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疆域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基础。近代以来,中国国难日亟,国人在民族主义涵养之下,日益认识到中国乃中华民族共同的家园,是神圣不可分割的地理单元。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成为全国瞩目之地。知识分子和政界精英在以《松花江上》为代表的抗战歌曲中,借助“白山黑水”“大豆”“高粱”“森林”“煤矿”等景观符号,以民族成员披荆斩棘开辟家园的历史激励民众,以现实中“美丽富饶”的东北形象感染民众,以未来民族赖以生存的富源鼓舞民众。通过历史、现在和未来三重景观意义的塑造,将东北从抽象的地理空间转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象征性空间,意欲凝聚民族感情,唤醒国人的家园意识,号召国人收复失地,共御外侮,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以来,面对国家危亡的局势,许多知识分子通过“中华民族”话语和历史书写,推动民众民族意识的觉醒。其中,顾颉刚的民族史编撰思想尤其具有典型意义。顾颉刚最初只希望做与实用和政治无关的学问,其古史辨致力于打破中国“民族出于一元”的神话,这无疑与当时已兴起的中华民族话语相抵牾;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危亡之际,他自觉地转向救亡图存和民族边疆现实问题的研究,并在反思其疑古立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提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强调以此理论为核心编撰中国通史和民族史,纠正古史材料“言分化有余,言团结不足”的偏颇,以历史教育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尽管顾颉刚的中国通史和民族史编撰事业并未完成,但其民族史编撰思想及理论自觉意识,对新时代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瑞娟 《沧桑》2010,(6):199-200,212
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民族国防意识、端正大学生价值取向、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入学教育期间的军训活动、开设历史学科、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利用网络等高新技术是国防教育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中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4.
马若义 《安徽史学》2006,1(3):119-122
蔡廷锴为中华民族抗日斗争做出过重要贡献,其在抗日实践中提出了较为丰富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思想,即坚决抵抗、毫不妥协的武力抗日主张,党派合作、团结抗日的民族抗日思想和发动民众、组织民众的人民抗日战争观.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以加深我们对蔡廷锴抗日活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刘超 《安徽史学》2007,(5):63-68
现代意义的中华民族观念开始形成于1930年代."中华民族"一词在清末出现时,主要有三种表述:一是指中国境内独立的各民族,二是指以汉族为主体的集合,三是指汉族.清末对中华民族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汉、蒙、满并列"到"汉族"的变化,各族间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斗争和冲突.民国成立后,中华民族为"各民族总体"的含义被重视,民族关系表述上,有"民族一元说"和"民族同化说"等方式,强调中国各民族起源上的一致性和外族与汉族的同化.1930年代后,"民族融合"成为主要表述方式,注重中国各民族历史上的融合以及现实中的平等关系,他们互相影响,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华民族"成为全民族的认同.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民族认识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彻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民族的化选择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中国各民族精神整合与扬弃,是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作。我们培育和弘扬满族精神,对满族精神化遗产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一概否定,对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阻碍民族发展繁荣的精神化遗产必须屏弃,极力提高满族成员的精神境界,为中华民族精神境界的提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正确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真切领会和把握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极端重要性,对于全党、全社会和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与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成果,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基于此,我们从党建工作的实际出发,主要有以下认  相似文献   

8.
民族精神、先进文化和历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化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精神的和智力的支持。发展先进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发掘丰厚的中国历史化资源。优秀的中国史学遗产,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记录,同时也是当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比较分析和逻辑推理等方法,旨在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担当,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定位、定向和定性、培育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促进多民族交流和交融等观点,以及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为此,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势在必行。通过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宣传教育,让各族民众了解中华民族的真实进程,熟悉历史上为中华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增强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新疆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更加懂得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加懂得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建议宣传教育部门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编写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作为进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基础课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力求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1.
北洋军阀是近代中国的一股特殊政治力量,它移植了西方现代国家制度,为中华民族构建奠定了基础性的政治框架。北洋政府延续与维系了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结构,肯定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其内部多样性,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框架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展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与整合,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和凝聚力。同时,这一时期也暴露了中华民族构建过程中的深层困境,如民主制度流于表象,民族文化内在冲突等。北洋军阀及其移植的西方竞争性政党制度无力应对这种困境,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权威性领导主体——集权化政党。这说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道路应该是多元和多样的,应符合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与发展现状。这也为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探索,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2.
陈军莲 《沧桑》2012,(4):72-74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是一场中华民族的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中华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为最后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时旅居于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与中国国内的各界民众一样,曾以旺盛的民族精神,积极投身于创办反战报刊、搜集日军情报、发展抵抗组织等爱国抗日活动,这些活动成为以国共两党为中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支重要海外策应力量。  相似文献   

14.
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中国学术界以他们的专业知识积极服务于民族复兴。首先,他们对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思潮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充分认识到学术研究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其次,他们以自己的研究,对国人最为关心的"中华民族有无复兴的可能"的问题,做出了肯定的回答,认为无论从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复兴案例,还是从其他国家复兴的经验来看,中华民族都能够实现复兴。复次,他们认为造成中华民族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自信心的丧失,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当务之急是要恢复和树立民族的自信心。为帮助国人恢复和树立民族自信心,他们积极从事中国历史尤其是文化史的研究,同时主张对教育特别是历史教育进行改革。因为在他们看来,国人民族自信心的丧失,与教育的西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丽江古城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其民族文化交融为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入,古城中各族群众在生活上相互帮助,经济上相互促进,文化上兼收并蓄,各民族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格局。本研究通过对丽江古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背景与表现进行调查,归纳丽江在推进古城民族文化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验,提出通过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举办形式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加强丽江古城民族文化研究等方式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起来的热爱祖国、忠于祖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表现为对自己土地田园和人民的深挚的眷恋,对祖国的独立、自由和繁荣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为民族的命运不惜牺牲一切的献身精神。这是经过历史千锤百炼出来的珍贵的精神财富,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要影响。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各个时代的爱国主义内容虽不相同,但却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古代的爱国主义以反对异族的压迫和侵略,忠于君主和解除本民族苦难为主要内容。到了近代,中华民族同外国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17.
阐述"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东北社会及民众心理的震荡、对民众民族心理的影响以及国民党"不抵抗"政策对东北民众社会心理造成的冲击,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共满洲省委引导东北人民走上了民族独立,抗击日本侵略者,涌现出了一大批英雄人物,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虽经人们着意或不经意地选择,也经过时间的筛选剪裁,仍能保存至今,并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说明了它同时兼具传承力和创新力。历史文化是孕育民族精神的沃土。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培育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历史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根深叶茂、有魂有形的历史文化是社会文化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只有经过竞争与挑战才有希望走向未来。文明在发展,历史文化在更新。饱受磨难与摧残而能承续不断,历…  相似文献   

19.
论陈垣先生的民族文化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本是陈垣民族文化史观的主导思想。在数十年的治史过程中 ,他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本 ,深刻揭示中华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 ,阐释中华文化对外来宗教、外来民族的巨大影响。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抗日战争中 ,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抗日斗志 ;他一生致力于发展民族的新文化 ,念念不忘推动中国学术赶超世界的先进水平。陈垣以中华历史文化为本的民族文化史观 ,强调了文化的个性和以此为基点的文化进化的包容性 ,对于 2 1世纪的中国史学 ,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对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传统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期"历史理论"栏目发表的五篇文章,从历史文化认同传统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历史文化认同观念与历史发展连续性的关系、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等方面作了讨论。瞿林东教授的文章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家的认同乃至对中国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认同,都是以历史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深入研究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自觉、自信和自尊,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易宁教授的文章分析《尚书·周书》对历史之"同"及历史连续性的认识,指出中国古代建立在人文基础之上的历史认同观念所蕴含的异中见"同"和从变化中把握相对不变真理的思维特点源于殷周之际周人的历史思维。汪高鑫教授的文章指出,汉代大一统政治的建立,加强了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互动。汉代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明显增强,具体表现为对治统、思想、民族和地理等方面的认同。向燕南教授的文章指出,五代至鸦片战争前虽然北方少数民族在政治上占主导地位,然而各少数民族均普遍认同汉族的历史文化。在此长达近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文化认同意识构成各民族之间关系的主旋律。张越教授的文章指出,近代历史研究重视探讨以汉族为主体,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及其规律,强调民族文化认同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融合的重要基础。这五篇文章,对于深入认识中国历史文化认同传统及其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关系,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