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玉龙 《文史天地》2010,(11):24-27
说道“六君子”人们总会心生敬畏,而这里的“六君子”却是一帮逆潮流而动的反面人物,跟历史上前五起的“六君子”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组织筹安会,为袁世凯的帝制运动作吹鼓手。袁世凯因出卖戊戌六君子而功成名就,可他却没想到自己导演的“六君子”的粉墨登场,竞成了他身败名裂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2.
佚名 《湖南文史》2009,(9):69-69
菜市口在古都北京的历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留下一笔的所在,不仅因为“六君子”曾在这里合生取义,还因为它的周边,积淀了太多的文化与历史的印迹……  相似文献   

3.
赖晨 《文史博览》2014,(11):48-49
1898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十三日),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风雨如晦,杀气阴森。戊戌变法失败了,谭嗣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君子在这里引颈就戮。是日,从清早开始,京城万人空巷,围观民众水泄不通,许多人怀里揣着准备蘸血的馒头。近午时分,监斩官刚毅在监斩台入座。载着“六君子”的囚车来了,他们在衙役的推推搡搡中走上断头台。药店鹤年堂出于人道,曾制麻醉药鹤顶血,犯人服下此药,周身麻木,受刑疼痛不觉。鹤年堂掌柜王圣一对“六君子”十分敬重,从坛中取出鹤顶血分发“六君子”,然“六君子”在秋阳下肃然而立,侧望苍天,并无一人接受。  相似文献   

4.
“戊戌六君子”,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的一尊永垂不朽的英雄群雕。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这六位为“维新变法”献身的先烈,无疑将被国人长缅而景仰。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以“六君子”著称者,却并非只是晚清的“戊戌”诸杰,宋、明两代,就分别有前后“六君子”。他们的英名与事迹,也是很值得为后世所知闻记怀的———南宋宁宗前期,赵汝愚任右丞相。赵少存大志,每言“丈夫得汗青一幅纸,始不负此生。”他入仕后,勤兢秉公,“自奉甚薄”,即使身居相位,大冬天仍旧素衣布裘。赵汝愚很想如司马光、范仲淹,在政治上成就一番事业。此时,善于奸谲钻营的外戚韩佗胄(韩母吴氏为宋高宗赵构的妻妹),则视其为上爬揽权的拦路石,必欲除之而后快。韩纠聚党羽合谋,诬陷赵汝愚“图危社稷”。庆元元年(公元1195),赵遭罢相,被逐出临安(今杭州),贬谪福州。太学生(太学,类同“国子监”,均为中国古代最高学府)杨宏中获悉,当即倡言同学上书朝廷,“辨大臣之冤”。但“众皆噤避”,独周端朝、张道、林仲麟、蒋傅、徐范五人“愿预其议”。他们在上书中直辞反对罢黜赵汝愚,痛斥韩佗胄此举“实欲尽去正人以便其私”。然而这份奏折未得呈报,反落到了韩佗胄手里。韩氏暴怒若狂,...  相似文献   

5.
王启初 《收藏家》2003,(6):41-45
(一) 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此为严几道《戊戌八月感事》五言律诗。戊戌维新时,严复曾受光绪帝载脂召对,有“上皇帝万言书”,可见其有参预新政的意思。但政变时,他已回天津水师学堂,闻六君子谭嗣同等惨遭杀害,故以孔子的“临河鸣犊叹”典故自比。字里行间处处站在维新派和光绪帝立场为六君子鸣不平。将政变后的北京比为“天如晦”和“雨又来’,可见严复对当时顽固派的僧恶和对六君子殉难的悲痛。从而乃知严氏戊  相似文献   

6.
菜市口在古都北京的历史上,是一个特别值得留下一笔的所在,不仅因为六君子曾在这里舍生取义,还因为它的周边,积淀了太多的文化与历史的印迹……菜市口在清代是北京的刑场。刑场位置在  相似文献   

7.
2004年3月26日上午,救国会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史良、王造时、沙千里“七君子”青铜群像在沪上福寿园文化主题公园落成。“七君子”的后代们作为嘉宾躬逢盛会,不少人已是白发苍苍,我是第二代中最年轻的一位。缅怀先人们为民族解放和政治民主奋斗的历史,感慨系之。当日下午有一座谈会,遂发表感言。现加以整理补充,草成此文。  相似文献   

8.
“苏门六君子”,指的是北宋苏轼的六位高弟:黄庭坚、秦观、陈师道、晁辅之、张耒、李麃。他们作为北宋中后期文坛的中坚力量,在文学创作上各辟蹊径,体现出与苏轼大不相同的风格特色;在学术思想和政治倾向上,  相似文献   

9.
在纪念近代“戊戌六君子”遇难90周年之际,“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先生铜像,1988年9月7日,在富顺县城西湖旁的“刘光第墓园”落成。四川美术学院院长、著名雕塑家叶毓山等人精心设计制作、成都金属回收公司雕塑部铸造的刘光第铜像,刚毅镇静,目光炯炯,充分显示了刘光第先生力主变法、宁死不屈的精神。原四川省政协主席杨超题词为“戊戌变法,凛然大义”。铜像高1.23米、黑色大理石像座高1.8米,巍然竖立墓前,瞻仰者无不肃然起敬。参加刘光第先生铜像落成典礼的有  相似文献   

10.
《百年潮》1998,(4)
这是为纪念戊戌变法100周年而写的一篇文章。作者依据在日本外务省档案中发现的毕永年日记及其他档案、文献,以生动、明快的文笔,披露了过去人们知之不详或传之有误的一段悲壮历史故事:康有为与梁启超、谭嗣同、毕永年等为实现变法,密谋包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后因袁世凯告密而败露,招致“六君子”壮烈牺牲。  相似文献   

11.
1915年12月23日,蔡锷发动护国战争之前以唐继尧等的名义给袁世凯发了一份最后通牒式的电报,其中要求惩办十三个“帝制祸首”, 即所谓的“十三太保”,除“筹安六君子”外,还有“七凶”(即朱启(?)、段芝贵、周自齐、梁(?)诒、  相似文献   

12.
2018年是戊戌变法发生距今的120周年,也是"戊戌六君子"为谋变法事业而不惜牺牲躯体、赴刑就义的120周年,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应该更加客观、更加理性。本文将从"六君子"被杀前的历史环境、被杀之经过以及对于其死之影响、评价等方面对这一历史实体给予分析探讨,以此纪念这些英勇无畏的革新先驱者。在这些勇士身上体现的对于超越现实政治的人类未来的终极关怀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13.
1915年12月23日,蔡锷发动护国战争之前以唐继尧等的名义给袁世凯发了一份最后通牒式的电报,其中要求惩办十三个“帝制祸首”,即所谓的“十三太保”,除“筹安六君子”外,还有“七凶”(即朱启钤、段芝贵、周自齐、梁士诒、张镇芳、雷震春、袁乃宽)。西南独立各省直到推倒帝制以后也坚持起码要惩办这几个人,但在1916年7月黎元洪、段祺瑞政府发表的通缉文告上,十三个人只剩下了五人,添上另外的三人,  相似文献   

14.
1、“七君子”之结局1936年夏季,蒋介石干了一件特大的坏事、蠢事:他命令手下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7位领导人,酿成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结果是蒋介石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充分暴露了其反动的嘴股、虚弱的本质;而沈钧儒等7位爱国领袖却从此闻名四海,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与爱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释放“七君子”;“七君子”经过尖锐斗争的考验,更加坚定积极地投入抗日救国与争取民主自由的群众运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七君子”后来的命运和结局却是大不一样的,大…  相似文献   

15.
近年在报刊和网络上,不断出现有关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的论争。辩论的焦点之一,是当时救国会领导层对该条约的表态,其中也涉及先父章乃器因此事退出救国会的问题。辩论的双方多是我的老朋友,其中一方与我在电话中论及此事时,我的意见是:当事人亲属须知避嫌,最好是述而不争,心平气和地把史实讲清楚就可以了。见仁见智,悉听历史公论。本文的撰写也将遵循这一原则。光荣出狱,各奔前程1936年11月震惊全国的“七君子”案,使救国会领袖们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风范永垂史册。在狱中他们“六个人是一个人”(史良在"西安事变"结束后投案,另押在女监)…  相似文献   

16.
汲取圣贤文化精华促进先进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人”一词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老子》中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成。”《易·乾·文言》中说:“圣人作而万物睹。”《论语·述而》中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荀子·性恶》中说:“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也。”司马迁在《资治通鉴》卷一中说:  相似文献   

17.
刘存善 《文史月刊》2004,(10):59-62
六、网罗人才赏罚分明做官,执政,非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干部不可。要发挥他们的作用,使之忠于自己的事业,阎锡山认为,须“待人以君子”,“接人须礼貌”。首先,他把革命看作头等大事,他要为革命罗致头等人才,而且认为“只有头等主张才能网罗头等人才”。我们且看他在几个关键时刻是  相似文献   

18.
这里公布的宋庆龄、马相伯、冯玉祥等为营救“七君子”来往的密函密电一组,真实反映了宋庆龄等对国民党政府当局一手制造的“七君子”案的义愤与为营救“七君子”出狱所作的多方努力,对研究中华民国史和宋、马、冯等人生平,均有价值,特予选编公布。  相似文献   

19.
张荫桓之死     
正在人们的记忆中,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六位志士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殊不知"六君子"之外,还有一位捐躯者不应被遗忘,虽说他遇害不在菜市口,遇害时间也比"六君子"晚了近两年,但他也是因那场变法而获罪,也是面对砍头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成为因变法而殉难的第七位君子。这位值得后人称颂的维新志士,就是官至户部侍郎兼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  相似文献   

20.
籍桂芳 《神州》2012,(7):184-184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像一缕和煦的春风,一滴甘甜的雨露,悄悄地滋润人们的心灵,开启人们的心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音乐教育的大师。他说:“广博易良,乐教也。”意即利用音乐陶冶青年的性格,使其养成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