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菜中有权术     
古代的皇帝吃饭有个规矩,叫“菜不过三口”. 就是一顿饭里,面对着满桌珍馐,不管皇帝喜欢吃哪一道,就单道菜而言,都不得超过三口.皇帝吃饭,一旁有太监监督着.哪道菜,皇帝吃了几口,太监心里都跟明镜似的.要是有某一道菜,皇帝吃了三口,太监马上就会将该道菜撤下去.接着,连着十天半个月的,这道菜都不会出现在饭桌上了. “菜不过三口”,正是法家权术的体现.身为一国之尊,最怕让底下的人知道弱点.所谓的弱点,可以指皇帝性格或能力上的缺陷,也可以是皇帝的兴趣爱好.  相似文献   

2.
张掖大菜     
张掖大菜张建勋“张掖大菜”,俗称“杂烩”。“杂”是多的意思。此菜来源有二说:一是用料好,刀技奇巧,制作精良,肉、肝、肺统于一盘,色鲜味香;二是北凉沮渠蒙逊建都于此,属地及今兰州所辖的皋兰县以西,是集匈奴食羊肉之大成,故有“大菜”之名,乃古丝绸之路上脍...  相似文献   

3.
崔薇  吴若峰 《旅游》2006,(6):60-65
海鲜一盆盆地端上来,端的样子和菜的样子真的不怎么讲究,其实只要有了鲜,其他都退而求其次,大可不必那么讲究,只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就着白酒,所以同桌的如东人会一脸真诚严肃又不失热情地从对面将倒满了白酒的杯子递过来,那意思是:来,一口白酒一口海鲜吧!  相似文献   

4.
《世界》2011,(12):I0020-I0025
来吉隆坡的人总容易罹患选择强迫症,因为这里有各种让人欲罢不能的美味。这是一座即使再挑剔的味蕾也甘愿俯首的城市,多变与相互融合是它的特色——这里不仅有马来菜,还有世界上最好的西餐、中餐、印度菜、咖啡馆……吃一口椰浆饭,喝一口美式咖啡的日子,如此吉隆坡。  相似文献   

5.
正陆文夫16岁来到苏州,在此生活了51年。苏帮菜的新鲜与精致,使他更加迷恋这座古城。苏州人对饮食,有自己的态度,不时不食、不鲜不食、不近不食、不精不食、不亲不食,由此形成了苏帮菜“时令、新鲜、精致”特色。陆文夫也热衷探讨这个话题。1944年,16岁的陆文夫,到苏州姨妈家养病。一踏上苏州土地,便激动起来。“我到姨妈家只是稍坐片刻,便  相似文献   

6.
找春天宋显英今天,老师留下了一个奇怪的“作业”,让我们到田野里去找春天。吃过午饭,我约了几个小伙伴高高兴兴地朝田野走去。我们离开村子,刚走到田边的地埂上,就看见向阳的沟边上长出一片绿茸茸的青草和野菜,它们有的刚钻芽芽,有的已经长出一片嫩叶。我们蹲下仔细看了看,有蕨菜,有苦苦菜,还有羊胡子草……看了一会儿,我们站起身来往前走,走出不远,就听见天空中传来“嘎嘎”的叫声,我仰头一看,高兴地叫起来:“啊,大雁,大雁!”伙伴们一听也仰头看,她们异口同声地喊起来:“真的,大雁这春天的使者,来得多准时呀!”小兰高兴地说:“看,它们排成…  相似文献   

7.
爱的基地     
去年春天,我用了两个周日时间把门口花园里的一片空地开垦出来,打算种上一些菜。管理花园的李叔见我开垦空地就好像已经知道我的用意,私下里到我家说:"小李呀,花园里是不让种菜的,以前有人在花园种菜,都被领导批评后,还把菜拔了……"听他这么一说我只好作罢。空着就空着  相似文献   

8.
《舌尖上的中国》热映时,我就存想,央视真应该去找陈立当顾问。在我看来.当今中国真能说得一口好菜的大概也只有陈立兄了。后来听说他果然是此片的幕后顾问之一。再拍《舌尖2》,他又是美食顾问。陈立被称为“杭州七大怪”之一。也许是闪为这个浙江大学的教授,却偏以美食家闻名。有报道称,“陈立在被媒体打捞出来作为美食家之前,是专攻情感性精神疾病的教授”,而我正是当年打捞陈立的媒体人。  相似文献   

9.
关于元朝地主土地上从事农业耕作的“驅口”之身份问题,也就是说,关于这种人的性质问题,到目前为止,在我国的史学界中还未取得一致的看法。如有很多人说这些“驅口”是奴隸,又有人说是“近似奴隸的农奴”,也有些人则给予些“模稜两可”的解释。究竟那一种说法对呢?我们认为,只有根据具体的历史材料,通过自由讨论,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下面我准备从“驅口”的来源,“驅口”的身份和它产生的历史条件提出个人的初步看法,就教于史学界。  相似文献   

10.
薛立若 《中华遗产》2011,(7):160-160
《说文》说“儒.柔也.术士之称。”于是“温、良、恭、俭、让”成了一般人心目中儒家人的几个基本特点。然而儒家人的形象,并不仅仅停留在“柔”的层面上。孔子认为“剐、毅、木、讷,近仁”.而“巧言令色者,鲜矣仁”。但“木”与“讷”这两个特点,往往成为世人对儒家人有所诟病的借口,成为形容人呆笨的贬义词。木讷而弱势的儒家人,似乎并...  相似文献   

11.
美食在苏州     
<正> 苏州四季分明,季季物产不同,被誉为"鱼米之乡"。苏州传统饮食素来因时制宜,苏州人在饮食上对时令的讲究称得上是极致了,一年四季的饮食,跟着季节的更迭而变化,即使是家常便饭亦讲究春尝头鲜、夏吃清淡、秋品风味、冬讲滋补。春天到了,筝腌鲜便开始上了餐桌,  相似文献   

12.
略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无人不知“新月派”,无人不知“新月派”的干将梁实秋、闻一多、徐志摩,却鲜有人知叶公超也是新月派的骁将。  相似文献   

13.
逸忱 《中华遗产》2010,(10):124-127
相较于其他常用汉字而言,贪字的出现很晚。在出土的文字材料中,我们最早只能从战国时期的楚简上发现它的身影。从字形来看,其上为一人,中间有一口,其下则为一贝,从意义上讲,表达的是口中含贝。所以,在早期没有“贪”字时,往往用“含”来代替“贪”字,文献中也常常贪、含相互假借。  相似文献   

14.
女儿的见地     
春天喜欢我七岁的女儿家庭作业里有一道题目:用词语“春天”造句。我看到她的答案是:“春天喜欢我。”我便指出来:“孩子,这个是不对的,春天不是人,不会有喜欢的感情的,常规的答案应该是‘我喜欢春天’。”  相似文献   

15.
大黑蛇和小臭鼠一天,大黑蛇被一个玩蛇的人捉住,关进了笼子里,它烦躁地在笼子里窜来窜去,总无法钻出去。过了一会儿,玩蛇的人捉到一只小臭鼠,就丢进笼子里面去喂蛇。大黑蛇想:“这倒是好菜,先吃了再说吧。”便扬起头向小臭鼠扑去。小臭鼠缩在角落里哀求道:“蛇大爷,我们都是在患难之中呀,我这小小的身子,您吃进去也解不了饥饿。而且我死了,您也逃不出去啦!倒不如您别吃我,让我把笼子口咬开,我们一起逃走吧!”大黑蛇想:“这倒是个办法。反正逃出去了它也逃不过我的手掌,出了笼子再吃也不迟。”就命令小臭鼠:“好吧,那你就赶  相似文献   

16.
月令     
《山茶》2009,(3):198-199
三月——春的礼赞 说起“上巳节”,恐怕多数人不知道。农历三月初三的这一汉族古老节日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论语》中曾点对孔子描述自己的志趣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暮春三月,换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个人,带着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  相似文献   

17.
乌戈·查韦斯这个名字,在国际上日益响亮。他就是拉丁美洲小国委内瑞拉的总统。他敢与美国叫板,不畏惧美国的威胁;他决心改革,要在委内瑞拉建设另一种特色的“社会主义”。他喜欢中国,他尤其崇拜毛泽东,苦读《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不离口。在接受独家专访时,他称本刊记者为“兄弟”,并讲述了他许多鲜为人如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8.
拚死吃河豚     
刘兆元 《民俗研究》2001,(1):190-191
江苏近海及扬子江内,盛产河豚鱼,其血液、肝脏、性腺、泪腺中均有剧毒,人若误吃了它,很快神经麻醉,窒息而死。民间有“吃了海豚肉,神仙也难救”,“吃了河豚籽,仙丹难挡死”之谚,谈豚色变。只有那些生活十分绝望的人用吃河豚来自杀,这叫“拚死吃海豚”。然而扬子江上的渔民及两岸的民众,明知河豚有毒,却把它当成是“天下第一鲜”,  相似文献   

19.
春天是一种意象,美好的东西大多都是一种意象。山水如是。春天如是。梦如是。这个话除了很有韵味之外,好像也是很有道理。不过我要说,春天不只是一种意象。春天是如此具体实在,可看可闻可听可触摸,甚至可以品尝, 再也没有什么比春更贴近大地了。在我们的“中国之春”里: 随着松花江惊天动地的一声开江巨响,松嫩平原上的春季开始了。金达莱随之开满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与此同时,东海上的嵊泗列岛,黄鱼洄游的叫声如同打雷,渔民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汛“捉春”。  相似文献   

20.
编后随侃     
报载:某饭馆某某忽然火爆,每日顾客盈门,且多为回头客。后查出其老板在菜中加了鸦片,不仅刺激了吃者胃口,又使人吃了还想来吃。此老板图财缺德,已受公众谴责和法律制裁。 纵观今日报刊摊点,加了“鸦片”的“菜”似乎不少。本刊这家“饭馆”,当然不能如此下作。但在商潮冲击下,是否做过类似吊人“胃口”稍加“刺激”的事呢?作为“厨师”,未免有点脸红。有读者(有的还是学者)批评我们也追随“歪风”,热衷于“揭秘”、“曝光”,加入“明星”轶事和官司的起哄啦啦队,甚至封面也大登靓女照片等等,因而以为本刊“转向”或改变方针了。对此,我们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