至鄂西山城恩施,武汉分社改名为恩施分社,我仍任主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国民党军第六战区和湖北省党政首脑机关遵照蒋介石旨意.赶紧回武汉抢夺胜利果实,我是参与其中的重要一员.我曾于1980年撰写《“四大金刚”的自述——回忆在武汉“劫收”的前前后后》(刊登在《武汉文史资料》总第一、二辑).这里仅就我当时参加武汉“受降”前后的经历作简要补充.  相似文献   

16.
正武汉江夏区最南端的山坡乡现在还有个军用机场叫山坡机场。其地位特殊,特别在王家墩机场准备迁移,阳逻机场还没有开用之前是武汉地区重要的军事重地。2012年11月,武汉市计划将对山坡机场民用化,变为国际航空物流港,建成后将以货机运输为重点。我从1965年1月调入山坡机场,至1976年3月,前后13年的时间,在山坡机场工作,是一个不算短的历史阶段。我在山坡13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65年1月至1967年8月,在基地司令部战训科进行正常的机场业务工作。二是1967年8月至1972年9月,共5年  相似文献   

17.
进入武昌文华中学读书 我是1930年从老家河南商城县来到武汉的。民国初年,我的祖父僖仲公在王占元主鄂时任湖北厘金局长,因此我们这个家庭和武汉颇有渊源。每逢家乡有事,我们就跑到武汉来住。当时我的父亲鼎年公已经过世了,母亲带着我和姐姐一起生活。  相似文献   

18.
香港的好景不长.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寇得寸进尺,步步南侵.武汉.长沙、桂林相继失守,又逼近广州.大炮的轰鸣在港九一带隐约可闻.社会上盛传日机要轰炸香港.港英当局亦为之惶恐不安.为安全之计,刘骥带着我乘海船躲过日寇数次轰炸,到了上海,住进租界内的马斯南路,那儿有我们的一幢房子.  相似文献   

19.
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城市功能发生质变,从传统封闭型市镇转化为近代外向型通商港城。武汉不仅成为衔接上海的转口港,而且成为内联腹地、外通海洋的直接输出人港。开放港口城市的确立、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以及外国航运势力的侵入,催生了武汉近代民族航运业。  相似文献   

20.
迁居北京多年后,姚雪垠在一篇题为《我的心仍在武汉》的文章中还深情地写道:“我这一生住过好多地方,但住得最久的地方是武汉.我在武汉的年月大大超过我在故乡的年月.武汉可以说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武汉受过教育,得到了锻炼,经了风,见了雨,也在风雨中做出了一点点成绩.如果在我所有的作品后面写上创作地点,武汉和湖北占有突出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姚雪垠在武汉历数十年之久,含辛茹苦创作了彪炳当代文坛的多卷本长篇小说《李自成》,但他与武汉的情缘却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