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革命策略与传统制约: 中共民间借贷政策新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金铮 《历史研究》2006,(3):118-132
1937-1949年中共华北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民间借贷政策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新债旧债一律减息;旧债继续减息,新债利率自由;废除封建旧债,新债利率继续自由。中共革命策略的实施减轻乃至废除了长期压在农民身上的债务负担,同时也由于惯行力量的约束,造成了农民的借贷困难。1942年中共采取新债利率自由议定的温和措施,借贷政策由此具有了革命、妥协与调和的多面性。但革命的一面总是处于压倒之势,农民借不到债的现象一直存在。这体现了革命策略与承继传统的内在矛盾和困难选择。  相似文献   

2.
徐建国 《安徽史学》2015,(5):108-115
在抗日根据地的减租减息运动中,减息政策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借贷利率的限制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由于规定的利率过低,造成农村金融借贷停滞,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很大困难,放开对借贷利率的限制成为唯一的选择。减息政策经历了从严格的利率限制到完全放开的转变,这是在实践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政策改变,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放开对借贷利率的限制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恢复农村借贷的效果,借贷困难的局面一直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3.
齐云在阳城     
抗战初期,共产党八路军依托太行山险要地势开辟革命根据地,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建立抗日政权,开办抗日学校,打击汉奸势力,减租减息,抗日烽火风起云涌,遍地燃烧。1938年初,为加强山西阳城的抗日力量,中共冀豫晋省委和中共晋城中心县委先后分两批向阳城派去中共党员和华北干部训练班的学员,齐云就是其中之一。她把救亡歌声作为唤醒民众,团结人民的重要武器,把课堂作为宣传抗日救亡的主阵地,树立起老区人民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决心,给一代阳城人民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改变了根据地的土地关系结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打破了传统农村借贷的恶性循环,保障了佃权,削弱了佃农的人身束缚,在较大程度上解放了根据地的生产力,并由此推动了根据地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具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晋察冀边区的社会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如何动员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投身到抗日战争及社会经济建设的洪流中去,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学术课题。无疑,中共采取的减租减息、统一累进税等改革措施,对于调动农民的抗日积极性起了决定性作用,但其他方面社会改革的作用也不能忽略。笔...  相似文献   

6.
山西抗日根据地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路军实行对日抗战的立足点、发展抗战的出发点,是中共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据以领导与指挥华北抗日战争的中枢神经。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抗战期间,根据地政府把抗日与生产相结合,发展了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为了提高人民思想认识水平、阶级意识,发动群众积极抗日,“把落后的农村改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犤1犦…  相似文献   

7.
《沧桑》1995,(4)
减租减息是我党战胜困难、坚持长期抗战的十大政策之一。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为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决定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而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山西各抗日根据地认真贯彻这一政策,充分调动了各阶层人民抗日的积极性,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春梅 《沧桑》2013,(6):82-85
为了扭转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被动局面,1942年3月,刘少奇受中央委托抵达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滨海区,开展调查研究指导工作。在刘少奇指导山东抗日根据地所有工作中,推动以“减租减息”为重点的群众工作是最大的亮点,盘活了山东抗战局面和巩固根据地的斗争。刘少奇有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忠实宣传者和实践者。刘少奇在山东指导群众工作是其践行群众路线的成功典范,对今天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共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建立后即颁布《晋西北婚姻暂行条例》,对女性离婚权予以法律上的肯定。一批农村妇女以情感、经济等原因向丈夫提出离婚,根据地婚姻观念或离婚现象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景观。由于离婚案件频频发生,影响了中共抗战大局,中共中央于1943年发表关于各抗日根据地妇女工作方针的四三决定,修正过去激进的婚姻变革路线,以将妇女关注的重点由婚姻问题转向生产建设并缓解根据地两性之间日益紧张的矛盾。这种策略性的政策转变引起法院对待离婚案件的处理发生演变,即不同时期性质相同或相近之案件,其审理结果迥然相异。这亦说明婚姻变革须立足于现实的客观实际。  相似文献   

10.
陈洪玲 《史学集刊》2002,2(3):32-34
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特殊情况,为激发农民的抗日热情,团结各阶级一致抗日所实行的一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土地政策,它与以前的土地革命时期、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政策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在实行减租减息过程中.我党创造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对于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37年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大局出发,变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政策为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这一土地政策的制定并非偶然,主要矛盾的变化,调动地主和农民的抗日积极性等原因使得中共制定出了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事实证明,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团结了全国最广大的人民,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帮助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  相似文献   

12.
李庆刚 《百年潮》2003,(5):58-63
1942年5月4日至8月5日,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开明士绅组织一次颇具声势与规模的赴延安参观访问活动。这次活动影响一时,有力地促进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各项事业的发展,是抗日根据地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3.
赵华 《沧桑》2004,(Z1)
汉奸在抗战中帮助日寇侵略抗日根据地,极大危害了抗战事业。因此,锄奸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抗战须臾不可忽视的日常工作,只有正确的锄奸政策才能“坚决地镇压那些坚决的汉奸分子和坚决的反共分子,非此不足以保卫抗日的革命势力”。已出版的各种抗日根据地资料选集里有不少相关材料,学界却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纵观几年来抗日根据地史的研究,对中共锄奸政策的研究尚属薄弱。因此,加强对中共政策史的研究势属必然。一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1],日本侵略者投…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着应客观反映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在创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用翔实的史实说明,七七事变前后,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已基本恢复。并成为华北最大政党,进而指出在八路军未投入开辟抗日根据地之前和八路军开始创建抗日根据地但暂时未到达的地区.中共华北地方组织即先机着手创建抗日根据地,首次提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分为三种类型,即以八路军分兵发动群众为主、八路军与地方党组织协同配合、地方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为主。  相似文献   

15.
减租减息与淮北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抗日战争时期淮北抗日根据地为考察对象,通过对减租减息政策的推行对根据地的土地关系、阶级结构和乡村社会生活等几个方面的影响的考查,来反映根据地乡村社会的变迁。减租减息促使土地向中、贫农手中分散;阶级结构呈现出由两极向中间流入的态势;乡村社会生活特别是贫下中农的生活逐渐改善,农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这种变迁不仅为根据地的存在和继续扩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6.
陈明胜 《安徽史学》2022,(5):143-152
华中抗日根据地是抗战期间中共开辟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在根据地创建的过程中,通过改造乡保政权巩固根据地是中共采取的重要举措。中共对乡保政权的改造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华中抗日根据地开创初期,为了站稳脚跟、打开局面,中共在沿用旧有乡保制度的同时,主要改造乡保长群体;随着根据地的日益巩固,中共推出新乡制,试图通过乡选完成对抗日根据地乡保政权的彻底改造。在全民抗战的大背景下,实现抗战与民主的共赢是中共制订乡保政权改造政策的出发点;策略性与战略性相结合、灵活性与原则性相统一是中共成功改造乡保政权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17.
革命根据地新富农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实施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农村中的封建土地制度被消灭或削弱,农民个体经济得到发展,一部分原来的中农甚至贫雇农在抗日民主政权的扶助下,辛勤劳动。努力经营,上升为新富农。这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它的出现和发展,对于打消动摇封建土地所有制后农民发展生产的顾虑,鼓励他们劳动发家,对于克服根据地由于战乱和敌伪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对新富农经济采取鼓励其发展的政策。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对新富农的政策一度发生动摇,但很快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8.
王良 《文史月刊》2003,(2):28-31
1942年前后,日军频繁扫荡,阎军勾结日军向中共领导的岳南根据地紧逼,我军抗日工作极为困难。5月,邓小平秘密来到岳南视察,并亲临沁水县东、西峪村,指挥部队彻底消灭了日伪直接操纵下的反动迷信会道门组织红枪会,扭转了岳南根据地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9.
汪伪政府粮政述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根据地和沦陷区都面临着十分紧迫的军需民食问题。粮食问题是关系战争各方成败的重要经济因素之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减租减息与大生产运动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①;国民党在国统区则通过实施田赋收归中央、“三征”与“限价”等粮食政策...  相似文献   

20.
《民国档案》2021,(3):55-65
乡村基层政权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在1942年后受到了华中抗日根据地县区以上行政公署的重视,根据地发动了旨在改造和健全基层政权的乡选活动。在乡选过程中,华中抗日根据地党政组织大力动员乡村民众积极参加,各阶层参与程度不一,表现出不同的政治取向。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乡选最大化地展示了乡村民主,并建立了以广大民众为中心的新型基层政权,增强了乡村各阶层对抗日根据地政府的信任感及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