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千姓的来源千姓源出于古代少数民族氐族 ,相传是东汉氐族酋长杨千万的后裔。清代学者张澍在他所撰的《姓氏寻源》一书中说 :“氐王杨千万入蜀 ,故蜀有千姓。”他还说 :“蜀有阡姓 ,或氐王杨千万之后 ,加邑为阡。”(按 :原文有误 ,“阝”字作偏旁部首是“左阜右邑” ,阡字从  相似文献   

2.
氏姓是古代日本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它以氏区分贵族血统,以姓鉴别等级高下,维是持统治秩序。了解氏姓制度的原委,揭示日本历史乃至日本社会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氏姓制度的兴衰氏姓,在古代史书中一般同时使用,如“物部连”、“苏我臣”、“倭直”、“水取造”,物部、苏我、倭、水取为氏,连、臣、直、造为姓。氏是职业、世系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姓与氏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源于圆腾,表示出生於哪个圆腾祖先,它代表血统,是个不变因素;氏则根据封地、或官职、或先人的字等后天因素而取,是个可变因素.春秋以後,人口繁衍,族姓分化,小国沦丧,礼崩乐坏,姓氏谱系开始模糊,至少到春秋晚期,姓与氏就开始混称,以氏为姓,偶有见之.秦汉以後,大多以氏为姓,上古原姓很少使用.  相似文献   

4.
据《风俗通》记载,伏羲氏“出于震,位主东方”,子孙遂以东方为氏,但已无从查考。 现在所知道的姓东方者最早为西汉名士东方朔。东方朔之父姓张,在他出世前就死了,母亲生下他3天后也去世了,他是由其兄嫂抚养长大的,因为他出生时,东方刚亮,遂以“东方” 为姓,取名东方朔。他以诙谐、幽默闻名于世。当时,汉武帝下诏求贤,东方朔上书毛遂自荐,引起武帝注意,招入宫中面试。他说话妙趣横生,行事放荡不羁。 一次,汉武帝赐宫中官肉,左等右等,主管分肉的官员迟迟不到,东方朔忍不住了,拔出佩剑,自己动手割了一块肉扬长而去。负…  相似文献   

5.
沈林 《满族研究》2006,(2):85-96
“沈”姓满洲族的老姓说法不一,“老姓”中没有“沈”字,还有朝鲜族沈姓和“沈氏”汉军八旗融入满洲族。事实上,辽金女真有“沈”的姓氏即“沈谷”,尽管可能是音译,但是其他姓氏如“童”也存在,《明代满蒙史料.李朝实录抄》记载后金女真有大量汉姓“沈”和女真名字者的记录。因为民族生存战争、土地的争夺与保卫,因为女真族、满洲族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和历史,因为没有相应的文化建设,一般女真族没有连续家谱的记录,女真到满洲的姓氏从来不连续,满洲族的家谱绝大多数的撰写始于多尔衮进关。从“沈”姓在后金女真中存在的举证,往前到辽金时代、往后到清代,“沈”姓都是以不同表现形式存在着,说明从辽金女真、后金女真、以及到辛亥革命前后满洲族都有“沈”姓氏,和这个族群一样,“沈”姓氏是变化演绎的,女真到满洲族姓氏同样是变化演绎的。  相似文献   

6.
李奇 《文史天地》2006,(2):55-57
孔子被尊为“圣人”,用鲁迅的话来表达,还是后世的人们“捧起来”的。如果有人提问孔子姓什么,那谁都会说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孔子当时,却是不知姓甚——因为他没有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征在,孔子所以姓孔,也是后世“追认”的,因为,孔子的好多代以前的祖先是贵族,孔姓,就从那里追溯起来的。虽然孔子的父亲出身“武士”,后来也当过一段“陬邑大夫”,恐怕也就是现在的乡长镇长的,可惜这样的“好景”也不长,在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一对孤儿寡母,所以《史记》称“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要…  相似文献   

7.
正"姓"的本义是"生",本来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族号。"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氏"冠在男人的名前,表露着一个男人的封地、爵位、官职以及追谥,代表了男人的荣耀、功业和尊严。譬如武王的四弟叔旦,由于其采邑为周,被称为周公。其实,周公为姬姓,周只是他的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  相似文献   

8.
一、孔子的孝母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对这个古今中外有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他的思想的探讨,评价、众说纷纭。然对孔子的思想的核心部分是“仁”,“礼”,无多非议。“仁”是孔子思想中一切德行的根本。“礼”是仅次于“仁”的重要观念,是“仁”的表现形式,达到“仁”之境界的根本准则。那么“仁”之本又为何呢?有子(孔子弟子) 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 如此,“孝悌”乃仁之根本了。而在孝悌之间,能孝自然能悌,故孝亦可视为仁之本乃至一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一说起“姓”,就会使人联想到父系、男权,子女从父姓等等,在国人看来是天经地义之事。不仅如此,旧时女人出嫁后也得在己姓前再冠夫姓,以示“从夫”彻底。于是,国学大师钱穆的夫人被呼为“钱胡美琦”,胡适博士的夫人被叫作“胡江冬秀”,就连身为总裁夫人的宋美龄也免不了称“蒋宋美龄”。知识界、上流社会尚且如此,民间百姓就更不消说了。然而,正如人类历史上女权先于男权、母系社会先于父系社会一样,“姓”的本义则是指源于同一女性始祖(同一母系氏族)的族属所共有的符号标志,故史书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  相似文献   

10.
子夏的孔门求学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培华 《史学月刊》2004,(9):115-117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为孔子的得意门人,小于孔子44岁。在儒学发展史、中国教育史和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子夏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现代学术界不仅对子夏拜师入孔门时间的推断过于滞后,而且对其孔门求学时期的表现也有误解,认为他不够“乐知好学”,面对外界“纷华盛丽”的诱惑,“子夏等人属于‘心战’未能自决者”(《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册第251~252页;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揆诸史料,仍有深入辨析、廓清误解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北魏国家的不断汉化,勋臣八姓的氏族组织逐渐解体。平城时期,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家族文化产生并缓慢发展。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通过推行孝道、分定姓族等举措,加速了勋臣八姓家族文化的发展。北魏后期,勋臣八姓家族逐渐形成了以儒家伦理道德、嫡长子继承、五服制为核心的家族文化,八姓家族整体的汉化程度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12.
《文史天地》2015,(2):94
1、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孙中有个叫羲仲的,出于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东方),世代执掌东方青阳令。他的后代子孙遂以东方命姓,称东方氏。2、出自张姓,是汉代文学家东方朔的后代。东方朔本姓张,他的父亲张夷在他出生以  相似文献   

13.
现不少姓氏是中华文明史发展的见证。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除了人们熟知的百家姓外,还涌现出一些有趣味的姓氏。“死”姓有其人。此姓由北魏时期少数民族的四字复姓发展而来,主要分布于中国西北部。中国人通常是避讳“死”的,所以这个姓氏在人们眼中就有些“另类”甚至是“恐怖”。  相似文献   

14.
《湖南文史》2012,(11):35-35
关于孙悟空的姓名,在元代杂剧中就已经提到了。元末明初说书人的话本中称这猴子为“孙行者”,但为何是“孙”?其实这“孙”字源于“猢狲”,“猢狲”是猴子的别称。取其“狲”,去反犬旁,成为“孙”。“孙”作为姓,对猴子也是恰如其分了。  相似文献   

15.
关于孙悟空的姓名,在元代杂剧中就已经提到了。元末明初说书人的话本中称这猴子为“孙行者”,但为何是“孙”?其实这“孙”字源于“猢狲”,“猢狲”是猴子的别称。取其“狲”,去反犬旁,成为“孙”。“孙”作为姓,对猴子也是恰如其分了。  相似文献   

16.
"著姓"之说源于《满洲八旗氏族通谱》,其中将瓜尔佳氏、钮祜禄氏、他塔喇氏、觉罗氏、舒穆禄氏、纳喇氏、都英额地方赫舍里氏、马察地方佟佳氏这八个姓氏划分为满洲八著姓。本文对这八个著姓进行整体研究,主要对这些满洲著姓的历史渊源及其与清初政治、军事和与清朝皇室的密切关系进行探讨,从而体现出满洲八著姓对清初政权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古代贵族取名字的原则、礼俗与其他青铜器铭文及相关文献综合考虑,柞伯鼎铭中的遣氏应为虢仲的部下。幽叔就是胙国的始封君,亦即周公第七子胙伯,幽为其谥,叔是其字,当以行字称。  相似文献   

18.
《神州民俗》2010,(9):56-56
我姓鸡,请帮忙起个名吧 给儿子征名结果是:“鸡蛋”、“鸡低批”、“鸡屁股”,这名字怎么叫得出口。 有人姓鸡,他为儿子的名字愁坏了。他在网上发帖,“我姓鸡,孩子该叫什么好?”  相似文献   

19.
《后汉书·南蛮传》云:“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氏、相氏、郑氏,皆出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这就是说,廪君族最早生活在“武落钟离山”,武落钟离山是古代巴人和今土家族的祖先──廖君的发样地,它与清江流域远古氏族的活动直接相关联。但是,武落钟离山今在何处呢?对于武落钟离山的实际地理位置,唐宋以前并无确指,唐宋以后才有人认为此山在长阳县。《太平寰宇记》卷147云:“望相山,俗呼武钟山也”。同卷又云:“武落中心,一名难留山,在县西七十八里本禀君所出也。…  相似文献   

20.
略说“孔”和孔姓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孔子祖籍文化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孔子家族的成员上溯到殷商王朝晚期倒数第二代王的帝乙这一支上,属子姓。据史书记载,帝乙的庶子微子启(商纣王的庶兄)在周初成王时被册封建都于宋,以治殷之遗民。微子卒,其弟微仲接任宋公位①。微仲的四世孙鲍祀弑其叔父宋炀公以后,太子弗父何(鲍祀之兄)辞让公位,于是鲍把自立为厉公。自弗父何传五世至孔父嘉,因其五世亲尽,故被列为公族,并以字为氏,任宋大司马职,此即由子姓变为孔姓之始②。周桓王十年(公元前710年),孔父嘉和宋殇公并被太宰华父督所杀。此后,孔父嘉的儿子金父又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