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根据“张之洞档案”中所藏电报、信件,全面考察张之洞与杨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一考察揭示晚清从甲午年(1894)到戊戌年(1898)的政治内情。最晚从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起,杨锐即常住北京,充当张之洞的“坐京”,为张之洞提供政治情报并办理各种交待事务。在戊戌变法期间,张之洞给杨锐下达了大量的指示,并在杨锐被捕後积极进行营救。本文还证明孔祥吉发现的“百日维新密札”的作者不是李焜瀛(符曾),而是杨锐。  相似文献   

2.
杨锐(1857—1898)字叔峤,四川绵竹县人。自幼聪颖,勤奋好学。1875年,四川学政张之洞在成都创办尊经书院,他以优异成绩考入书院,深得张之洞的赏识。杨锐参加尊经书院考试的试卷,已由重庆市博物馆征集收藏。原试卷装订成册,封面上篆书“杨叔峤先生会课遗墨”九字。扉页上抄录有叶德辉、易顺鼎对杨锐的挽诗及注释。现将原试卷略加标点依次抄录于下,挽诗及注释,因与本文无关,故不录。  相似文献   

3.
六十年代,张秀熟同志主持纂修四川省志时所征得的有关文物中,有一件杨锐书赠刘光第的诗幅。诗幅呈四方形,长31厘米,宽28厘米,内录杨锐手书的本人诗作十一首,字体为行书;后题“裴村仁兄同年属书录此即请诗家两正”。落款处署“甲午五月弟杨锐”,下钤篆体“杨叔子”阳文印章,条形,长约1.5厘米。(图)裴村乃刘光第字。杨锐于1882年(光绪八年)参加优贡生朝考,名列第一,刘光第亦于是年参加乡试,中举人,故称“同年”。此经过绫裱的珍贵手迹,虽历经沧桑显得陈旧、个别字迹受潮模糊外,整体尚属清晰。杨锐与刘光第均为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政变”中殉难的  相似文献   

4.
杨锐、林旭、刘光第和谭嗣同,在百日维新中被光绪皇帝擢为四品军机章京,因而被称为“军机四卿”。关于军机四卿在百日维新中的地位作用,未见系统的专论,本文拟做一些粗浅的考察。 从1895年“公车上书”开始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经过三年的准  相似文献   

5.
刘光第先生是四川省富顺县人,乃清末“戊戌维新”变法的志士,同谭嗣同、杨深秀、林旭、杨锐、康广仁等遭慈禧杀害,尔后称为“戊戌六君子”。刘光第先生遇难之后,灵柩运回家乡,安葬在富顺县赵化镇普安寨下。该墓为自贡市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失修,土墓垮塌甚巨;四周系农田,就地维修亦困难。加之距县城较远,瞻仰之人有限。为了更好妥善保护,利于更多的人瞻仰,征得其亲属同意,经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批准,决定将刘光第先生墓迁于县城内西湖公园的五府山上。  相似文献   

6.
叶少玉 《福建史志》2000,(2):54-54,58
说起历史上的“六君子”,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指清朝末年戊戌维新变法运动中捐躯的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六位爱国志士。但是“六君子”这个名词,却由来已久。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神宗时期就出现了。到了南宋宁宗时代,所发生的一次“六君子”事件,则在福建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十三日(9月28日)下午3时,年仅49岁的杨深秀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神态自若,慷慨就义,同时被杀害的还有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康广仁.成千上万的围观者,目睹这悲壮的场面,禁不住挥洒热泪.这六位维新志士,史称“戊戌六君子”.  相似文献   

8.
张之洞政治思想初探——以《劝学篇》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文玉 《史学集刊》2008,(2):106-114
"君臣之纲"、"民权"、"议院"是<劝学篇>中体现张之洞政治思想的三大核心概念,张之洞以"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何必袭议院之名哉"阐明了他的政治立场,然而也给学界留下了解读的难题,多年来聚讼纷纭.本文以<劝学篇>为基础,通过对这三个核心概念的研究,认为张之洞的政治思想尽管是以君臣之纲为基石的德治主义,但并不影响张之洞在事实层面上对民权事业的实质推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图书馆藏有“张之洞档案”,共计四百九十二函,二千余册,还有大量的散页。其中一部分关於戊戌变法。笔者阅读後,感受到了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中有一册李景铭收藏的《张文襄公家藏手札·家属类》,其中有张之洞之子张权,之侄张检、张彬由京中发来的密信,揭示出戊戌变法中的许多鲜为人知的核心机密。本文介绍这批密信,并结合“张之洞档案”中的亲笔电报,予以背景的说明。本文是系列“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10.
由词臣而权膺疆寄,进而入阁拜相.张之洞始终不失儒臣风范,尤重风化教育,被时人称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张百熙语)。张之洞厘定学制、讲求学术、兴办学校等种种举措,直接影响了那个时代的无数学人.而其本人也与士流往还密切。本文拟以两件馆藏为佐证,从几个细节谈谈张之洞宏奖、关爱士流的一个侧面,以与史传相印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详细叙述了张之洞与陈宝箴自光绪十二年(1886)至二十四年的交谊,说明陈宝箴是张之洞志同道合的僚属和政治盟友,且在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想上大体一致。张之洞对《湘学报》及湖南维新运动的干预,陈宝箴都予以支持和配合。两人共同上奏了废八股的科举改制奏摺,暗中有抵制康有为学说之意。陈宝箴上奏要求下旨康有为将《孔子改制考》自行毁板,并在变法最关键时刻提议召张之洞入京,主持朝政。由於御史黄均隆的不实弹章,慈禧太后误以为陈宝箴曾保举康有为而将之革职,张之洞根据陈宝箴的请求,保全了长沙试办的保卫局。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洋务思想论析欧阳跃峰近年来,人们对于晚清著名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多所论述,但仍有失之偏颇之处。本文力图说明:由清流派到洋务派,张之洞的思想并未发生重大变化,并拟概略地勾勒出张之洞洋务思想发展的脉络。一、早期属于清流派,但不是顽固派张之洞早期属于清...  相似文献   

13.
吉辰 《近代史研究》2020,(5):116-127
由于甲午战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与日本的特殊关系,其军械的购买、制造受到了日方的很大影响。湖北军队使用的武器装备原本以德式(含仿制)为主,而在张之洞大量购买日械的情况下变为德、日混杂。这些军火贸易皆由大仓组、三井物产会社等财阀经手,日本军工部门与在华军事教习对此亦有推动。张之洞先后为两江与湖北订造军舰时亦选择了川崎造船所,使得这家原先缺乏造舰经验的造船厂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在张之洞决定与日本合作之初,他曾计划向日本借款扩建湖北枪炮厂,并聘用日本军械专家为湖北制造小口径步枪,后一项内容尤被看重。在日方的建议下,张之洞决定将鄂造步枪与日制三十年式步枪统一口径。张之洞的军械购买、制造政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甲午战后日本势力在中国的扩张。  相似文献   

14.
方继孝 《收藏家》2007,(9):39-46
易顺鼎(1858-1920年)湖南龙阳(今汉寿)人。字实甫,仲实、一字中硕。号哭庵、一厂居士等,室名琴志楼。尝问业于王闿运。光绪元年(1875年)中举人,纳赀为江苏候补道,旋师事张之洞。马关条约签定后,上书请罢和议,反对割让辽东与台湾。曾二次去台湾,入刘坤一军,后赴台湾协助刘永福筹划防务。后入张之洞幕,曾主讲两湖书院。辛亥革命后寓居上  相似文献   

15.
1951年5月,在“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锐的故乡绵竹,县文化馆收藏了一批杨锐侄儿捐献的文物。这些文物中有一封杨锐所写的家信,家信为纸本,长62、高28厘米。(图一)其中一段内容客观地记叙了杨锐奉旨召见,参与新政活动,并且透露了一些当时同事之间的矛盾,以及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想法和看法。这封家书对于研究“戊戌变法”和杨锐思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封家书是1898年9月13日(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八日)从北京绳匠胡同杨锐寓所寄  相似文献   

16.
甲午战争前后李鸿章、张之洞幕府相互倾轧,严复在两者之间艰难抉择。李鸿章及其幕府遭张謇等弹劾,严复始有投奔张之洞幕府的想法。在李鸿章幕府内部,又有“闽党”与“浙人”之争。在内部斗争形势变化,地位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严复著译以“立言”,剖析李鸿章幕府弊端及在战败中应承担的责任。严复发表《辟韩》,从君臣之义上对甲午战败进行反思,而张之洞命作《〈辟韩〉驳论》,严复与张之洞交恶。严复针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文化观,提出中体有中用,西体有西用;还抨击张之洞师法日本之“新学”及对“西学”的偏见,谴责张之洞干预教育制度。严、张交恶既有派系之鸿沟,又有“西学”、“东学”之分歧。严复作为政治家在李鸿章幕府并无过人之处,与经世立业相比,严复在著述立言上的功绩较为引人瞩目,这与晚清倡导新学分不开。严复等在李鸿章幕府中倡导“学新”,形成有别于张之洞及其幕府倡导“东学”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17.
1日两广总督岑春煊因东三省事机万分紧急电请备调。2日清政府召见张之洞、袁世凯,商议对俄交涉诸事。2日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在《新民丛报》上开始连载《二十世纪之巨灵托辣斯》。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命令三艘战舰开往巴拿马海峡。3日清政府因俄久逾交还东三省之期,又将奉天省已撤之兵撤回,电命出使大臣胡惟德向俄皇陈达,照约办理。3日意大利:进步的自由主义者乔凡尼·焦利蒂出任首相。4日黄兴在长沙秘密成立华兴会。6日清政府派候补四品京堂郑孝胥管理广西龙州铁路事宜。6日美国正式承认新成立的巴拿马共和国。8日柏林:德皇威廉动手术从喉…  相似文献   

18.
张之洞与《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庚子事变后清廷宣布实行新政 ,要求内外臣工献计献策。在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倡导下 ,先有各省督抚联衔会奏的动议 ,后演变为由刘坤一领衔与张之洞一起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三折》由张之洞主稿 ,其主要思想来源仍是以《劝学篇》为中心的变法思想主张。《三折》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 ,同时 ,对于确立张之洞在新政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近代“戊戌六君子”遇难90周年之际,“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先生铜像,1988年9月7日,在富顺县城西湖旁的“刘光第墓园”落成。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叶毓山等人精心设计制作、成都金属回收公司雕塑部铸造的刘光第铜像,刚毅镇静,目光炯炯,充分显示了刘光第先生力主变法、宁死不屈的精神。原四川省政协主席杨超题词为“戊戌变法,凛然大义”。铜像高1.23米、黑色大理石像座高1.8米,巍然竖立墓前,瞻仰者无不肃然起敬。参加刘光第先生铜像落成典礼的有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我馆书画藏品中,有一部张之洞电稿墨迹,共280件,分装成五册。据题记,此系1921年与1922年之交,新城(今山东桓台)人王树柟主持议刊《张文襄公全集》时,从张氏后人手中发现的。当时,张氏家藏有张之洞电稿十余(匚夹),其中有正副两稿者,王择取其初稿装璜成册。这部电稿后归畿辅先哲祠,建国初期移交我馆。电稿文字,有的是由张之洞亲手所拟,有的是由幕友代拟,而后由张之洞里定的,多有删削涂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