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装裱艺术历史悠久和特色鲜明,古代字画得以保存、流传和收藏,离不开装裱。随着时问的流逝,古旧字画会出现自然老化、破损等现象,为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采,需修复揭裱。古旧字画的修复保护,必须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每道工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书画的寿命。  相似文献   

2.
《文博》2016,(4)
古旧字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博物馆一类重要的藏品。本文通过对西安博物院馆藏的10幅清代古旧字画进行了酸度调研,发现字画纸本画的酸度介于4.3~5.4之间,表明馆藏字画酸化程度严重,需及时进行脱酸处理与修复保护,在调研基础之上,结合西安博物院古旧字画保存状况,探讨了古旧字画的保存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最早的藏品保护技术,始于传统的修复技术,许多传统工艺至今还在沿用,如对古代金属文物的修复和书画的装裱,虽然有些工艺作了改进,但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工艺。许多老技师,老专家们应用长期摸索,积累和创造的绝技,将破碎的铜器修复成有价值的珍品;将残破不堪的古旧字画恢复原貌,重现风采的实例,说明了传统的修复技术在保护和抢救受损藏品的作用,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4.
井燕 《文博》2010,(2):86-88,92
中国传统字画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尤其是其独有的表现和欣赏方式与其他国家相比更显其鲜明独特之处,这便是中国传统装裱的独特魅力之所在。传统装裱对字画保存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保护和审美两个方面。随着中国传统装裱技术和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发展,传统装裱也越来越多地担负了书画的历史、艺术、科技等信息的保护和参考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装裱书画,是我国具有民族传统的一门特殊艺术。书画必须经过精心装裱才便于欣赏、收藏、流传,字画装裱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而浆糊的制作是最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6.
古旧书画的修复和临摹复制是中国古代的传统技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古代书画的修复亦称装裱。旧时又称"装潢"、"裱褙"。有文字记载的有关书画装裱之事约在公元五世纪前后,说明这一工艺技术至少已有一千五百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画传统装裱材料具有天然的特点和对字画无损害的优势,加强中国书画传统装裱材料的研究,能为探讨我国书画史、装裱史、纺织史、造纸史等提供佐证,为鉴定中国书画作品真迹提供重要依据,为保护、传承和发展传统装裱技术提供价值依据。  相似文献   

8.
魏华 《文物世界》2014,(4):78-80
<正>古旧书画是通过文字和绘画记录和再现古代某一时期、某一地域的社会风俗、生活实践的真实的艺术载体,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结晶。随着年代的推移、环境的改变,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流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然老化、破损、折叠等损伤。许多艺术珍品若不经过精细修复和重新装裱就无法悬挂欣赏,所以古旧书画的收藏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古旧书画得以流传至今,大多需要经过装裱,才能在流传和鉴赏的过程中减少遭受损害的程度,受到保护。同时,装裱匠人的  相似文献   

9.
“宋式裱”又称“宣和装”是我国书画装裱中的一种形制。装裱艺术自魏晋时期,就有可靠的文字记载。唐人张彦远说:“自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宋时范晔始能装背。”《唐六典》等史书中,也有关于唐朝装裱业概况的记载。但是装裱艺术真正发展到相当高水平阶段,应是北宋末年和南宋时期。“宋式裱”就是在北宋徽宗时演变形成的一种装池样式。目前,装裱师还经常采用这种形制来装裱字画。  相似文献   

10.
古旧纸本字画在保存过程中,易于孳生霉菌病害,霉菌会对纸质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作用。为鉴定字画上孳生的霉菌种类,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馆藏的几幅古旧字画上孳生的疑似霉斑进行分离、纯化、培养、鉴定,鉴定结果确定霉菌有肉色曲霉Aspergillus carneus、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花斑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杂色曲霉Aspergullus versicolor、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 Bainier、赤散囊菌Eurotium rubrum、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辐毛小鬼伞Coprinellus radians,此鉴定结果可为进一步的霉斑去除以及防霉技术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1.
古书画装裱中色彩的运用栾承素古旧书画年久失修,经过揭洗修补、全色接笔重新装裱后,有助于其寿命的延长,重新唤起人们的美感,为博物馆、美术馆乃至民间收藏家永久收藏。我国传统装裱艺术认为,残脱的古画装裱,尤如病笃延医,医术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物的命运。在书...  相似文献   

12.
<正>装裱,我国的一种传统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是装裱匠人通过独特的工艺技术,将字画、手稿、信笺、证照等,装裱成立轴、镜芯、册页、手卷,以供人们收藏张挂和品玩鉴赏。特别是,他们能将残缺朽损的物品修复还原,使其重现风采得以存留,为社会发展历程提供难得的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今的书画修复案例中,保留具有古旧气息的优秀原装裱,将其与残破的画心一起修复的方式正日益增多。本案例为宜兴博物馆馆藏的一件《吴昌硕篆书八言联》需要保留原民国装裱进行修复。画心与原装裱皆有严重折痕、断痕,甚至断裂,天头处有缺损,包首与覆背老化酥脆。通过对材质、病害状况、原装裱特点的分析研究,为达到最佳修复效果,采用分离画心与装裱,分别进行修复再组合的方法,并在组合还原时对原装裱的不佳之处进行改进与微调,使其既恢复原有面貌,保留典雅的时代气韵,又有利于今后的收藏与保护。  相似文献   

14.
古旧传世书画,由于问世时间久,加之保管不善,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往往会发生污染残损。一般的讲,年代愈远的作品,受损程度愈重。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修复和装裱,使它们焕发出新的光彩而流传后世,是每个装裱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装潢志》说:"前代书画,传历至今,  相似文献   

15.
流传至今的古旧书画,几乎都经历了数次修复装裱,但书画修裱作为一种干预手段存在人为损伤风险。对于珍贵或质地酥脆的古旧书画而言,减少修裱次数并提高修裱质量就显得尤其重要,修复人员除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外,还应对传统修裱技艺进行科学的优化。文章从纸张的强度特性、方向性、两面性及酸碱性等四方面的分析入手,有针对地提出了书画修裱的优化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旧书画装裱修复技艺,主要用于历代书画类文物的修复还原,是一项中国传统的手工技艺。而我国历代书画作品之所以能够代代相传,也是依靠此技艺的可逆性,使受损后的古旧书画能够再现昔日的光彩。古旧书画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艺术品,在流传过程中,由于收藏保管欠佳,往往因年久会造成受潮发霉、污迹满目、虫蛀鼠咬,加之绫、绢、纸的自然老化,也会造成书画作品出现破洞、糟朽、断裂的现象,如果不及时修复,会使其寿  相似文献   

17.
书画装裱,源于我国。古代称为裱褙、装背、装潢等。其产生与发展,对于保存灿烂的民族书画艺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唐、宋、明时期装裱艺术发展概况我国书画装裱艺术的诞生年代,由于历史上并无确切的文字记载,至今难以界定。1973年湖南战国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龙帛画》,“最上部横边裹着一根很细的竹条,上系有棕色丝绳”[1]。丝绳在现今装裱行里称之为“绳带”,穿到天杆的铜钮内,便于悬挂。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这种悬挂观赏字画的最初动机,也可窥出装裱的原始雏形,反映了我国装裱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里有“晋代以前装背不佳”句,可以看出,晋代以前的装裱工艺还不成熟。到了唐代,社会发展,绘画兴盛,唐太宗指定大臣监领装裱。据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五记载,唐大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曾亲自为晋代顾恺之所作《清夜游西园图》作褙。由于帝王及士大夫所推崇,装裱艺术得以发展。在装裱形式上,虽然汉代就有了悬挂式雏形,终因各种因素所限,未能发展,书画形式多为卷子。从唐代遗存的画卷作品,如韩 《五牛图》、孙位《高逸图》来看,唐代较成熟的装裱形式是卷轴。在装裱理论方面,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里专篇论述了装裱,详...  相似文献   

18.
《收藏家》2021,(5)
正书画装潢技艺简称装池、装裱、裱画,是一项对纸、绢质地的书法、绘画进行加固、装饰,以及对古旧书画进行去污、修复的手工技艺。我们从古语中的"三分画、七分裱"便能看出古人对装潢的重视程度。通过装潢技艺,不仅能使书画作品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美感、提升观赏价值,部分古旧书画经过装潢,更有利于对其进行保护与收藏,更适宜于鉴藏研究活动的开展。可见,传统装潢修复技艺对于书画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此项技艺的传承也是前人对现代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古旧书画文物揭裱修复中,经常会遇到书画表面有尘积烟熏、水渍、霉斑等现象。其中在祛霉斑的问题上一直是装裱修复人员很棘手的问题。最近,因工作关系我对河南博物院藏三级品文物——明代《墨竹图》进行揭裱保护工作中,对如何祛除霉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克服熟宣纸古旧书画修复后变脆的缺点,本工作以牛宣纸制成的熟宣纸为样品,通过加速老化,模拟古旧字画现状,根据文物保护"最小介入原则",以超纯水为溶剂对样品进行缓慢有限洗涤脱酸实验.通过pH值、色差、耐折度的测定分析得出,用超纯水针对熟宣纸脱酸,不引入新的杂质,且环保、低成本,减少了对占旧书画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