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观 8 0年代末以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有关研究 ,其探讨的重点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第一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经过了一个从孕育、形成、发展到最终放弃的过程。对于其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学术界发表专题论文进行宏观探讨的不多 ,分歧也不大。但在对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其他领导人对这一理论的贡献的具体表述方面 ,也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歧异和矛盾之处。第二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关于这一社会的性质和特征问题的探讨 ,存有较多不同意见。由于毛泽东等人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征问题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婚姻法作为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对于新中国的社会变革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同时作为一部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颁布的法律。1953年初的"贯彻婚姻法运动月"从准备到结束虽然仅持续两个多月,但是却是一次对于婚姻法高密度的集中宣传,对于当时社会中存在着婚姻法颁布却执行不力的现状起到了一定的扭转作用。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搜集整理2003年以来国内期刊中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放弃原因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概况作出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王占阳 《史学集刊》2004,4(3):53-61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只是掌握了中国革命的部分领导权的特殊历史背景下提出的。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掌握了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由此,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就转变成为初级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这一理论转型的中心环节之一,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提出的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理论,这时也转变为西柏坡时期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理论。按照毛泽东的真实想法,我国建国初期将实行的,实际上并不是延安时期所设想的以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为主导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而是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初级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但毛泽东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还是称之为“新民主主义经济”。这就是近半个世纪来人们普遍地误认为这种经济制度就是所谓“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5.
朱进芳 《攀登》2011,30(4):49-53
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它不仅对新中国的成立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以后的实践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选择和放弃新民主主义社会构想是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自己的社会价值观进行调整的结果,正确认识这一历程,对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正确看待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在美学上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这一理论却存在着循环论证与脱离社会实践的双重理论困境,本文试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对此进行简要的批判分析。  相似文献   

7.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讲,中国是先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而后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实践,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先有实践而后才有初级阶段论。  相似文献   

8.
1987年,中共十三大明确论断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以后,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逐渐热了起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究竟有什么不同自然就成了热门话题。就目前来看,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共同点,一般来说分歧不大,但说到不同点就见仁见智了。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原因的研究已有多年了,也有学者从另外的角度提出问题,如"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新民主主义制度设想"或"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放弃等,探究其原因所在。但学者们讨论的问题是一致的,即原本先要经过一个相当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待条件成熟后再采取社会主义步骤、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为什么在1952年夏秋之交发生变化,到1953年上半年进一步明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呢?对此,学者们发表的意见可谓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所谓"外部压力"说。  相似文献   

10.
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史上富有中国特色的篇章。它的早期形态产生于大革命时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不寻常的实践活动,获得了关于新民主主义国体、政体的基本认识,揭开了新民主主义政权理论的扉页。本文试图对这一认识运动作史的考察,为深入研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是把列宁主义思想运用于中国的杰作。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成功实施了列宁的革命"两步走"策略,把握住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非资本主义前途问题,而且牢牢记着列宁的教导,在胜利到来之际,"立刻由民主革命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王明在早期也介绍、宣传过列宁主义思想,并为新民主主义的落地做了铺垫,其后来与毛泽东发生分歧,攻击新民主主义,其实并非理论之争。因此有必要把历史的真相说清楚。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经过实践被证明是正确的。今天重新学习这一光辉理论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中闪烁着光辉的历史观点、实践观点,是我们史学中宝藏,对于我们研究历史,认清历史发展前途,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一、新民主主义理论与近代的思想文化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十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班固的这种学术发展辩证法思想是十分卓越的。他就诸子十家思想学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看出了“相灭相生”的道理。这里虽然没有提到普遍性规律的高度,但已经作出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新民主主义"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引起了不少争议。我们所说的故事则发生在几年以前,今天看来,它恰好涉及这样一个问题,即"新民主主义"里面有没有"民主政治"的地位?这,也是大多  相似文献   

14.
为了清算新旧教条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1937年至1938年,中共党内开始总结中国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刘少奇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做了理论上的探索,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产物,《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又是新民主主义理论的产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抗日根据地的具体实践。"毛泽东思想"的提出和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努力目标,形成了中国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向何处去",近来又成为人们议论的题目。70年前以这个问题开篇的《新民主主义论》,又从人们尘封的记忆中被拿出来放进现实的议题。回想70年来的历史,不胜感慨。当年,我们许多人正在青年时期,曾经为这个理论激动,在它的号召下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现在,深感需要重新回顾有关的历史,对它和有关的文献再做一番解读。"新民主主义"的来历新民主主义的内涵,作为共产党的民主革命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废墟上建立并经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在这一社会形态变革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西藏地方的民主改革中,对民族资产阶级和未参加叛乱的封建农奴主创造性地实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济50年发展的路径、阶段与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附性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变成独立的、先进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再变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形态。50年间发生两次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这在中外历史上是没有过的。在经济形态变革的同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经济建设的成就举世瞩目。正如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一再说过的,在中国进行的这些变革和建设,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方案可遵循,没有任何人准备好了一种现成的理论(知识)可供采用。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在摸索中探索前进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使用“新民主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中国社会党的首领江亢虎。然而,江氏“新民主主义”的涵义,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却是大相径庭。江亢虎的“新民主主义”,是本世纪20年代初中国社会制度改造说中的一个空想论,是一个具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改良主义政纲。长期以来,人们没有给它以必要的重视,更谈不上认真的研  相似文献   

19.
在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刘少奇同志一直在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理论问题。1957年上半年,刘少奇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既有计划性,又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以下简称“三性”)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重要成果之一,反映了刘少奇在当时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总体认识,并蕴含着丰富的关于改进我国经济体制的思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20.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社会变迁评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日根据地砜固区为考察对象,试图从经济结构的嬗变、政治形态的重构、裂变的文化层面等几个方面,阐述这一区域在政治强力推动下社会变动的历史景观。地权转移与实施减租减息政策,使农民得到了较多的经济利益;民主选举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改变了传统乡村的政治结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促使农村社会在文化与观念的层面上发生震撼。这一区域的社会变动,不仅具有服务抗战的直接效应.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实验场.也深刻影响着新中国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