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国时期证券业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民国时期证券业兴起与发展、兴旺与衰落的曲折发展历程,总结了民国证券业三起三落的基本特征,深入剖析了证券业几度兴衰的复杂因由;客观地分析了证券市场对发展现代经济的利弊,肯定了民国证券业的兴起与发展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龙伟 《近代史研究》2012,(1):92-104
堕胎在传统社会一直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然而自民国建立以来,在国家法律与社会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堕胎非法”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在此处境下,堕胎在民国时期被迫转入地下,成为产妇秘密的冒险。那些被迫公开并由此导致的堕胎案件显示,因堕胎人数众多,法律几近流于空文。民国法律虽不承认堕胎的合法性,但司法机关对禁绝堕胎的国家诉求态度消极,在案件审理中也存在着明显的轻判倾向。无论是产妇的沉默抗争还是与司法制度形成的正面冲突,都折射出民国刑法堕胎罪的制度实践与其目标相去颇远。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考察了民国时期广州消防机构的构成、内部关系、运作规范、功能表现等方面,认为民国时期广州的消防体制是一种混合型体制,在民国时期,广州的消防事业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远远不能适应广州城市近代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华侨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独特而又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她的产生、形成、嬗变和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历史。在这段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民国时期是华侨高等教育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国民政府将暨南学校升格为国立暨南大学,开辟了华侨高等教育新的纪元。政府对一所高校的举措,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的状况。研究暨南学校走向国立暨南大学,华侨基础教育发展成为华侨高等教育的内在因素和外在条件,探讨侨务政策与华侨教育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与改进今日之华侨高等教育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白彦琴 《神州》2011,(10):52-53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使得高等教育中高校的教学定位出现了偏差,“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的存在,本文通过这一现象的描述,进一步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以期实现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风波 《史学月刊》2007,(9):117-121
粮食贸易在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粮商及粮商组织、粮食加工和运输、粮食价格、粮食集散和粮食存储等几个方面反映了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粮食市场的基本情况。粮食贸易将大量的基层市场、少量中间市场和几个中心市场联系在一起,粮食价格的趋同性表明这个地区当时存在着完整的粮食贸易体系,但相关市场特征又表明这个市场是不完善的。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到来,使得高等教育中高校的教学定位出现了偏差,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的存在,本文通过这一现象的描述,进一步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路径选择,以期实现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全国人口统计数字的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国时期的中国人口数量迄今为止仍然是一个谜。现有的多种民国时期人口统计数字 ,来源复杂 ,彼此矛盾 ,使人无从选择。民国时期 ,“四万万人口”的说法经常被提及 ,甚至被官方认可。事实上 ,“四万万人口”仅是一些主观估计的结果 ,而不是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民国阶段赈济形式主要包括急赈、调粟、工赈和除害四个方面。急赈是一种纯粹的治标措施,也是灾害发生后最急切、见效最快的救济方式,亦是历代灾荒发生后统治者惯用的救济措施。急赈主要包括赈谷、赈款和施粥三种方式。调粟也是历代统治当局在灾荒发生后经常采用的措施。民国时期每遇灾荒政府也沿袭这一方式。调粟政策一般包括移民就食、移民垦荒和平粜三个方面。工赈顾名思义,即以工代赈。工赈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赈济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因而被认为是最合科学原则及最实用的救灾办法。相对于政府的救灾而言,民国时期社会义赈的表现则尤为突出和可贵。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会大学史是在华基督教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 ,这一领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多集中于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与民族主义以及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之上。本文以时间为线索 ,拟对教会大学在 50年代初的变化直至消亡的历史性结局作一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民国时期湖南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了来自西方近代文明婚俗的冲击,在新的婚姻观念和新式婚俗的影响下,湖南的传统婚姻制度、婚姻礼俗发生了演变,新式的婚姻礼俗在城市和部分乡村中逐步流行起来,传统的婚姻发生了变迁。  相似文献   

12.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原名睿。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五四后,推行平民教育。创办晓庄师范。陶行知改过两次名字,他原来叫陶文俊,青年时为崇拜理学家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后教育实践使他认识到应该是“行而后知”,  相似文献   

13.
语文政策是民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有清一代以来,民国时期历届新疆地方政府出于其社会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以维汉双语为核心的语文政策,在客观上促进了双语的发展,然而由于其没有系统的理论,也缺乏合理的长远规划,因而存在诸多不足之处。这些史实不仅可以为我们当今的语文建设和制定语文政策提供一些必要的借鉴,还可以为我们解读国家实行的民族语文政策并坚持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提供一种特别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环境、战略地位、办学理念、发展模式以及管理体制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方面确立了高等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和新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的地方心理观念论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探讨了民国社会的地域性特征及这一特征的三种观念表现形式——家乡观念、地界观念和同乡观念,分析了三种地方心理观念的相互关系、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后,新式教育逐渐传入福建,但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所限,基础教育投入不及广大乡村。而旅居海外的福建华侨返乡兴学之举则在一定程度上补其不足,为乡村的适龄儿童提供了受教育的场所,并以其兴办新学的教育实践,在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的福建乡村地区发挥了重要的教育示范和导向作用,推进了新式教育在乡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缩减了城乡教育的差距,从而富有成效地充当了福建教育现代化的先导。  相似文献   

17.
闵芳 《沧桑》2009,(6):251-252
民国海南地方志,见载于文献典籍,有信吏足资稽考者大约有16种。通过研究,笔者发现在志书的数量、体例、记述内容、资料的科学性和编纂方法上民国海南方志大大超过了封建时代的旧志,取得了很大的变革与创新,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怛因时代的局限性,志书所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并应认真地加以研究,去粗取精,以便为今后编纂新的海南方志提供可靠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环境、战略地位、办学理念、发展模式以及管理体制等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这一方面确立了高等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和新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为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19.
潘健 《福建史志》2022,(3):1-5+71
龙眼是福建的特产,产地主要分布在兴化、漳州、泉州、福州四地,其中以兴化所产为多且质量最佳。民国时期,以福建龙眼焙制的桂圆远销国内的广大地区以及南洋一带。1930年,福建龙眼的产值达到最高峰,之后随着东北市场的丧失与世界经济危机的来临,其在福建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0.
闫天灵 《历史研究》2012,(3):44-60,190
民国时期,历史上长期积累的政区边界矛盾全面激化。为彻底解决政区边界纠纷和规范管理,南京国民政府颁行《省市县勘界条例》,推行依法勘界,但效果并不理想,省界勘划尤为艰难。甘青省界临循段勘划因青宁"二马"之争而坠入死局,祁连山段因甘青两省对立而长陷僵局,夏同段因黄马相争而频生战局,呈全线停滞之势。甘青勘界之难突出反映了民国时期省际勘界所遭遇的政治困境及西北民族地区政治格局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