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一首论史诗。皮日休认为,尽管有人说隋朝的灭亡在于开凿运河,劳民伤财。可是直到唐代南北航运还在依赖着它,它使南北经济化交流和繁荣,其功不可没。如果没有隋炀帝的乘宫殿龙舟巡游江都(今江苏扬州)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2010,(10):32-33
如同提到万里长城就会想到秦始皇一样,每当人们说起京杭大运河时也自然地要联想起隋炀帝,甚至有“隋炀帝开运河”的说法。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今天我们习惯上所称的“大运河”指的是京杭大运河,而非隋朝大运河(也称南北大运河)。  相似文献   

3.
京杭运河(又称大运河)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河北、山东、江苏、浙江4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5大水系,长达1794公里。江苏是古运河的重要流经地,大运河在江苏穿越了长江与淮河两大水系。江苏大地留下了大运河的骄傲,也写满了古运河的沧桑与变迁。在京杭运河还没有开凿之前,江苏境内就有了最早的运河———邗沟。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今苏州),先后打败了南方的越国和西方的楚国,又进一步想讨伐北部的齐、晋、鲁、宋等国,以图称霸中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人工运河,以沟通江淮水路交通,由今江都引长江水东北流,直到射阳湖中,再由射阳湖通到末口(今淮安市楚州北神堰)注入淮河。在开凿运河的同时,夫差一度把都城从姑苏迁往邗(今扬州)。因运河流经邗城城下,故历史上称为“邗沟”。公元7世纪初,隋朝统一了中国。隋文帝与隋炀帝父子先后开凿了山阳渎、江南运河、通济渠与永济渠。隋代开凿的大运河共有4段,除了永济渠外,其它3段都与江苏密切相关。隋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下令开凿山阳渎。山阳渎沿袭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凿的邗沟旧道,北起山阳(今淮安市楚州区)引淮水南流,经江都(今...  相似文献   

4.
琼花观 声名远播的琼花观,是扬州运河沿岸的名胜之一。扬州本是花美如烟之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云:"烟花三月下扬州"。而晚唐诗人吴融、许浑等则最早在诗歌中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到扬州赏琼花联系在一起。吴融的《隋堤》诗云:"搔首隋堤落日斜,已无余柳可藏鸦。岸傍昔道牵龙舰,河底今来走犊车。  相似文献   

5.
问题讨论     
高小历史第二册上插图有「古运河」与「今运河」,但图上今运河与古运河位置不同,那么,今运河是什么时候开的呢?隋炀帝加重人民劳役负担,开(?)运河,而它又成了交通的好航路,是否还要表扬他对历史有贡献呢?  相似文献   

6.
正大运河在淮安境内的河段为淮扬运河淮安段,流经淮安市清河区、清浦区、淮安区、淮阴区、洪泽区、盱眙县等四区一县。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邗沟,到隋炀帝开凿隋唐运河,再到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淮安始终是沟通江淮、黄淮,保障运河南北通畅的一个重要通道;是南北漕运的枢纽,是河道治理的关键和总河驻节之所,历史遗存丰富,价值突出。大运河淮安段的修筑及其演进,可以说既是一部中国社会发展史的缩影,又是中国古代水利发展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7.
运河申遗应建立运河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运河是自然与人创作的杰作,它的价值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长城、运河这两大工程自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两千多年间不断修造.延续时间之长、工程之浩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内涵之丰富,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绝无仅有的。相比长城而言,运河不仅仅是一个防御工程,同时也是一项经济工程,从吴王夫差到隋炀帝,运河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功用。  相似文献   

8.
隋唐大运河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南起余杭(杭州),北至涿郡(北京),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隋唐大运河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带动了沿岸城镇的发展,还具有政治、军事功能,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留存至今的隋唐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还在现在的水利资源开发、运河旅游、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既是我们认识大运河的重要资料,也是需要我们科学保护和永续传承的文化景观和遗产。  相似文献   

9.
国内资讯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聚焦“运河遗产保护” 4月10日在无锡召开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论坛”聚焦”运河遗产保护”.为中国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提出新建议。2006年大运河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争取2014年能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0.
董正 《美成在久》2020,(1):56-59
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大运河,一度支撑着中国的南北通衢。曾经千帆竞渡的大运河今天已失旧日风光。历经沧桑之后,古老的运河与今天的你我该是怎样的关系呢?当代社会该如何面对大运河?现实生活中的运河受到保护的同时,是否需要唤醒与运河相伴的精神记忆?  相似文献   

11.
<正>一部运河史,几乎贯通整个宿迁城市史。宿迁是一座与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始终相互依存的城市,大运河的千年演变,经历了从“泗水行运”到“汴泗并流”,从“借黄行漕”到“避黄行运”,一直到近现代以来大运河的衰落与复兴,宿迁均为大运河沿线的主航道城市,也让宿迁成为拥有大运河三个历史阶段不同主航道遗产的城市。  相似文献   

12.
京杭大运河将更名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涉及城市从18个增加到24个;沿线城市将成立“中国大运河申遗办公室”。(6月21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月,我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已正式启动。江苏是拥有大运河的最早航段,又是运河流程最长的省份,运河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以“申遗”为契机,认真做好江苏境内的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正无锡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人文价值。今天的无锡运河,北从洛社五牧入境,斜贯城区,南于新安沙墩港出境,总长39.14公里。无锡作为早期吴地文明中心和吴国的故都,处于大运河肇源的超然地位。一、无锡运河的历史轨迹1.泰伯渎是无锡步入运河时代的起点。商末,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长子泰伯(一作太伯)放弃族位继承权,携二弟仲雍从岐山周原"行三千里路"南奔定居梅里(今无锡梅村),创建勾吴国并成为开国君主。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聊城段大运河文化是京杭大运河(以下称大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聊城东昌府段的大运河文化更是独具特色。聊城东昌府段大运河文化资源开发虽然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该段运河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全面、系统、有效的开发等。为此,应充分挖掘聊城东昌府段运河沿岸文化资源,通过“Phonograph”模式解决该段运河文化资源联动性不高的问题,从而促进东昌府段大运河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运河的保护和开发向更高阶段、更高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16.
冯玉珠 《旅游纵览》2022,(7):101-104
饮食文化是京杭大运河多样文化形态之一,是京杭大运河文化生活化的一面。本研究将以河北大运河饮食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挖掘、整理、提炼河北运河沿岸区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分析大运河河北段饮食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现状,探讨河北大运河饮食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推进河北大运河饮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响“美丽河北·运河风韵”品牌。  相似文献   

17.
<正>“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作为一度黄金遍地、商贾云集的繁华都市和山青水碧、园林优美的风景胜地,扬州汇集了隋炀帝三巡、清康熙帝六巡和乾隆帝六巡的紫气,“扬一益二”“盐商富甲天下”的财气,以及李白、欧阳修的仙气,令达官大贾挥洒万金、文人墨客诗情横溢,为淮左名都留下了名园无数、美诗六千。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只能算是有了扬州这座城,而真正让扬州刷出存在感的,就不得不提那位“共禹论功不较多”的隋炀帝杨广。“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史载这位帝王是为了下扬州观赏“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琼花,不惜动用民工百万,凿通运河行“水殿龙舟事”,携宫女数千,锦帆天涯,三下扬州……唐代起,扬州已成为“夹岸垂柳桃花,小桥流水人家”的佳境。唐人姚合在《扬州春词》中描写扬州为“园林多是宅,车马少于船”“市廛持烛入,邻里漾船过”。罗隐则在《炀帝陵》诗中说:“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到清代康熙、乾隆南巡,也是经由水路,先后共12次在扬州经停。  相似文献   

18.
《山茶》2009,(6):12-13
在3月号的运河专题中.我们提出了“运河文明”的概念.将运河文化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还首次推出了“GT”——大运河遗产小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河流众多,水系庞大,皆东西流向,而水系之间又有分水岭相隔。但古代各天然河道冲积平原之间,有许多相互交错的港汉湖泊,可以南北开凿运河,沟通各水系及天然河道之间的联系,如在今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境内的运河工程就是充分利用其地理环境而开凿的。公元七世纪初,隋代南北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北达涿郡(今北京)。沟通了长江、黄河、淮  相似文献   

20.
<正>在《中国大运河申遗文本》中,31个遗产区共列入27段河道、58个遗产点,其中淮扬运河扬州段遗产区共有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列入。淮扬运河扬州段淮扬运河扬州段北起里排河与大运河连接处,南至长江边的瓜洲镇,全长151.3千米,地处江淮平原,东以里下河水网地区为界,西与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四个湖泊毗邻;北接淮安楚州,南至扬州邗江区瓜洲镇入江口,在大运河扬州段遗产区,自北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