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察过西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人不得不承认,西藏长期处于一个相对隔绝的地理环境,与中国其他部分的联系,特别是与中原地区联系较少。一般人都注意到了不利的交通条件,由于西藏与内地相隔遥远,加上地处世界屋脊,重重山脉阻隔,气候条件恶劣,人员和物资交流极其困难。却往往忽略了另一个同样重要的不利条件——高山反应。  相似文献   

2.
正1949年9月底,美国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的副领事马克南(Douglas S.Mackiernan)和另一位美国人白智仁(Frank B.Bessac)及三名白俄取道西藏前往印度。马克南等三人后来被藏兵误杀于藏北,只有白智仁和一名白俄抵达拉萨,并于数周后得以穿过西藏进入印度。马克南此行很可能负有与西藏当局联系的使命。由于相关档案至今没有全部解密,这仍然是一个迷。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扩大在亚洲的影响,遏制苏联的势力,美国在1942年向国民政  相似文献   

3.
研究西藏文化,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西藏。在国内,对西藏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西藏是指西藏自治区,它是一个地域概念,不是一个民族的名称。然而,现在国内外仍有不少人把西藏当作一个民族名称,称“西藏族”,包括我国沿海地区和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拉丁美洲的华人。很多人只知其为西藏或西藏族,不知何  相似文献   

4.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是西藏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进藏并与西藏地方政府发生直接接触的美国人有两批——劳威尔·托马斯父子(Lowell Thomas&Lowell Thomas,Jr.)和马克南-白智仁(Douglas Seymour Mackiernan&Frank Bessac)一行。托马斯父子1949年的西藏之行,意在了解情况、搜集情报,并向西藏当局传达美国政府关注西藏局势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王哲 《风景名胜》2014,(6):90-98
巍峨的雪山和湛蓝的湖泊也许是大多数人对西藏的第一印象,殊不知西藏却是一个景观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地区,北部的羌塘草原、南部的亚热带原始森林、西部的阿里戈壁、东部的“小江南”林芝,还有高山松林和苔原,大峡谷与红土林,一切可以想到的地貌在西藏都能寻到她们的影子.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初是德国历史上涉藏活动极为频繁的时期,主要表现为:一是频繁对西藏及周边藏区考察和探险,二是在与英、俄交涉中明确宣示其西藏政策。德国人还试图与西藏上层建立起直接的联系,甚至企图在拉萨设置一名德国代表,但都以失败告终。威廉二世时期的德国虽然明确反对英、俄使西藏、蒙古脱离中国,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与英、俄对抗和实现在华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铸就了西藏文化的特殊性、神秘感。由于千百年以来,西藏地域佛教文化的盛行,使西藏的各种文化均与藏传佛教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正是由于佛教思想与社会文化的高度溶合才使这种包涵许多科学道理的文化得以在漫漫藏族历史中发扬与继承。  相似文献   

8.
在西藏.藏族博士为数不多.尼玛扎西就是其中的一个佼佼。他的成长是与艰辛、刻苦、奋斗联系在一起的。尼玛扎西出生在西藏扎囊县杰林乡的一个牧民家庭,上学前,他随有点儿化的叔叔放羊,叔叔常常教他认字,9岁时他才上学。  相似文献   

9.
吴祎 《中国西藏》2007,(3):52-55
桃花盛开的季节,几经周折才与西藏马术队联系上。那是个有风的日子,一大早我们赶往他们的训练基地——紧邻北京的一个小镇。  相似文献   

10.
论点摘编     
《中国西藏》2017,(6):93-93
川西北嘉绒藏人与象雄琼氏渊源关系探讨石硕在《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嘉绒是分布于川西北地区一个独具特点的藏族人群支系,其文化习俗中积淀和保留诸多象雄文化痕迹,并普遍存在土司祖先来自西藏"琼部"的历史记忆。但因藏文文献记载的匮乏和模糊,嘉绒与象雄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文章通过对汉文史籍  相似文献   

11.
从清朝末年起,我国开始从四川向西藏架设电线。这一举措,是中央政府行使主权的反映,并且加强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联系、促进了西藏近代化的发展、扩大了民族间的交往并且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本文通过整理相关的奏牍文报和档案资料,来研究清末从川边一带向西藏架设电线的主要过程以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青藏铁路在广大建设不分昼夜的奋斗下,正一步一步地向西藏自治区首府迈进。人们关注着来自建设一线的每一个好消息,期待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中国最后一个没有铁路的省区将消失,西藏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便捷。可就在此时,国外一些人却对此说三道四,那么,我们到底该不该为青藏铁路喝彩呢?  相似文献   

13.
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是藏传佛教史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一个杰出的领袖人物。陈庆英发表在《西藏大学学报》1999年第二期上的文章说,五世达赖喇嘛作为大权在握的政治宗教领袖,对西藏的政治、宗教、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努力增进西藏与清朝中央和蒙古各部的联系,在清朝初年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中维持了西藏地方的相对稳定,使西藏地方的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西藏文化的一个新的高潮时代。五世达赖喇嘛与他以前的政治宗教领袖相比,他与当时东亚各民族宗教文化接触的机会要多一些,他曾与汉地佛教僧人,…  相似文献   

14.
我的高原梦     
你好,老西藏 不知道是谁的首创,从60年代开始,西藏生活中出现了一个极富情感色彩的词语──老西藏。"老西藏" 不是指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原上的藏族人,而是指那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进藏工作,勇于吃苦、勇于奉献而又 居留时间较长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干部、职工、知识分子和军人。他们为数不多,在这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 族聚居区,是真资格的"少数民族",但是,他们却受到西藏老百姓的格外尊重。一声声"老西藏",流露出 全社会对他们近半个世纪在藏工作的无限信赖、高度评价和深情赞美。 "老西藏"绝不是一个抽象概念。它的丰富内涵与一串串闪光的名字、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紧紧联系 在一起。他们有的已经长眠在高原的工地上,更多的还在各个领域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他们进藏时期不一, 职业和个性更千差万别,但都有一片赤诚火热的心肠。在建设团结、富裕、文明新西藏的共同事业中,与当 地群众结下了深情厚谊。 1 990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到西藏观察,把他们数十年如一日所表现的高风亮节归 纳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业"的"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是一部创业史,一首荡人心魄的奉献之歌。西藏近半个世纪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浸透成千上万位老西藏的智慧和心血。他们肩  相似文献   

15.
旺堆  吴祎 《中国西藏》2001,(6):31-33
从美洲发来的传真图像那么清楚,从欧洲打来的电话像市内电话一样清晰,近些年西藏的电信事业发展迅猛.雪域高原与世界的联系愈来愈便捷、距离越来越近了。那么在西藏.领导着开创电信事业的一班人马.开拓这辉煌事业的人是谁呢?他就是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国电信集团西藏自治区电信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藏族干部曾忠义。  相似文献   

16.
寺刹塑像     
住在拉萨已近十年,虽不能说是一个真正的西藏人,却与西藏有了不解之缘。 我常常独自或与朋友走进寺庙,不只是观赏,更有渴望走人的期盼,西藏以其独有的民族特色与宗教氛围吸引着来自世界的游客,可我不是游客,我的家就在西藏。于是,我常常在佛前祈祷,虽然我不是佛教信徒,  相似文献   

17.
夏军 《民国档案》2005,(1):39-47
西藏历来为优质羊毛的出产地,民国初期由于英帝国主义对西藏的侵略与掠夺,西藏羊毛大多为英国商人收购。抗战后期,国民政府为改变英国把持西藏羊毛收购的局面,收回利权,并加强中央与西藏地方政府的联系,制定了收购储销西藏羊毛具体办法。该组史料辑自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暨桐油研究所档案,对研究抗战后期西藏经济及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均有其独特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明末清初开始前往中国西藏及藏族地区游历或传教的西方旅行家、探险家或传教士中,有人撰写了各种游记或笔记。他们最早记述了西方人对于中国西藏、藏区和藏人的了解,并将其介绍给外部世界。其中有一个给自己起了汉文名字的美国人柔克义(William Woodville Rockhll,威廉·伍德维尔·罗克希尔,1854-1914年),很可能是最早踏上中国西藏土地、最早接触西藏和认识藏族的的美国人。他肯定是当时美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最权威的藏学家之一。他对于西藏历史、语言和  相似文献   

19.
西藏行随笔     
对很多人来说,西藏是个神秘的地方,因为她太遥远,也太高,几乎使人可望不可及。然而正因为如此,西藏才富有魅力。展现着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使人禁不住走入她的世界。 今年暑假我和一伙志同道合的朋友十二人,结伴去西藏寻找心目中的另一个世界,这次西藏行历时三  相似文献   

20.
1914—1928年间,在军阀混战、政局多变的大背景下,蒙藏院作为主管蒙藏事务的中央机构,在西藏治理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是:组织边疆调查,为中央决策提供信息,并参与解决玉树争端;管理喇嘛教事务,办理西藏驻京堪布、内地活佛转世中的涉藏事宜;组织、监督全国性政治会议西藏代表选举和选派,向中央转达西藏地方的意见;协助有关方面派人进藏联络,妥善处理西藏商人进京贸易问题;接待九世班禅,支持西藏地方的爱国力量。这些对加强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联系、稳固西南边疆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该院的努力并未完全达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