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世纪中日政治思想的反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的反差P有从反差的历史中寻找。19世纪中叶,在欧风美雨的扫荡下,中日两国先后打开封闭已久的国门,被强行拖入西方体系。然而,在这相同的历史遭遇中,却孽生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结局—一开国后、中国在“华夷之防”的战争硝烟里,一步步沉入半殖民地的深渊,并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日本则在“文明开化”的和平建设环境中,一步步济于强国之列,并在日俄战争中战胜沙俄。那么.这一巨大的历史反差缘何而生呢?多少年来.人们虽然一直苦苦探索.但因其思维触角主要是在19世纪内“划弧”,在“洋务运动”、“明治维新”等重大历史事…  相似文献   

2.
考据学的兴衰与中日史学近代化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儒家学术传统的变迁出发,考察考据在明清两代的兴起和发展,及其在德川日本的影响,从比较的角度,检讨中日两国近代史学的传统资源及其不同之影响。考据的方法作为一学术思潮在明清交替之后盛行,则与明代王学之泛滥和清代的统治有关。这一思潮到了19世纪,在中国已呈衰颓之势时传入日本,逐渐主导了日本儒学和整个学术风气。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史学开始迈入近代化,其特征是一方面吸收西方“文明史学”,另一方面又因考据学的兴趣而对德国的兰克史学情有独钟。考据学在清末的衰落和今文经派的兴盛,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由于考据学兴衰在中日两国的“时间差”,使得两国的近代学术呈现出重要之不同。[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日本天皇睦仁上台,于国内建立天皇专制政权,大力推行维新运动,使日本国的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并开始走上了一条向外侵略扩张的帝国主义和军国主义道路。到20世纪20年代末,日本军国主义又乘世界经济危机,西方大国无力东顾的有利时机,武装进攻中国的东北三省,妄图排斥欧美各国独吞中国。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行为,  相似文献   

4.
在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打破中国和日本“闭关”、“锁国”状态的前后,这两个国家曾有着许多相似或共同之处。内部,它们都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封建制度开始走向衰落,资本主义萌芽正在逐步发展;外部,它们都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危机,并先后开始踏上这条道路。  相似文献   

5.
试论日本近代化对孙中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与中国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半殖民地的同时,日本也被迫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有损民族利权的不平等条约,同样存在着受奴役、被殖民的危险。因此,在中日两国面前摆着近似的课题需要解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但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运动,终于维护了民族独立,并实现了国家的近代化。中国却由于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膝投降,日益陷入了半殖民地的痛苦深渊。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对于日本维新后的迅速富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认为“明治维新是中国革命之第一步”。寄希望于中国能象日本那样迅速近代化,并且要迈出“第二步”,满怀信心地超越日本。日本所实现的近代化,在政治上的特点是实行在东方专制基础上的天皇制君主立宪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的中日近代世界秩序体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前后,以西力东侵为背景,中日两国的精英分子对剧烈变动的世界作出了不同的回应。在日本,以洋学家和开明政治家为主体的“开放力量”,初步意识到人类文明“一体化”格局,其国际视野不断扩大。确立了近代外交观念。而同时期的中国官僚士大夫则沉浸于传统世界秩序观之中,难以形成系统的开放思想。直到两次鸦片战争后,方才出现明确的对外开放观念。这说明在对近代世界秩序体认的问题上,两国存在着较大的时间差。  相似文献   

7.
重新认识“锁国”政策对日本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史学界,迄今为止,对日本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所谓“锁国”时代,仍存在一种望文生义的因袭的理解和解释。如近年出版的,解放后由我国大陆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日本通史》就作了如此论述:“从1639年颁布最后一次锁国令到1853年美国叩开锁国大门的200多年时间里,日本在国际环境中完全处于孤立状态。”“锁国政策的实施,堵塞了日本人了解世界,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中国人对日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19世纪中叶到五四运动前后的清末民初年间,中国人对日本的看法经历了错综复杂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变化是两国关系曲折变幻和两国近代化历程强烈反差在中国人心态上交织的一束束投影。透析这种变化,对拓宽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西方收藏的4幅晚清战图为中心,结合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档案资料,论证战图内容为清军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及回民起义,从而披露了1885年宫廷组织的一项创作67幅战图的绘画工程。它为重新审视19世纪中国绘画史提供了重要史实。论文还考证出绘画工程中的20幅“清军与太平天国战图”中有12幅稿本的作者为吴友如。  相似文献   

10.
柯静雅 《黑龙江史志》2009,(11):27-27,36
在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南蛮学时代”里,由耶酥会教士等传入日本的西方科技、文化和一般知识形式构成了南蛮文化,包括教育,医学,天文历法,语言、文学,艺术等方面。南蛮文化使日本人第一次与中国文化圈以外的西洋人接触,扩大了日本人的视野,刺激了日本人的求知欲,使其西洋观开始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试论幕末和明治初期日本"洋学"的基本动向冯玮日本近代前后吸收西方文化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三期加以考察:(1)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的一个世纪。(2)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的两个世纪,即"锁国时代"。(3)19世纪后半的二三十年,即幕末·维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朝鲜,历史上曾经叫高丽,直到1897年,朝鲜的大王可以称帝,从这年开始,朝鲜不再是中国的属国。琉球,从14世纪开始,琉球一直就是中国的朝贡国,1652年归化清朝。19世纪中叶,日本强占琉球。琉球国王在1879年曾两次秘密派人到天津拜谒李鸿章,请求清政府问罪日本。  相似文献   

13.
《文博》1995,(2)
1.关于日本古代道路的发掘[日]木下良2.日中道路交流的历史与现状[日]武部健一3.关于日本古代道路遗迹的波纹板状凹凸面的几点考察[日]近江俊秀4.《出云国风土记》的方位记述及古代道路〔日〕中村太一5.日本从土力学上研究遗迹保存技术概况[日]西田一彦 宋永焜6.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商人编著的学术价值及其特点 复旦大学历史系 杨正泰  相似文献   

14.
朱拉隆功改革与泰国的现代化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经历了一场巨大而又深刻的变革,这就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19世纪中叶以后,一些亚洲国家也开始了现代化进程。研究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从未沦为西方殖民地的泰国是个极好的实例,而几乎与日本明治维新同时的朱拉隆功改革与泰国现代化进程的关系,尤为引起人们强烈的研究兴趣。就对泰、日两国现代化影响的复杂性和持久性而言,朱拉隆功改革也确实堪与明治维新相比。  相似文献   

15.
雷颐 《江淮文史》2014,(6):4-22
正今年是甲午中日之战120周年。此役,中国惨败于日本,然后是签订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屡败于西方列强,但实在未想到会被千百年来以中国为师、为中国所轻视的"蕞尔岛国"日本打败,自然大为震惊,群情激愤,痛心疾首。战争,尤其大规模战争,是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两国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甚至文化的较量。"天朝上国"被"岛夷"所败当非偶然,给人深刻启  相似文献   

16.
以罪恶的鸦片贸易作为“唯一的‘开门的芝麻’”,并以罪恶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大门向西方侵略者“永恒”、“体面”地敞开,19世纪中叶西方经济军事势力的大规模入侵,把原来闭关自守的中国强行挟进近代世界的潮流.中国人开始面临一个史无前例的历史课题:在强大的西方经济军事侵略面前,中华民族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并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7.
张睿锜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2):87-99+133-134
16世纪以来,中国的外销瓷成为了欧洲贵族和富商所追捧的器物,并形成了“中国风”的热潮。到19世纪中期之后,随着科学主义精神的兴起和中国本土瓷器的大量外流,以英法两国为主的欧美学界开始了对中国瓷器的系统化研究。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学者们集中关注于瓷器的定义和分类等问题,并提出了“元青花”“过渡期”和“空白期”等沿用至今的概念。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学术史的梳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瓷器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在西方的建立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英国和日本同属国内资源贫乏的岛国,但有着不同的工业化历程。英国于18世纪中叶最早开始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便率先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它用了近百年才完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日本工业革命最晚,正值英国工业革命完成之时,它方起步。不过它的速度较快,仅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一半时间,即到20世纪初便跃入资本主义近代强国之行列。正如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金森久雄所说:“10年前,20年前,日本还是沟里的小鱼或鲫鱼,而今日成了池塘里的一条大鲤鱼,一跃便使波澜扩及全池。”尽管国内谈及英日工业化速度问题的论著颇多,但英日工业化速度之差别为何如此之大,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在这方面作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19.
18、19世纪,中国和日本的大量商品外销欧美,其中扇子是一类体积较小、携带方便的物品,深受欧美人的喜爱。中日两国的外销扇是一种迎合西方人审美趣味的工艺品,二者在形制、题材、工艺等方面相互影响,但又自成体系,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博物馆事业在南通诞生 中国的博物馆事业是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西方的博物馆开始被介绍到中国。随着中国和西方往来的日渐频繁,到欧、美和日本出使或留学的日益增多。他们通过实地参观,对各国博物馆有了亲身感受。19世纪末的维新运动中,创建博物馆成为洋务、维新人士的主张。由于戊戌变法的失败,上述主张和办法未能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