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游牧民族军事性形成原因初探──以游牧经济生活为主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牧民族军事性有复杂的成因。其最底层而最深刻的原因似乎在于他们以"逐水草而居"为基本生产形式、以骑射术为基本生产技术的游牧经济生活,这种独特的游牧经济生活孕育、培植了游牧民族迥异于农耕文化内容的特质和传统。军事性是游牧经济生活的必然产物。游牧经济的单一性促使游牧民族向外发动对农耕民族的掠夺战争,以游牧地为生命基石的游牧经济又引发游牧民族在内部争夺牧场的部族战争,而作为游牧民族最基本生产工具的弓马又为他们的这些战争提供了武器。这是游牧经济对游牧民族军事性的形成的最基本的促成作用。  相似文献   

2.
游牧文化是游牧民族创造的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遗产,旅游追求的是一种发现,即发现文化、发现自然、发现历史,进而在多元与差异中发现自我。游牧文化为旅游提供了鲜明的具有差异性的主题,它游牧文化旅游帮助游客实现对文化真实性的追求,并且帮助游客实现对原生文化的体验。游牧文化是旅游的一种文化资源,对游牧文化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游牧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贺春燕 《丝绸之路》2012,(18):64-66
裕固族是甘肃省独有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裕固族自治县地处丝绸古道沿线,这里自古就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频繁交织、融合的地区。由于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独特的生产方式、社会生活和历史渊源,形成了独特的民情风俗,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征。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遗存有大量历史文物、民族文物和革命文物,门类繁多,内容丰富,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必须加快抢救保护力度,科学论证,做到在保护中利用、利用中保护。  相似文献   

4.
《收藏家》2016,(6)
正商周以来,活动在我国北方广大草原地区的古代部族,大都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在带动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碰撞交融中,推进着民族的融合和社会的整合,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鄂尔多斯草原文化是中国北方草原文化大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得天独厚的大自然赐予和历史的文化积淀,鄂尔多斯文化呈现出古朴、清新、自由奔放、别具一格的文化特征,青铜器就是代表之一。目前发现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最早可以上溯到商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西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特征,借鉴吸收西方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根据中国具体国情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予以综合探讨,既关乎学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现实实践问题。从时间性上来说,应尊重区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贴近民众当下生活,在当代生活时间中维护传统的连续性;从空间性上而言,应基于文化空间的完整性、行政管理的有效性而划定合理边界,并鼓励在维护文化特色的同时促进交流互鉴。文化生态保护的核心是人,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自然人文空间,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身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该文是对美国学者狄宇宙所著《古代中国与其强邻:东亚历史上游牧力量的兴起》进行的延展性评论。作者认为狄宇宙此作从游牧一般性的起源关注中国北方游牧势力的兴起,由此引生出南北互动关系的讨论,是从中原以外的视角作出的有益尝试,呈现给中国学术界以新的意义,特别是其揭示游牧社会与农业社会互动所凸显的方法论意义,更值得中国学者在阅览的基础上去体验与分享。该文又对书中有关长城的描写并结合长城的地理分区谈了自己的想法,认为其逻辑关系应当是:生态环境决定文化和生活方式,文化和生活方式则决定族属划分,国家政治体由民族群体所建构,长城是(王朝、国家等)政治体军事攻防的产物,与民族(族群)、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并不产生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7.
规划学者立足于"城市文化"的角度,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文化特色和融汇过程分析,对草原都城遗址的遗产价值进行重塑。通过元上都和国内外类似遗产的比较,凸显了元上都的价值特征所在。可以看到,元上都遗址所展现的城市文化,揭示了中国元朝蒙、汉两个不同民族及其分别代表的农耕与游牧两个不同文明之间,在征服与同化过程中产生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的交互影响与融合:见证了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兼容并蓄的一种城市模式,并作为人类城市规划史上"二元文化"的杰出范例在世界文明史和城市规划设计史上拥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通过考查文献资料、石刻碑铭及考古发现,我们可以看到漠北回鹘汗国建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兴建了一批城市;与此同时,回鹘民族的居住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由原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过渡,这种过渡在漠北时期并没有完成,而呈现出一种半游牧半定居的状态;回鹘民族从游牧到半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回鹘路的开通、粟特文化、唐文化、回鹘汗国商业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变化为回鹘西迁以后文化的转型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影响了后来进入漠北地区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正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乌日汀哆)是蒙古族最具典型性意义的音乐文化表达方式,是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在音乐领域的具象化体现。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化,蒙古族长调民歌一直延承不断,并由于复杂的地域条件和部落传承形成众多风格流派,时至今日,依然与蒙古人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喀左铜器群的文化归属,指出大、小凌河地区的铜器窖藏应由多次自中原地区不同地点输入的青铜器组成,被游牧民族作为威望物使用,而铜器窖藏的出现和游牧生活周期相关,因此喀左铜器群可能标志游牧文化的南缘。本文列举在分析青铜器的文化归属上的器物学、考古学和人类学范式,指出只有通过行为考古学模式,才能全面复原铜器窖藏形成的多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白雪 《风景名胜》2021,(8):0029-0030,0034
我国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在不断探索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生态保护的可持续道路,文章选取位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为案例,了解保护区对民族文化整体性生态保护的实践特点,指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生态保护应当从文化资源的整体出发,立足实际社会环境,积极尝试可行的生态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2.
家园之上     
和我们杂志的一位主笔聊一个话题,"坦桑尼亚遗产地的马赛人将何去何从?"在她采访的专家以及收集的资料中,呈现了好几种观点:政府认为马赛人过于原始野蛮,狂欢起来甚至会毁掉很多公共设施,因而需要进行教化,改变其游牧生活方式;而文化保护人士认为,马赛人是一个有着独特传统的民族,他们的生活原始而纯朴,他们长期与野生动  相似文献   

13.
石金友 《攀登》2012,31(1):101-103
如何实现三江源地区的生态良性演化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青海的省情看,不应该是单纯地禁牧、限工限农等消极的保护,而应该按照尊重文化、保护生态、保证民生的原则,坚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4.
正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扬州运河三湾文化生态公园时指出:古运河还要重生,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大运河沿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创造有利条件。全面而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最新指示精神内涵,对下一阶段指导江苏进一步做好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公元6—8世纪,随着突厥的兴起和突厥汗国的建立,漠北地区开启新一轮族群变动浪潮,即突厥化的进程。活动于漠北的粟特人,在融入突厥游牧族群的过程中,既凸显出突厥化的表征及趋向,同时又保留了若干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子。游牧帝国的盛衰起伏和游牧生活的迁徙流动,使粟特人的突厥化过程并未彻底完成。中古漠北地区粟特与突厥之间的族群互动、交融景象,显示出北方游牧社会内部的族群认同,相对于定居农耕的汉地文化圈而言,似乎更为脆弱易变。  相似文献   

16.
在哈萨克族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具有哈萨克族游牧经济特色的习惯法文化,这些民族习惯法文化在婚姻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对哈萨克族人民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在国家法律体系范围内,这些习惯法的存在和作用对国家法律的普及和实施也产生了不和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甘肃要抢抓历史机遇,根据本省的地理环境及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在充分考虑民族性、文化性、生态性、地域性的基础上,重点开展陇东农耕文化生态保护区、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甘南藏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敦煌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形成文化生态保护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8.
穷科克岩画的分类及分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岩画在欧亚大陆北方草原地区东起大小兴安岭西达黑海的广大区域内都有分布,从岩画的内容看,大多与古代游牧民族有关。在对中国西北草原地区古代游牧文化遗迹进行调查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岩画的附近,一般都有古代游牧文化的遗址分布,这应该是古代游牧文化遗址分布的一个重要规律。  相似文献   

19.
近来许多历史研究著作站在草原游牧群体的角度,详细描述了一个不同于定居农耕文明的人群的发展历程,阐释了亚欧大陆广袤草原上游牧民的生活、文化与社会,展示了游牧人群在历史中的地位,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去思索亚欧大陆上不同力量交融共织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20.
榆木山水草丰美、山势绵延、地形复杂,曾是甘州回鹘时期裕固族可汗的皇家牧场,是历代游牧民族放牧的沃土和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也是中国北方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点。榆木山岩画的内容、风格及手法别具一格,对于研究古代民族的历史、生态、文化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