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77年7月,山东新泰市翟镇崖头河岸边发现1件铜戈,现由新泰市博物馆收藏。铜戈长胡,援、内上扬,援中起脊,援、胡、内部均有刃。阑侧三长方形穿,内一穿。胡部阑侧有铭文一行3字:“柴内右”。援长20、宽3.5、内长12.5、宽3、胡长13.8厘米(图一、二)。铜戈的形制与河南新郑郑韩故城发现的Ⅲ式戈和河北临城柏畅发现的Ⅱ式戈相  相似文献   

2.
刘余力 《文物》2012,(8):63-65
2010年,洛阳文物收藏学会在征集社会流散文物时,发现一件传世的战国时期铭文铜戈,可称为"王二年相邦义戈"。此戈传为洛阳出土,未见著录,现简要考释如下。铜戈为长胡三穿,援身细长,脊部略隆,凹刃锋利,阑部突起。内上一穿,上下及尾部皆有刃。胡上三穿及内上单穿皆作不规则方形(图  相似文献   

3.
戈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用于勾、啄的兵器。据考古发现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石戈。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铜戈开始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夏代遗址中曾出土有铜戈。商代晚期到西周时期,戈是最重要的格斗兵器。东周时期随着作战方式的变化(即由商、西周时的车战为主变为春秋战国的骑步兵为作战的主要力量)和铁质兵器的出现及大量使用,戈的数量逐渐减少。西汉时在个别地区偶有使用,东汉时期已难觅踪迹。 在戈类兵器家族中,有一种形制特殊的戈──有銎铜戈。有銎铜戈的出土数量甚少,其存在时间也稍短于其他戈类兵器。本文仅就有銎铜…  相似文献   

4.
鲜水河为雅砻江一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的巴颜喀拉山南麓,流经四川省色达、炉霍、道孚、雅江等县,两岸颇多石棺葬墓地,迄今已出土铜戈9件,按照形制可分为A、B、C三型,其中,A型为刀戈复合体,可分为三个亚型,演化规律明显,作为戈的功能逐渐加强。B型戈曲刃,有管銎,便于安装和固定柲。C型铜戈为中原商式戈。根据戈的形制和捆绑痕迹,推测戈的捆绑方式有四种:单面捆绑式、凹槽嵌入式、銎内插入式、榫孔插入式。A型戈作为复合形武器,借鉴甘青地区早期青铜文化因素后,形成自己的发展系列,发展成熟后沿横断山东缘向南传播。B型戈部分文化因素来自于北方草原青铜文化,但整体形制独具特色。C型戈为典型的商文化器物。由此可见,鲜水河流域的青铜文化兼具开放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5.
解放初期,四川省绵阳县涪江沿岸出土了几件巴蜀式铜兵器,现收藏于绵阳市文管所。戈 1件。通长21.7、内长5.5厘米。援狭长且直,有中脊直通援后部的桃形穿,无胡,援本近阑处有两长方形穿,弧形刃,内上有一穿。内两面铸有巴蜀式刻纹(图一;五;七:2;八:7)。剑 3件,分两式。Ⅰ式1件。通长38.7、宽5厘米。剑体呈柳叶形,有中脊,扁茎无格,茎上有两小圆  相似文献   

6.
山西屯留出土一件“平周”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4年秋,山西省屯留县某工地施工时发现铜戈1件,现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收藏。此戈长胡三穿,援细长上翘,凹刃锋利;内细长,上下有刃。内末斜刃成刀状,刃锋利。通长22.2、援长13.8、宽2.3、厚0.3,胡长2.4、厚0.3,内长8.4、宽2.8、厚0.5厘米(图一、二)。戈内正面有铭文三行十六字,背面有正倒两组铭文共四字,均为镌刻。正面铭文为:  相似文献   

7.
泰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淳于右造”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4月,在泰山虎山东路拓宽工程中,发现了一处战国墓葬群,出土1件带铭文的铜戈。此戈援长而狭,胡上三穿。内微上翘,上有一穿,内末端及下侧有刃。通长27.2、援长18.6、宽2.5~2.9,内长8.3、宽2.9厘米。穿右侧自上而下铸有“淳于右造”1行4字铭文(图一~三)。从“淳于右造”戈的形制、铭文看,应属战国中晚期的遗物。铭文中的“右”,应是铸造兵器的“右库”之“右”。齐国当时在都城设有左右库冶造兵器,下属小诸侯国亦设兵器冶铸库。从目前所发现的铜戈铭文中,已有“淳于左造”、“淳于右造”可证明。铭文中的“造”字从“舟”则为齐国兵器铸…  相似文献   

8.
三年奅令戈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 《考古》2011,(11)
2005年5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霍邱县洪集镇唐畈村发现一座小墓[1],根据该墓的形制和出土陶器的组合特征,判断其年代为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该墓出土的1件青铜戈,编号为M21∶1。狭援内刃式,援长而狭,前锋弧形,无脊;长胡,上有三穿;长方形内,上有一穿,后段略收窄,三面有刃。具有典型的战国晚期特征。  相似文献   

9.
1993年春,湖南省怀化市中方乡恭园坡村民在罗溪掘洞采金时发现铜戈一件,后上交文物部门,现由怀化地区博物馆收藏。铜戈受损,刃有崩缺。援细长,微上昂,中起脊,长胡四穿,内三面刃,内末端斜成刀状。通长26.5、授长16.5、胡长9.8、内长10厘米。内一面镌刻铭文5字,  相似文献   

10.
廊坊市文物管理所收藏有一件文安县出土的铜戈,全长26.5、高23、援长17.3、内长9.2厘米。形体较大、中脊隆起,两旁有血槽、直援、微上昂;胡刃有三组锯齿状刺,阑内三穿,直内无刃,直内上角方、下缺,内上一穿。内靠阑部两面均有(?)形纹饰(图一)。内上有铭文“郾王职作(?)萃锯”(图二)。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七八年发掘的山西侯马市上马墓地第三号车马坑主墓(M1284)出土铜器中有一件带有铭文的铜戈(编号M1284:14),援长12.8、内长7.6、胡长8厘米。栏侧三穿,一穿在顶部略呈方形,另有两穿在中下部呈方形,内上有一穿。援头部呈圭状(见图),与陕县上村岭第1605号虢国墓出土的戈形式相同,与浚县辛村17号墓出土的戈形式亦同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7,(4)
<正>十九年邦大夫戈,传为绥远(今内蒙古)出土。原收藏于山东省图书馆~([1]),今藏于山东博物馆。铜戈长援,近胡处内收,长胡三穿,直内斜刃。铭在内部,刻款,两行共30字(含合文)。长20.6、高10.1厘米(图一、二)。现将铭文隶写如下:十九年邦大夫(告又)(郜)贞,邦冶(告又)(郜)、■(郭)晨、孟■。邦司寇乐汤,上库工师郭■、辰卖。收器。十九年邦大夫戈器形与陈侯因■戈(《集成》11260)~([2])和郾王职戈(《集成》11226)相近(图三)。陈侯因■即齐威王因齐,陈侯因■戈  相似文献   

13.
新疆巩留县出土一批铜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6年夏,巩留县特克斯河与巩乃斯河交汇处的西南岸三角地带出土一批铜器,种类有斧、镰、凿和锤等,共13件。铜斧 3件。双范合铸。除 A∶2尾端凸出外,形制大致相同。有椭圆形銎,銎面有树叶纹。斧身较长,纵面呈楔形,双面刃。A∶1长23、刃宽6.5厘米(图一:左)。A∶2长25.2、刃宽6.7厘米(图一:右)。A∶3长20、刃宽6.8厘米(图一:中;二:1)。  相似文献   

14.
1986年,涿鹿县矾山镇五堡村农民在挖土时发现1件铜戈,现藏涿鹿县文物保管所。铜戈援稍上扬,中起脊,前锋弧尖,胡狭阔,三穿;内直,一长穿,末端有两行五字铭文“索鱼王□戈”,第二、四两字笔划不全。通长19.8、援长12.5、内长7.3厘米(图一、二)。其时代应为春秋晚期。铜戈出土地点距涿鹿故城约500米。这里曾多次发现战国时期的陶器,铜短剑、  相似文献   

15.
齐城左戈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春,潍坊市城东南约15公里的桑犊故城遗址,出土齐城左戈1件。此戈形体修长,首部残,援微上翘,隆脊、身两侧有刃,长胡三穿。内微上扬,两侧有刃,上部有缺凹,尾部稍残。内上一长楔形穿。残通长18.2,援长10.2、宽1.8~3,内长8.5、宽1.7~2.8厘米。戈身通体较光滑,内上略有泐斑。重0.15公斤(图一)。内尾部穿下铸有铭文2行7字,为:“齐城左冶所汉(洧)造。”(图二)铭文周围留有模印痕迹和边栏。戈铭“洧”,金文首见,从水从又。甲骨文  相似文献   

16.
1978年10月,围场县龙头山乡小锥子山村一农民在“小锥子山古城址”附近挖土时,发现了战国青铜兵器7件,其中戈3件,矛4件,后由县文物管理所征集并收藏,现分别介绍如下。三穿戈3件。1.长援,微上翘,双面刃,长胡,近阑处有3个半圆形穿,平内,后缘上翘呈弧形,中间有一梯形穿。援长14.7、内长8.7、胡长10、通长23.4厘米(照1)。2.长援,微上翘,双面刃,长胡,近阑处有3个半圆形穿,直内,后缘开双面刃,呈弧形,中间有一长方形穿。援长14.6、内长8.7、胡长10.2、通长23.3厘米(照2)。…  相似文献   

17.
论新发现的一件宜阳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10月,洛阳市宜阳县韩城乡城角村农民在村南修水渠时,于地表深约1.4米处发现有铭铜戈1件,本文仅就这件铜戈铭文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略述管见。铜戈为长胡,援前部略向上扬,锋刃锐利,中脊隆起,断面略呈菱形。阑下突出一齿,近阑处有三长方形的穿。内较长,末端有刃,其下侧刃部向上收弧,内上一三角形穿。全身布满浅绿色锈。通长25.1、阑长12.2、内长9.1、内宽3.3厘米。重297.5克(图一~三)。戈内尾部刻有铭文13字(合文一),铭文为:  相似文献   

18.
商周时期的青铜镰可分为无銎镰和有銎镰两大类。其中,无銎镰从无栏无穿发展到无栏有穿,最后发展到有栏无穿和有栏有穿的形制;其绑柄方式从直接绑柄到劈缝式,最后出现榫孔式和半劈缝式。无銎镰的形制和绑柄方式的演变过程是相辅相成的。青铜镰出土性质随时代不同稍有不同。商周时期主要出土于南方,它的使用与各地区的铜业资源、文化的发展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齿刃铜镰的出现主要与收割作业有关。  相似文献   

19.
在峨眉山博物馆馆藏青铜兵器中,有一件引人注目的“人虎纹”戈,据称此戈系1975年在峨眉县符溪乡(今峨眉山市符溪镇)收集而来,甚为难得,其纹饰精美,且独具意义。本文拟对此戈纹饰之命名及其含义,年代等问题谈谈我们的一点看法。此戈形制为长胡三穿式,但有独特之处。戈长24厘米,其中援长16厘米,援中部有显著的圆柱状脊突起,援的后部有一大圆穿,援末略成三角形,上下宽刃,锋刃锐利;胡长16厘米,上为短胡一穿,下胡较长有二穿,胡上  相似文献   

20.
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收藏的两件战国有铭铜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3月,河北省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从正定县牛家庄村征集到两件战国刻铭铜戈,现介绍如下。 (阝奇)氏戈。通长22.2、内长8.5、阑长12.5厘米。狭援微弧上翘,脊棱明显,锋稍圆钝,长胡三穿,穿近梯形。内作刀状,上下有刃,刃较锋利,其上一长方形横穿。内上刻有“(阝奇)氏币艹”四字(图一、三)。“(阝奇)氏”为地名,《汉书·地理志)记上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