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文婷 《丝绸之路》2012,(18):99-100
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社会资源,文物正面临着由自然因素及社会因素带来的严重破坏,随着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的不断开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预防性保护在文物收藏及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因此,不但要将预防性保护工作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而且要加强工作人员的预防性保护意识与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有机-无机杂化物在铁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的铁质文物表面保护材料性能尚需完善,其与材料科学发展的关系甚密。有机-无机杂化物是材料学领域的新兴产物,它能将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能融为一体或赋予其新的性能。本工作根据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制备出一种有机广无机杂化物MT,经过盐雾加速腐蚀测试、电化学测试等大量模拟、对比实验,证明该文物保护剂能够有效减缓铁质文物的腐蚀,并解释了其封护保护原理。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防止秦兵马俑彩绘的生漆底层和陶体脱落的方法,用设计的几种以有机硅为基体的加固剂将老化生漆片分别黏附到经过预处理的陶表面,从而针对加固剂固化速率、渗透性、铺展性、粘结强度等五方面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加固剂的粘结强度与加固剂本身、加固剂固化温度以及固化后的成膜比例有关;改性有机硅与陶体以及生漆底层均有很好的润湿性,固化工艺合适即能起到很好的粘结效果;配方A3(有机硅、二甲苯、三乙醇胺混合体)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在秦俑彩绘保护中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派拉纶真空镀膜技术在古籍善本书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化遗产》2004,(3):70-70
派拉纶真空镀膜技术最早应用于航天设备的保护,它是利用对二甲苯的二聚体经气化、高温裂解成双自由基,在真空和室温条件下,此自由基自由扩散到物体的上自发进行聚合,形成透明的派拉纶薄膜,此膜可以隔绝水分和有害气体对文物的侵蚀,达到保护的目的。实验表明,整本书经派拉纶保护后,浸泡在水中两年都没有腐烂,而未经派拉纶保护的书籍,浸泡在水中,两星期后即发生纸浆  相似文献   

5.
为找寻适宜砖质文物防风化保护的新材料,摸索出一套较完善的保护方法和经验.在找出导致砖质文物风化、酥碱的主要原因后,对十几种高分子材料进行防水、防酸、防盐、防污染、耐热老化、耐紫外线等试验,从中选择出较为理想的新型保护加固材料Si-97.该材料用于风化、酥碱的砖质文物中,使残损砖质文物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加固.不仅达到了延长砖质文物寿命的目的,而且减少了维修经费.Si-97材料是在有机硅中加入二甲基硅烷、胺基硅烷、环氧硅烷等材料进行改性而成,增加了有机硅聚合物的柔韧性、降低了脆性,提高了材料的耐老化性能.Si-97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建议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文物清洗是文物修复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针对质地疏松、时代久远、埋藏环境较为复杂的出土陶器,表面清洗是一种较大的挑战。本次清洗的对象是馆藏的汉代彩绘女陶俑,陶俑身上遍布黑斑,严重影响了其观赏价值。为有效清除表面黑斑,尝试运用激光清洗技术进行清洗工作。确定采用LQS模式下,输出能量为150m J,频率为3Hz的系统光学参数,并选择光斑直径在3~4mm的范围,用激光垂直照射液膜法进行清洗。结果发现部分区域清洗效果较好,而部分区域清洗效果一般。造成不同效果的原因,主要在于黑色污染物与基底之间的关系以及激光能量的选择。实验结果证明,激光清洗陶器表面的黑斑是可行的,与此同时也可以结合不同的清洗方法来达到最佳的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7.
为找到耐候性良好并对土遗址有良好保护效果的材料,以工业品的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乳液为原料,采用转化法制备了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非水分散体材料。对形成的非水分散体进行了外观检验和老化性能检验。通过对土样的加固试验和实地应用发现,浓度为0.8%的加固剂251M具有良好的固结效果,表面颜色基本不变,证明这种材料是一种有应用前景的土遗址防风化加固保护材料。  相似文献   

8.
用加固剂加固保护已经严重糟朽的丝织品是一种延长丝织品寿命的有效方法。用一种新型有机硅改性的丙烯酸树脂SA—6对丝织品进行加固保护,结果表明SA—6在耐老化、耐沾污性、耐霉菌等方面具有优良的特性,不只是对于丝织品的保护,而且在其它类物保护中有望得到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遗产》2004,(3):69-69
本研究开发传统的药用植物来筛选防霉剂,利用药用植物挥发油进行杀菌和抑菌。在筛选桂皮油、菌陈、山苍籽油等抗菌活性的基础上,分离鉴定了其活性成分。通过各抗霉组分的实际应用试验及各组分间协同作用的初步探讨,发现按不同比例组成的混合物具有抗菌的稳定性和增效作用,对书画的保存具有实用价值。上述各种药用植物挥发油的抗霉活性成分对黄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均在  相似文献   

10.
聚醋酸乙烯酯(PVAc)乳液是常见的彩绘类文物保护材料。采用激光粒度仪、热重/差热分析、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表征了PVAc乳液的粒径以及胶膜的热稳定性、结构和形貌;采用粘度计、表面张力仪、pH计、电导率仪等研究了乳液浓度与其粘度、表面张力、pH、电导率的关系;通过冻融、室温-高温放置、离心分离研究了乳液的稳定性;同时用PVAc乳液对模拟起甲和酥碱的壁画进行了修复。结果表明,PVAc乳液粒径呈双峰分布,小粒子的平均粒径为380 nm,大粒子的平均粒径为5.85μm;乳液胶膜为非结晶物质,胶膜热重的最终质量残留为1.54%,335℃出现放热峰。PVAc乳液的电导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pH随浓度的增大而下降;相同温度下表面张力随浓度的增大而基本呈现低浓度下降,高浓度上升的趋势。相同浓度下,表面张力随温度升高而无显著变化,表明PVAc乳液的表面张力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相同温度下,乳液粘度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浓度下,乳液的粘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冻融、离心分离和不同温度下静置发现,该乳液出现分层。用该乳液对模拟起甲和酥碱壁画修复后,再分别老化20个循环和12个循环,发现颜料层再次空鼓、起甲。综合分析,说明实验中所使用的该种PVAc稳定性和抗老化能力较弱,在修复彩绘类文物中应慎重选择PVAc的种类,综合考虑PVAc的使用浓度、环境因素对其性能的影响,以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文物是物化的文明。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针对文物的研究要尽可能地采用无损的研究方法,这也是近年来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前沿领域。参考近年来国内外超声波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本文详细介绍了超声波技术在文物风化程度评估、文物内部探伤、水下文物探测和文物修复方面的应用研究案例,对各项技术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行归类,并对可行的解决方案展开讨论。超声波技术具有无损、快速、准确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这项技术在文物保护领域将会获得更加广泛的应用并为解决其中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是有机物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文物保护与考古残留物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发展。色谱与质谱联用分析样品时,需要对样品进行水解提取、衍生化等前处理,这个过程较繁琐,且耗时长,另外在样品处理过程中还有样品流失的情况发生。因此,现在一般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Py-GC/MS)来分析有机质样品。Py-GC/MS在分析样品时有如下优势:无需对样品进行前处理,样品可直接进行热裂解分析,操作比较简单;灵敏度高,能实现多组分混合有机样品识别;需要样品量很少,可满足文物样品微损分析检测的要求。因此,该方法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有机残留物识别鉴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有机质地文物的化学分析测定方法,包括测定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淀粉,以及区 分动物纤维,植物纤维和人工合成纤维等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物科技保护工作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始终紧跟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应对文物保护及其保存和开放展示环境面临着的诸多挑战为导向,聚焦基础研究、保护技术与装备研发、保护制度与规范标准研究、保护技术平台建设等展开多项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着重从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成果进行梳理,阐述了我国文物科技工作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我国的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从闭门研究、各自为战到资源开放、互相合作、凝练共性、共克难关;从随意性到标准化,建立共同话语体系;以问题为导向,支撑作用日益显著;由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基本实现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在理论、技术、装备、标准建设等方面取得系统突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丝绸之路"的起点位于中国/东亚,中国在"丝路"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代纺织品文物种类繁多,常用的纺织品科学研究方法有色谱、光谱、质谱等。本研究基于目前纺织品文物的分析现状,从纤维、染料两个重要角度,系统地阐述目前已有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光纤光谱等纺织纤维分析技术,以及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拉曼光谱、光纤光谱等纺织品染料分析方法。对于纺织纤维鉴别,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等方法可靠性较高;对于纺织品染料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的分析精度更受认可;而拉曼光谱、光纤光谱技术具有原位、无损的优势,在纺织品文物研究中也日益被重视。对这些方法的原理、特点及其在古代纺织品分析中的研究进展与发展潜力的归纳与综述,将为纺织品文物保护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与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6.
PVAc和PVB改性硅溶胶加固保护陶质文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加固保护陶质物,用以硅溶胶为主体,PVAc(白乳胶)和PVB(聚乙烯醇缩丁醛)对其共混改性制成的无机-有机复合材料作为陶质物的增强保护材料,用最佳材料配方(硅溶胶30%-50%、PVAc20%-40%、PVB0.5%-1%),在常温,常压下通过浸泡工艺对古陶片进行浸渗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后陶片的吸水率由原来的14.74%下降到5.06%,耐酸度由原来的95.53%提高到98.73%,耐碱度由原来的97.61%提高到99.34%,抗压强度提高47.09%,抗折强度提高107.9%,同时不影响陶片的外观,该材料制备简单,使用方便(浸、涂、喷均可),价格低廉,水作溶剂,无毒无害,把它作为陶质物的增强保护材料是目前最佳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武汉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价报告》综合分析,将武汉博物馆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一期工程中对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湿度、空气污染物、光照等控制方法和效果做了客观分析和评价。同时从工作观念的更新、工作程序的规范和工作方案的科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影响文物保存环境的因素做了客观分析。进而提出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专业技术委员会、加强文物保存小环境的研究、尽早公布实施《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规范》、重点解决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的主要矛盾和重视新馆建设、规范陈列制作和环境改造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等建议。强调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试点工作,以实现我国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从传统的个体保护走向科学的整体保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封护措施对文物保护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封护保护能有效阻隔环境因素(水分、氧气、空气污染物)对文物的影响,提高文物的耐腐蚀性。目前丙烯酸树脂B72和有机硅在文物封护领域应用较多,它们对于馆藏文物的保护有显著的效果,但它们的耐紫外性能不佳,不能很好地满足户外文物长期保护的要求。近年来氟碳材料由于具有优异的耐候性和耐老化性,已逐渐受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重视,本工作选择了一种新型氟碳材料F2311型氟橡胶作为研究对象,近年来已有将氟橡胶应用于金属文物、陶器、彩绘、壁画等文物封护保护的报道,但报道多侧重于应用,未见从理论方面验证或考察氟橡胶保护效果的研究。为了研究氟橡胶的耐老化性和在文物封护领域的适用性,本工作选用了丙烯酸树脂B72和2种有机硅涂料(分别为正硅酸乙酯和工业成品KSE-OH300)作为性能对比研究,通过紫外加速老化实验对它们进行了长期老化测试,利用红外、接触角、色差仪进行了结构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1)新型氟碳材料氟橡胶具有较优的紫外线耐受性,其在长期的紫外照射作用下颜色、结构和疏水性能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推测氟橡胶能够长期用于文物户外或户内封护保护,特别是针对处于复杂存储环境的文物保护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B72在紫外照射下会发生氧化降解行为,红外证明这种降解反应在紫外照射初期就开始发生了,B72在紫外光下氧化降解导致封护膜发生黄变,在文物表面造成色差,推测B72不适用于户外文物的长期封护保护;3)2种有机硅类材料成膜后疏水性能一般,且在紫外辐射下结构趋于不稳定,外观也会发生黄变,推测这2种有机硅同样不适用于户外文物的长期封护保护。本工作通过评估材料的耐紫外性能来考察它们的耐老化性和在文物封护领域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氟碳材料氟橡胶与B72和2种有机硅相比,具有更优的紫外线耐受性,该考察结果可为文物封护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