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41年12月8日深夜,八路军香港办事处负责人、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廖承志,接到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与英、美建立统一战线问题的电报。其中第四点指出:“香港文化人、党的人员、交通情报人员应向南洋及东江撤退,此事应酌办。”接着,廖承志又接到周恩来关于转移在港各界朋友的电报。电报是发给廖承志和在沪、港等地开展统战工作的潘汉年、中共中央交通处驻港澳办事处处长刘少文并报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已成死港。香港接朋友,如有可能,请先至澳门转广州湾,…  相似文献   

2.
1938年10月,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召开前夕,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给参政会议长汪精卫发来“电报提案”,斥责汪为“汉奸国贼”,在参政会上引起了一场大斗争。最早披露此事的是邹韬奋,1941年,他在香港《华商报》上发表《“来宾”放炮》一文,记载了事件的经过:一届二次参政会开幕以后,陈嘉庚给大会发来电报提案,内容是“官吏谈和平者以汉奸论罪”11字,经汪派  相似文献   

3.
王鹏 《炎黄春秋》2005,(5):54-57
194JD年1月4日,由上海开往香港的“胡佛总统号”响起了长长的汽笛,庞大的船体缓缓离开码头。船上有两位非同寻常的乘客,他们是汪精卫叛国团伙中的“首义”人员高宗武、陶希圣。当客轮驶入公海后,他们的神色开始缓和了。随即,他们通过船上的无线电台给在上海的汪精卫发去了电报:“……际此意去迥异之时,未得先生之许可,遽尔引离,但至此时止,我等对于一党的秘密,决不向外宣泄……”汪精卫在上海愚园路官邸收到高、陶在公海发来的电报后,不禁大惊失色.沮丧十分。然而,1月22日《大公报》香港版全文披露了汪日密约,震惊中外。此“惊险”一幕,前后曲折。  相似文献   

4.
赴台探亲记     
1994年元旦过后,我突然收到台湾家乡发来的电报称:“母亲病危,速联系返台事项.”我得到有关领导的关心和同志们的大力帮助,顺利地办妥了去台探亲手续,于3月22日乘机经香港返台.在香港至高雄的班机上,我思绪万千,许多往事涌上心头.40年前,即1953年我和一批旅日台胞响应祖国召唤,离开日本回到  相似文献   

5.
1935年国民党内的倒汪迎胡暗潮——读台湾所藏胡汉民旅欧期间往来电报杨天石1931年2月,蒋介石软禁胡汉民,自此,出现宁、粤分裂局面。同年,发生“九·一八”事变,蒋介石被迫释放胡汉民。不久,胡汉民定居香港,领导以两广等省地方当局为代表的“西南派”,秘...  相似文献   

6.
赖晨 《文史春秋》2013,(11):30-33
目前史学界对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又名福州电气学塾、福州电报学堂、福州电气学堂、福州电报学塾)专文叙述极少,笔者经查阅相关史料,特撰小文对福建船政电报学堂的创建背景、学堂的开办、毕业生的贡献等方面进行一些爬梳整理。  相似文献   

7.
由西方人发明的电报通信技术,在军事、政治领域具有重要战略价值。19世纪后期,朝鲜国门洞开,日本及西方列强相继进入朝鲜半岛,使朝鲜局势变得日趋复杂。甲午战前,中朝依旧维持传统宗藩关系。这种特殊关系深刻影响了当时朝鲜电报线的建设。中朝围绕朝鲜境内电报线建设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系列交涉。朝方目的是争取电报通信自主权。中方则是为防止日、俄攫取朝鲜电报通信利权,维护自身在朝电报通信优势地位,以应对朝鲜局势。  相似文献   

8.
赖辰 《文史月刊》2014,(3):74-77
目前学术界对福建船政电报学堂(又名福州电气学塾、福州电报学堂、福州电气学堂、福州电报学塾)还没有专文进行论述,笔者对相关史料进行爬梳整理,论述三个问题,即福建船政电报学堂的创建背景、开办情况、学堂的贡献,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9.
1947年7月29日,在鲁西南重镇菏泽城北一栋简陋民房的院内,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正在散步,他们刚刚指挥完著名的鲁西南战役,难得这么轻松一下。“报告首长,紧急电报!”参谋人员将一份刚刚收到的电报交给刘伯承,刘伯承先粗略看了一眼,脸色立刻凝重起来,邓小平从刘伯承的神色中已看出这份电报绝对不寻常,他连忙接过了电报。果然,这份电报是由  相似文献   

10.
李鸿章是东北电报事业的创始人和主要筹办者。在他的主持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从1885至1887年相继完成电报线路的展设工程。从此,东北军政要地间通过电报联成一气,并改善和加强了各要地与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的联系。架设电报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事业。中国电报的举办是对从古代沿袭下来的驿传通讯的划时代的变革。这对地广人稀远离京师的东北地区通讯事业来说,尤为重要。洋务派在东北兴建的企业除电报外,还有吴大澂开办的吉林机器局和李金镛开办的漠河金矿饬礁銎笠狄延凶ㄖ黾?而东北电报则几乎无人评述。  相似文献   

11.
上海沦陷后的1939年的夏天,杨刚来到香港。杨刚原名杨缤,1928年的中共秘密党员,北平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同时也是北方“左联”的发起人和组织者,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英国文学系。她在上海“左联”工作过,被称为“敢于冲破国民党文化禁区,显示出一种解放精神的革命现实主义女作家”。抗战爆发后,她奔赴武汉、南京、上海,从事抗战救亡的宣传工作。也正是这个时候,她接到了燕京大学同学、在香港《大公报》负责“文艺副刊”的萧乾的电报,说他将去英国,要她即刻来香港接替他负责的《大公报》“文艺副刊”。杨刚送走萧乾后,很快…  相似文献   

12.
历史档案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历史档案在后人眼里往往会有许多模糊和疑问,使得研究者难以准确运用而影响研究的结果.本文就研究中发现的红军长征时左右两路军若干电报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三份电报的时间顺序 在<红军长征·文献>①中关于1935年9月中央红军单独北上时,有3份重要电报时间顺序的排列是不够准确的.文献第675页的电报是"张国焘关于红一、三军单独北上问题致林彪等转中央领导人电",电报落款是"朱、张,九月十日四时".第676页的电报是"中共中央关于北上方针绝对不应改变,左路军应速即北上再致张国焘电",电报落款是"中央,九月十日".第677页的电报是"指令",落款是"中央政治局,九月十日于阿西".  相似文献   

13.
电报,竟然也会成为战争利器?不错,在民国初军阀混战的那段岁月,干戈与纸墨共舞,枪杆子与笔杆子齐飞,电报的作用并不逊色于那些坚船利炮。正是此时,北洋儒将吴佩孚也利用了这新生事物,打了一场精彩的电报战……  相似文献   

14.
连子 《纵横》2009,(9):11-16
1948年秋,3岁多的我和母亲居住在香港。一天,正在熟睡的我被一阵杂乱而又疯狂的砸门声惊醒了。睁开睡眼,我看到一群港英警察围住妈妈,一个头目模样的人通过说广东话的翻译向妈妈询问着什么。随后那群人就开始抄家。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恐惧的心理持续了许久许久。我曾哭闹着不停地问妈妈,爸爸哪里去了?直到长大成人我才得知,父亲当时正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执行着将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秘密转移到北方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的任务,他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香港分局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之一。抄家三天前他已离开香港,护送郭沫若、许广平、翦伯赞等第三批人士北上了。这批人到达东北解放区之后,父亲接到周恩来电示,便急忙赶往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周恩来副主席听完工作汇报后就告诉他:“据香港分局电报,你离港后三天,你家就受到了港英当局的搜查,看来,你不能回香港去了……”  相似文献   

15.
胥猛 《黑龙江史志》2012,(17):7-8,15
19世纪60年代,西方列强为了更好地攫取在华利益,接连向晚清政府提出设立电报的要求,采取诱导恫吓、修改条约、擅自架线等各种手段侵蚀中国的电报利权。面对西方列强的种种要求,中国电报局总办盛宣怀,运用谈判策略与技巧,与列强折冲周旋,为维护和收回电报利权作出了大量贡献,做到了"权自我操",为中国电报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王勤 《纵横》2013,(5):18-19
为了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胜利,党中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发送了很多电报,其中有一封电报是毛泽东于1951年4月13日发出的。  相似文献   

17.
说到电报,年轻人可能不太熟悉。如果说到《永不消失的电波》,50岁左右的中年人都会说,那是一部很有教育意义的电影。我了解电报,也是从这部电影开始,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参加工作后,电报竟然与我有了分不开又割不断的情缘。  相似文献   

18.
建设电报通讯是清政府有效统治川藏地区、应对侵略的重要措施,也是宣示及维护主权的行为。文章较全面地分析了清末川藏地区电报通讯的由来及延展状况,并结合邮政,从电报线路的选择说明邮电建设与清政府加强对藏区统治是同步的。西藏地区建设电报通讯,不仅涉及到利权,更是中国政府行使主权的反映。通过对清末三个涉藏条约的分析,发现西藏地区架线通讯是清朝与英国"斗"出来的结果,是挽救对西藏地区的主权。清政府之所以不急于联线川藏而先建设拉萨至江孜电线,目的在于早日赎回英人架设的电线,取消英人已攫取的特权。川藏地区电报通讯说明,近现代通讯在边疆地区是因兵事而起,因兵事而延展。川藏地区电报只能采取官办官营而非官督商办或官商合办,这是清末发展边疆地区电讯业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爷爷1933年,吴延祥养路工(过世)奶奶刘爱英职工家属父亲1963年,吴建忠养护技术员儿子1998年,吴永结养护科父子相逢不相识这要从一份电报说起。在那个年代,缓事发信,急事发报。而发电报,一般又都是家有告急,或突发灾难。因为电报上每发一字,需要五分钱或是六分钱,这五分、六分,能换几个鸡蛋。所以,世界上最简洁的文字是电报,最令人不安的文字,也是电报。  相似文献   

20.
正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致张学良命令其对日不抵抗的电文,称"铣"电;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在越南河内发表致蒋介石的电报,声明其支持对日妥协的政策,史称"艳"电。为什么把这些电报称为"铣"电、"艳"电?这缘于我国早期电报韵目代日的日期特殊表示法。铣代表16日,艳代表29日。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电报技术传到中国。汉字不是字母文字,不便于收发电文,就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编码。考虑到1万个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