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苹  席建超  刘盛和 《人文地理》2020,35(1):104-113
以重庆市黄水镇为案例,以GIS空间分析方法为基础,研究2004年以来黄水镇旅游城镇化空间过程,并揭示其动力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黄水镇旅游城镇化空间过程经历了传统社区的旅游化功能提升、第二居所为主导的度假功能扩展以及各种休闲组团的综合功能配套三个阶段。(2)土地利用转移的主要方向是住宅用地尤其是第二居所用地。旅游商服用地也加速增长,传统商服用地也有所扩展,在空间上传统商服用地主要沿老街分布,旅游商服用地沿新街集聚。(3)旅游城镇化实质上是游客、政府、社区居民、旅游企业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反复博弈的结果。研究也发现,以黄水镇为代表的小城镇旅游城镇化是一种以"就地就近"城镇化为基础,实现"自发自觉"文化保护与传承,通过建立"共建共享"多主体共治体系,形成"外向型"旅游服务业主导的理想化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的新形式与中国的人口城镇化政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宇 《人文地理》2006,21(2):115-118,128
本文从三个方面讨论了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不同于发达国家相应发展阶段的特点及由此产生的新的城镇化形式对我国城镇化政策的影响,分析了上述城镇化的新特点和新形式在我国人口迁移和城镇化政策上的意义,认为相关研究和方针、政策的制定必须对上述新特点和新形式予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人口城镇化不是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绍风 《人文地理》1998,13(2):24-28
人口城镇化和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哪种提法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人口城镇化必然要求较大规模的人口乡→城异地迁移,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更强调人口的就地转化。人口城镇化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只适用于部分条件较为优越的地区,大部分现有的农村是不可能工业化、也不可能城镇化的。所以,作为未来的发展方针,必须提人口城镇化,而不是农村工业化或乡村城镇化。并且,人口城镇化还肩负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业经营规模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等多重使命,需要作出系统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滞后、农牧区剩余劳动力多,是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之一。今后城镇化道路的选择,要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以促进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把可持续发展放在突出地位,在做好小城镇总体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注重实效、严格管理,逐步实现小城镇建设跨跃式发展,推进全省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经过实地考察和典型解剖,对近几年农村城镇化发展较快、水平较高的浙江、江苏、山东、四川和吉林5省的农村城镇化发展政策,进行了充分和认真的总结研究。  相似文献   

6.
推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又会对城市的发展带来许多问题。如何既转移农村人口又不对现有的城市带来大的冲击呢?推进农村城镇化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本文立足实际,对如何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对策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面板数据,从综合系统-子系统-要素等三方面定量测度省域人口、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程度,深入剖析城镇化不同要素对农业与农村系统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城镇化对农业农村的影响更加明显,对农村生活系统影响的弹性系数大于1的地区比重分别为58.06%和64.52%;土地与产业城镇化对农业生产系统产生负向影响较为明显,弹性系数小于0的地区比重分别为29.03%和38.71%;②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和建成区比重对人均耕地面积、乡村劳动力比重和人均粮食产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农业产值和单位面积机械动力呈显著正相关;③通过深入分析近30年省域城镇化对各地区农业农村发展的作用机理,对于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等战略的贯彻落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地区发展所遵循的规律.我国经历了三十余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其成就必然功不可没.但是,由于城镇化进程速度过快,城市规模无序扩张,随之带来的问题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率低下、人口市民化滞后、土地城镇化超前、城乡二次元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现象的发生.很显然,伴随中国特色社会...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及其演变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经勇 《攀登》2003,22(6):37-40
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之所以会出现“农民工”这一特殊社会群体,是渊源于传统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民工”问题本质上仍然归属于农民问题。为了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逐步解决进城“农民工”所面临的歧视性政策问题,因势利导地还“农民工”予国民待遇,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真正转化。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可对其他产业起到良好的带动与促进作用,利于推动农村地区产业布局多元发展,能够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发展进程,因此乡村生态旅游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中至关重要的经济项目。为摆脱乡村生态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文章立足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总结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障碍,指出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存在模式同质化、商业合作不深入、监管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落后、旅游文化宣传不到位五方面问题,并围绕这五方面针对性提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可行性策略,旨在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深度融合,在精准把握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科学管理,从而驱动乡村经济增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中小城市的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永洁 《人文地理》2002,17(5):33-35
本文通过对中小城市在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地位、发展特点、城市化形成机制以及珠江三角洲未来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①中小城市的发展完善了珠江三角洲的城镇体系;②中小城市对城市化水平的贡献率远远大于大城市;③未来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将更趋多样性,将会出现更加理想的城市化空间发展模式。另外,针对珠江三角洲未来中小城市的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交互胁迫验证-动态耦合应用-协调类型判别"框架,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状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交互胁迫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测算模型对珠三角地区9个城市2000年以来的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关系和协调类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交互胁迫关系,演变轨迹符合双指数曲线,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的拐点出现时城市化水平较高,且拐点出现晚于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二者协调发展符合"S"型发展机制,2000年以来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磨合发展阶段,系统协调模式属于生态脆弱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1988、1998、2006年三个时相的建设用地解译数据,定量分析建设用地扩展与工业化之间的耦合关系。从珠江三角洲的经验来看,工业化进程越快,建设用地扩展越剧烈;工业化水平与建设用地空间形态变化之间呈现典型的"U"型曲线关系;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与它所承载的产业活动的经济效率存在紧密关系,建设用地效率的提高过程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演进过程是高度一致的。由此可见,工业化与土地利用两者之间互为因果,相互推动,共同构成"土地-经济"互动系统。必须将用地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以及环境再造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村城市化研究:起源、概念、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薛德升  郑莘 《人文地理》2001,16(5):24-28
本文回顾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村城市化研究的起源,对乡村城市化和自下而上城市化两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对近20年来乡村城市化研究的内容、进展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乡村城市化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北美大都市区规划及其对珠江三角洲的启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简要回顾了北美大都市区及大都市区规划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了当今大都市区规划的影响因素和力求解决的热点问题,并比较了未来大都市区规划的两种主要模式,最后提出了对于珠江三角洲大都市区规划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6.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职能特征及其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城市群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城市群在区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地位和分工状况,体现着城市群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城市群的职能特征是对城市群职能的综合概括,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城市群的发展状态。笔者运用Morre回归分析法原理和因子分析方法,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职能主因子的解析,将它们的职能特征分别归结为:行政中枢和教育文化福利事业职能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主要的职能,科研技术和社会服务职能、交通运输和商业贸易金融职能是其比较突出的职能;制造业职能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最主要职能,物流与交通枢纽职能,商业贸易职能、科教文化事业职能是其比较突出的职能。笔者围绕它们职能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揭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主要差异,同时从它们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历史基础、文化传统、形成机制以及发展状况等方面展开成因分析。最后,讨论了它们的职能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7.
1978年来长江三角洲经济格局空间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诚  陆玉麒 《人文地理》2012,27(2):113-118
本文通过ESDA相关分析,以4个时间断面的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描述了1978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县域经济格局在空间上的变化状况。总体自相关趋势在不断增加,高低集聚的格局不断加强,热点区域分布的空间结构经历了从"一"字形到"二"字形,再到"Z"字形的演化过程。经济增长空间格局发展的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更多的随机性和结构的不稳定性,热点区域切换频繁,没有明显的地理集中现象。最后将长江三角洲经济格局演化因素归结为4个方面: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交通条件和区域发展政策,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内在因素,而交通条件、区域发展政策则是区域经济格局演化的外在推手。  相似文献   

18.
珠江三角洲客、货运量的空间演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客运量、货运量的总体变化特点。根据珠江三角洲各县市客运量与货运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各自所占的比重,选取了1980、1985、1990、1995、1998五个时间段,分析客运量与货运量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分布形态。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都必须经历的空间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二者密不可分,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进步。陕西关中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并不协调,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主要表现为单一的嵌入式开发模式与城市化的偏差和区域经济联系与城市化的偏差。应立足现实,积极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这既是短时期发展的考虑,也是长时期战略的需求。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和数据资料分析等方法,在剖析陕西关中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现状基础上,提出关中地区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构建运输网络效率测度模型,对珠江三角洲27个县域单元1980年代以来运输网络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相较传统的通达性指标,网络效率指标在识别交通网络发展状况方面更有效;珠三角运输网络效率空间分异模式与通达性空间分异模式有较大差异,网络效率低值点和高值点同时存在于核心和外围地区;1988-2008年,随着珠三角陆路交通网络的发展,运输网络效率空间格局从原有的南北向"走廊"分布态势,转变为东西向面状均衡分布格局;运输网络效率水平大幅提升,网络效率平均值从4.42减少到1.41小时,变化率达到68.09%。各城市陆路运输网络效率与其城市发展关系表现为高度支撑型、基本支撑型、基本适应型及高度适应型四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