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复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八十年来复原候风地动仪的经过地震学是近百年来兴起的一门科学,是属于固体地球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如果探寻这门科学的发展历史,必然了解到中国古代在地震学上是有很多供献的。我国不仅在历史文献中保存了丰富的地震记录,特别是地震仪的发明,就早于欧洲一千七百多年。  相似文献   

2.
张衡地动仪的发明、失传与历史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动仪的发明和失传存在深厚的社会背景.悬挂物对地震的良好反应是诞生科学思想的物质基础.地动仪是对天然验震器的发展,张衡不仅在利用物体惯性测震上,也在检测和记录地震微弱信号上有技术创新,成功测到公元134年12月13日陇西地震.天诫观念把自然现象与社会问题混为一谈,导致张衡晚年和地动仪的悲剧.仪器可能失传于东汉末年,当时发生了洛阳大火、毁铜铸钱、京师搬迁、人口剧减和灵台被毁等极端严重的社会混乱.张衡的科学思想和实践对现代地震学的起步发挥过思想启迪作用.对地动仪的研究需要开展科学实验,学术观点的统一只能建立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海啸是欧洲近现代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一次地震,也是欧洲迄今为止直接遭遇的最大一次海啸。关于此次地震原因之争、葡萄牙在震后重建中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对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文化、宗教等诸多社会历史方面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削弱了宗教势力、加强了世俗权力和中央集权,促进了全国性抗灾机制的首建,对启蒙运动和地震学的发展等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们知道,世界上第一台现代地震仪,是1703年德拉·奥特弗设计的。其实,应该说最早的地震仪是中国人发明的,它比拉·奥特弗耶的地震仪早了1517年,那就是我国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公元132年发明的候风地动仪。  相似文献   

5.
安德鲁·马歇尔采写印尼火山文化的经历"有点吓人",以下是《诸神宝座摇摇欲坠》的作者安德鲁·马歇尔从中撷取的几个例子:在墙壁因近期地震而四分五裂的房间里采访日惹首席地震学家,在硫磺气雾中呼吸,与指引居民紧急疏散的路标逆向驾车而行。  相似文献   

6.
《华夏地理》2008,(6):96-109
地震什么时候会来?下次是什么时候?远不只是劫后余生者的困惑。一个网站开通了投慕页面,让网民来选择:你认为地震可以预测吗?答案只有两个,是或者不是。蟾蜍过街、水塘干涸、地震云的链接在MSN上闪烁,遍地都是嘲笑地震学家不如癞蛤蟆的人。一些网友深信,一定有专家做出了预测,而地震部门因为某些原因密而不报,一位“专家”在网上“欲哭无泪”,一些曾经做出过中长期预测研究的专家试图解释自己的成果,反倒越发加深了网友们的质疑:你们不是说地震不可预测吗,怎么就有专家说几年前他就预测出了这次地震,既然预测出来了,为什么不公布?人们试图寻找到这个话题背后的真相,为数万瞬问逝去的灵魂,找到一个可以问责的对象。  相似文献   

7.
江苏地震灾害最早记载于《汉书·文帝纪》:“汉文帝元年四月,齐、楚地震,二十九山同日崩,大水溃出。”自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至1987年。根据史料和近代地震仪器记录分析,江苏全境(包括部分黄海海域)共记录地震资料6000余条,共有千余次地震。这些资料大多散见于各类史籍和旧方志,确认其中绝大部分是江苏境内的地震,  相似文献   

8.
公元132年(东汉阳嘉元年),中国古代杰出科学家张衡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青铜地震仪──张衡候风地动仪。公元138年,地动仪成功地探测到远在854公里外的一次地震,被世界科学界称为“地震仪鼻祖”和“不可思议的奇迹”。 张衡的贡献已被充分肯定,国际天文组织已将月球上的一座山和一颗行星以张衡名字命名,但张衡地动仪却由于历史战乱而失传于世。多少世纪以来,古今中外诸多学者曾致力于其复原研究,但均末能满意地再现张衡地动仪原貌。 最近,古青铜张衡地动仪在张衡故乡河南省新乡市新辉工艺厂历经2年复原研制成功并在北京通过国家级鉴定。完成品用…  相似文献   

9.
沈志 《福建史志》2008,(3):62-62
福建地震的历史记载年代久远,资料丰富。晋太康八年五月壬子(287年6月4日),建安(今建瓯)地震是福建省史籍记载中最早的一次地震。据史籍记载和现代地震仪器记录,福建及其沿海地区自宋建隆四年(963年)至1998年6月,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地震多发地区,早在战国时期成书的《竹书纪年》,即记载了我国3800多年前的一次地震:"夏帝发七年(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有资料表明,迄今,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大大小小的地震已经有上万次了。记载这个惊心动魄时刻的史料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由文人雅士根据亲身经历撰写的《地震  相似文献   

11.
国山碑是现存最古老的封禅碑之一,又是我国江南地区记录地震的最早资料。近年对国山碑的开发,为石质物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记录的是四个地震遗腹子、母亲以及他们背后家庭的一年,她们是张建清和女儿席菁雯、廖乾美和女儿王宇辰、刘小燕和儿子谢雨辰、杨菊花和儿子朱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愿生命不息  相似文献   

13.
地震、地震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由于地形地貌的原因,引起山崩堵江,江水溃决,常常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在认识地震、地震洪水并与之进行斗争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用生命换来的真实记录,如《汉书》中记有“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戌(公元前26年3月28日),犍为(治今宜宾市)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壅江水。江水逆流坏城,杀十三人。地震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宋史》中也记有嘉定九年二月(1216年3月)“辛亥(17),东西两川地大震,三月乙卯(21)又震,甲子(30)又震,马湖夷界山崩八十里,江水不通。”对地震洪水记述的另一种形式就是碑刻。四川是多地震的地区,  相似文献   

14.
清明·祭     
我们记录了"5·12"大地震的半年祭和清明,还有即将到来的一年祭。祭奠地震遇难同胞的同时,祈福生者发愤图强。当生机勃勃的新北川拔地而起时,我们会再来这里  相似文献   

15.
唐山大地震,据官方公布的数字,死亡二十多万,受伤几十万,是有记录以来世界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灾难。我是这场灾难的亲历者,也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遗产》2010,(1):111-111
人们看见和听见地震的幸存者唱着传统歌曲和赞美诗.演奏鼓乐,他们在自己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安慰和力量,而多数情况下这也是他们最后拥有的。教科文组织准备派遣实地工作人员前往海地帮助地震的幸存者,他们将借鉴这一文化遗产,帮助恢复社区、重建几代人之间被打破的联系以及重获自尊。一项计划包括交给年轻人一些设备去记录更老的社区成员的故事、歌曲和记忆。  相似文献   

17.
从1984年着手筹备,历18个春秋,几经反复,在编辑同仁的不懈努力下,《新疆通志·地震志》终于面世,这部由8篇29章、115幅图片及附录等内容组成,计800余页126万字的专业志书,以客观科学的态度、丰富翔实的资料、严谨清晰的思路、质朴平实的语言详尽细致、真实可靠地记录了有史以来新疆地震活动和新疆地震工作的林林总总、方方面面。 新疆位于欧亚地震带上,天山山脉横亘东西,山高谷深,断裂纵横,区域地质构造和深部构造复杂,新  相似文献   

18.
我认为孩子是在寻找父爱,是寻找父亲过去给她的爱,代表是24万唐山人的亲属在牵挂死去的他们。它不像SARS过去了就风平浪静,它是一辈子的追思和记忆,这是五六岁的孩子要牵挂一生的事我在唐山市展览馆工作,“唐山孤儿”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本身是孤儿,我记录的是唐山地震以后三十年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台湾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有清一代,关于灾情的记录不绝于书,尤以台风、地震、水灾和旱灾对台湾的威胁较大。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给台湾民众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灾荒发生后,台湾绅商即参与核实灾情,申报赈济,捐谷救灾,它对于缓和社会矛盾、预防社会动乱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距离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8年之后,一部全面记录汶川特大地震以及抗震救灾全过程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在方志出版社出版,这在我国方志编纂历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方志编纂历史上也是第一次。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的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次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涉及以汶川县映秀镇为震中大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